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场的延续性发展
我记得当初刚进百度的时候,当时我的leader,N姐,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问我“你觉得教育这个方向怎么样?”,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对所处业务领域的焦虑,一直在反复比较确认。
主要原因,我想可能是当时我们垂直搜索分了六个航道,其中医疗的业绩总是在我们教育之上,我们组处处不如人,可能领导也感受到了上级给的以及竞争带来的压力。虽然后来在PK中,我们也逐渐了解到,这是由于医疗,尤其是莆田系医疗对百度搜索的强入口导流效应密切相关的。
我们当时的团队13个PM,N姐后来带着几个去了好未来,到现在还有四五个是坚守在教育行业,可以说行业的专业方向是一直坚持下来了。也有更多的其他人靠着商业逻辑、搜索等专业继续活跃在其他公司、领域。发展得好坏不完全在于行业的持续深耕。更多的是识大势,或者运气和机缘,站到了快速发展的小风口。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圈里,想要在快速变革中保有竞争力,想要在市场中保持身价,想要ABC公司切换自如,必须得有专业,可能坚持的方向不同,但是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自己的核心优势。
反观我这几年从互联网逃离,来到了国企CT研究院。快六年的时间内,从高精度定位,beacon,互联网ICT产品,物联网,可见光定位,到现在的5G行业应用,从测试、到产品、到运营、到项目管理、到技术研究基本都干了个遍。每个方向不是说完全不沾边吧,但是基本上有点风牛马不相及。
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体制内一些运作的机制和桎梏,明白了很多的不得已和不得不为之,明白了很多的行为和他们背后的立场。但是在专业方向上,基本可以说一年一换,甚至一年多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有孩子带来的学习精力的锐减,我越发活在深深的恐慌和提心吊胆之中: 不知道明天又有什么大石头砸在我身上,惶惶不可终日。
终身学习的道理我不是不明白,但是这样颠覆式的推倒重来,每天都像一个孩子在大量吸收学习新知识,经历知识阶段性的爆发式增长后,又不了了之,无所沉淀。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某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斯,看不见希望的徒劳不断折磨着我,而我又无法飒然脱身,因为等待我的可能是另一头的深渊。
这段时间跟北京电信的5G项目,感觉自己的落地经验和业务水平还不如一个年轻小盆友,因为中途加入项目组,且是支撑角色,很多时候没有一个全局观,核心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插不进话,起不到研究院的专家作用,同时还有之前工作的压力,感觉又像回到了刚入职的时候,非常的吃力。一把年纪了只能靠态度好,勤奋的写会议纪要,作为边缘角色渗透。这段时间也经常是白天开会,晚上写材料。偶尔某天周末没被领导安排,能带着孩子出去透透风,心里也还是沉甸甸的,压着一块大石头。
如今体制内早就不是当初的铁饭碗,也不养闲人了,多年持续降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却连自己的专业积累方向和核心竞争力都没找到,论体力拼不过年轻人,论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到最后磨练的只有心态么?在外面的市场,谁会认这些闲散零碎的经历?在一个领域坚持一万个小时才能成为专家,我这一万个小时太分散了。我倒是想总结,把珍珠串成根线,但是要找到需要这个奇怪珍珠串的公司又有多少?
我也试着和领导沟通,领导的一句话确实触动了我,“你就是想太多,不管做的是什么,能正常的升岗加薪不就行了吗?”。这就是体制内的现状吧,只上不下,不求发达,但求不被裁。领导还说未来都得大转型,都得搞国际标准这些高大上的东西。
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最后熬出来的更多的是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和同事圈的资源和人脉。技术积累嘛,那个东西对大多数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不来研究院,结婚生娃这些人生重大课题永远提不上档期,有得必有失,毕竟也就是个普通人,谁不是挣扎着过着日子呢,要是特别牛逼,能够自己造势也行,现在的能力,也就是在水里扑腾扑腾,争取别被一波一波科技变革带来的巨浪打翻,保住小命罢了。在这个被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哪里都没有铁饭碗。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