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季羡林谈人生
收获: 他在九十岁时还是说:“什么叫人生?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个人真清楚。我们的诞生都是被动的。”生的对立面,并不只有死,还有别人的生--- 还没想太明白。 家长的视野,那就是第二道起跑线了:钱钟书和季羡林同为清华外文系,钱钟书出生学问世家,而季羡林来自山东最穷的村,对比来看,钱会相对显得从容自如,就是因为一直拥有更开阔的视野,选择多了一些---小孩的视野很重要。 80岁之后每天4点起来工作,多知道一点,就更自由一点, 他在90岁时说:我是个呆板保守的人,工作就是爬格子。我只能保证我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之后,能让人爱国,爱家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我活得太累了,但休息是不可能的,只能向前走,向前走……---努力是必须滴。 思考:季羡林懂17国语言,研究古印度梵文,巴利文,梁思成致力研究建筑学,战火中还遍地寻找唐代遗留建筑,大师们研究学术的执着,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可能是他们在不断求学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想明白了为什么而活。 如果人生有意义,那就是这种对人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如果人生有价值,那就是去完成自己这一代的任务。 名气是所有误解的总和,了解大师的人生感悟,还需要了解他经历过什么,贫苦的童年,为了功名发财而读书,德国十年养成的严谨学术态度,牛棚日记苦难后的释然,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不完全是宽容,其实放下,才不会被仇恨和报复心绑架,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