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王耀庆参与的高分纪录片你看了吗?大山里的孩子因为TA而勇敢举起了手
出生、上学、长大、入伍、打工、就业;
结婚、买房、退休、生病、养老,以及,死亡。 这12个词
来自由央视网联合纪录片《人间世》团队暖心打造的豆瓣9.2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12个“普通”的第一次,串连起来的是每个人平凡却耀眼的一生。
今天我们想和你分享的,是里面的第三个故事,长大。

2020年2月12日晚,《人生第一次》第三集纪录片《长大》在东方卫视和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动画同步首播,由知名演员王耀庆作为讲述人,讲述了“是光四季诗歌”项目中那些写诗孩子们的故事。

第一次上诗歌课,他却没写出第一首小诗
在纪录片取景地的云南省保山市漭水中学,每年九月,总会有初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诗歌课,其中一个就是小锁。
小锁今年12岁,住在漭水镇明华村,他们家里最贵的财产是山腰的一间房子,以及一头牛——它是小锁最好的朋友。

这学期第一次诗歌活动课终于开始了,孩子们在田野里排排坐好,瞪大眼睛等着老师说话。
怎么写诗呢?
张子兰老师好像听到了孩子们心里的疑惑,说,“告诉我,透过云层,透过大山,你,看到了什么?”
奔跑的小羊,在蓝天下缓缓行走的牛,牧羊人的背影,摇晃的铃铛......
孩子们先是用目光巡游蓝天,后来又低头看地,看昆虫,看叶子和花瓣如何在脚下颤动。于是,有人写了一条小路的过往,有人写了仲夏的小脾气......
然而,小锁却没有在诗歌采风活动上写诗。

诗歌课结束后,一回家,小锁牵着自己的小牛独自出门了。
大山里、桥洞下、屋檐边,牛的悠然自得,往日的寻常景象,在小锁眼里变得不一样了。
就这样,他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歌:


十年后,将会第一次,做爸爸妈妈
纪录片中还有另一位小主人公,她叫穆庆云,12岁,是小锁在漭水中学的同班同学。
两年前开始,小云就独自一个人生活。爸爸于8年前因车祸去世,姐姐读了大学,妈妈为了供她和姐姐读书,常年在广东打工,过年了也没法回来。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她已经能熟练地一个人挑选菜市场的土豆,清洁屋子,看电视、用手机,望着大山发呆。

“十年之后,你会有一个孩子,可能你今天看过的云,在十年之后,依然会飘过他的头顶,你背后的天堂山,十年之后他也会像你一样过来背靠着大山写诗,那你想要教给你的孩子,一个什么样子的道理?”
这节诗歌课老师,是联劝公益协助筹款伙伴,“是光诗歌” 的创始人康瑜 。
问题一出,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火焰在空气中发出噼噼波波的声响,火光映着孩子们的球鞋、低头露出的发丝和眼镜,也映着他们认真思索的脸。

“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再灿烂一次。”
“十年后,我想做一个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儿女坐在我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他们风平浪静。”
而穆庆云,也写了她的诗:

“你能讲讲为什么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吗?”
“因为我觉得,妈妈把太多的爱,留给了姐姐。”
“你希望,妈妈可以把爱留给你,你希望,你以后的孩子可以自己多爱自己一点。”
“是。”

篝火诗歌课结束后不久,和妈妈约好的八点钟视频通话终于要来了。聊了几句日常,彼此沉默过后,小云终于开了口:“妈,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第一首诗歌 。”
“《孩子》:小鸟是大树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在手机屏幕两端,女儿在这边红着眼睛,妈妈在那头吸着鼻子。 ”女儿,原谅妈妈好吗?”
“妈妈,我可不可以每个星期都给你读一首诗。”
“好。”
他们,在爸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
在云南省保山市漭水中学的811个孩子里,有一半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些外出务工,有些在家务农,但相同的是,很多家长并不怎样关心、也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而在这811个孩子中,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那些考上高中、最终走出大山的孩子可能不会再回来。对于留下来的孩子来说,种茶、干农活、去外地打工,他们所面对的未来就是这些。
他们或者努力,或者叛逆,但却同样沉默——“就像山里的瀑布,突然就没了声响”。
幸运的是,山里的瀑布会遇到石头、横穿的木头,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而这份声响,便是——诗歌,是高考作文里“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诗歌。

爱打架的小男孩儿开始琢磨去写诗了,不说话的后排孩子为了读一首诗而勇敢地举起手。
老师们在诗里发现,往往是那些平时不被关注的孩子更有细腻的情感,也有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奇妙想法在诗歌课上得到老师的表扬,不再借病逃学。
一切,都在慢慢起着变化......
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每50元就能为一个大山孩子提供一年的诗歌课
扫描二维码用诗歌,点亮大山

长按图片,扫描小程序码
观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三集正片《长大》

图片来自纪录片与《人生第一次》摄制组剧照
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为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专项合作伙伴,从2016年10月开始服务于流动/留守儿童,通过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让偏远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诗歌教育和自由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