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下午把王朔那本《致女儿书》看完了,支离破碎,没头没尾。就跟一个格外有趣的混蛋朋友一样,虽然得三不五时忍受他不着调的破事儿,但是他讲起故事来,我能笑到滚到桌子底下。说的几分是真几分是假,真情实感还是故作深沉,也不是很有所谓。
语言越是母语,就越能感觉的细枝末节的微妙。中文电影电视剧特别容易出戏,因为太熟悉情境和场景,过了一毫米的度都能感觉到。小说更是如此。这么说来中文小说,尤其是现代的小说,我看的特别少。武打、奇幻、历史,包括民国背景的,还有苏童余华这种,都算作是另一个时空背景的世界了,算作是背景我不了解,规则你们怎么写我就真信了的世界。王朔这个2043年的北京,虽然写得也七分胡扯三分真心的,但都是伪魔幻,里面全是对崔健啊三里屯啊电影圈的姑娘啊烙饼啊这个现实北京深沉的爱。
老王同志的文字真是好。胡扯起来就是北京人聊天的气势,废话绵绵不绝。偶尔藏头露尾地抖落两句真心话,不知道在害羞什么,让人有点感动。那段看到彼端世界的描写我很喜欢,真的读出声念了一遍,写得极好,古朴和魔幻,行云流水一般,抖机灵也是有的,但是当真才华横溢。“老天赏饭吃”这句话我不太喜欢,似乎作家本人的努力不存在一样,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浮上心头,怎么说,就是很多作家努力一辈子也没有的举重若轻。说起来,小时候倒是看过《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来着,就记得作者自以为特别牛逼了,完全没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来还是分书,也分读的时间。
不过看到这么有天赋的作家挣扎,有点幸灾乐祸的欣慰,毕竟才华并不能打败世界和生活,也是一种公平。就好像我知道自己词汇惊人地贫乏,也不算是会表达的人,在写字这件事情上的天赋也只是高中二年级的水平。写的时候常常不情不愿,热爱拖延。不过写完就放下了一部分情绪,大概是当作梳理和记录自我的过程。可以确认的部分是,我是喜欢文字的人,喜欢读也喜欢写,就足够了。说有用也没什么用,没有老王那让人叹为观止的才华,也不至于碍着谁的事,那就写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