2020.4.27 (反思焦虑)
最近,给东崽买了很多练习册:英语、数学、思维、迷宫……
伴随而来的是焦虑:什么时候做练习册?每天如何安排?如何让东崽能静下心来接受练习册,毕竟他还没有上幼儿园?
最开始买的逻辑狗,按照每天一页的进度,只剩下最后一页。
结果昨晚陪他做的时候,看到他的各种不在状态,很生气,还朝他大吼,硬逼着他完成了最后一幅画。
今早看了偶像大J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 学龄前孩子启蒙,有两大方面的内容,社会性知识和学科类知识。学科类知识,就是我们现在都在关注的,认字、写字、练习乐器、英语等等。但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老师,我看到太多家长过早担负起“老师”的角色,将所有学龄前的启蒙都变成了提前学,学习学科类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其实真的不差这一两年,因为大部分孩子最终都能学会。但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却经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社会性知识。而且这件事,如果家长我们不引导,那么接下来没有人会来做,因为之后,大家都在关注的就是学科类知识,这些可以量化衡量的事情。 ”
然后感悟到,自己现在陷入了学科类知识启蒙的漩涡里。之前重视的情绪管理、玩中学,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
要知道我的目标可是做一个“有趣的妈妈”啊!
仔细回想自己焦虑的源头,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内源。
1、关注的东西太多,尤其是公众号。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让东崽学,导致我无力应对。
2、我最近看的书太少,跟东崽“斗智斗勇”明显有些吃力,很多时候靠吼、威胁才能让其就范。
二、外源。
1、跟鸡娃同学聊天后,拿东崽跟她家的大了一岁多的女娃娃作比较,差距有些大。
2、买的练习册太多,没有排好计划,不知道从何下手。
针对这两个原因,我决定做以下调整:
1、每天只看3个有含量的公众号,果断舍掉让我焦虑的公众号。
2、每天看育儿书至少1小时,并反思做记录。
3、跟别人聊天,只是参考对方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作比较。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4、东崽目前没有上幼儿园,每天坚持做练习册的初衷,是让他慢慢过渡到幼儿园的生活,而非学多少知识。适当的启蒙是必要的,不能太过。
5、以“ 社会性知识”为主进行启蒙,用大J的原话是“即我们的三观: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更大系统(社会),这三者的联系 。比如,对这个社会充满安全感,对自己自信,对他人有同理心,有很大的容错能力。充满好奇心,敢于提问质疑,热爱探究,等等。 ”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