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九之秋泉《识人心理学之读心术》
以下是我提炼书中的各种大标题+小标题以及书中的精华内容组成的一篇分享文,希望通过提炼书中重点可以在时不时打开的时候,强化记忆。
第一篇 人际交往读心术
第一章:洞悉任性,满足他人的心理需求
1.让出谈话的主动权,满足他人的倾诉欲
2.别人得意之事挂在嘴边,自己得意之事放在心里(尤其在那些短暂失意的朋友面前)
3.任何时候都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帮助别人时尤其注意,不要人情没做成,反而招人埋怨)
4.让别人感觉他比你聪明(这样就会少点对方对你的怀疑)
5.不把别人比下去,不被别人踩下去
6.成全别人好胜心,成就自己获胜心(懂得成人之美,是一种双赢、皆大欢喜的智慧)
7.灵活变通,避开敏感处不得罪人(绕开让别人生气的点,采用迂回战术,也能达到拒绝的目的)
8.发现他人优点,巧妙赞美(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赞美他人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愿与己相处)
9.强者也要示弱,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这样会让弱者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10.风光不可占尽,宜分他人一杯羹(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11.不要时时都去争口头上的胜利(先赞扬,在表达对立观点时更容易获得认可和支持)
第二章:揣摩心理,与他人有效沟通
1.看清谈话对象的身份,然后再开口
2.好话也得看准时机说
3.得体的幽默最能取悦人心(如何培养幽默感:①要领会幽默的真正含义;②扩大知识面;③陶冶情操,学会宽容,克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乐观;④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4.实话要巧说,坏话要好说(①由此及彼肚里明,不把话说的很明白,运用比喻的手法;②抓心理达目的,抓住对方在某些方面的心理痛点,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③藏而不露巧表达,运用多义词委婉曲折地表明自己要说的大实话)
5.别人郁闷时,多说理解的话(运用“共感”,感受别人的痛苦,了解别人需要的是何种安慰,就可以达到帮助别人排解情绪的目的)
6.绕个圈子再说“不”(学会拒绝,但要用对方法:①通过幽默的话拒绝别人;②推托其辞;③用答非所问的方式,婉拒对方的建议,使对方一听就知道你不想答应他的要求;④拖延回答;⑤先抑后扬)
7.适当地随声附和,让交流更顺畅 8.多说“我们”,变成自己人
9.“不知道”是讨人喜欢的三字经(把“不知道”换成自己汲取知识的动力)
第三章:巧妙赞美,拉近彼此距离
1. 马斯洛效应:任何人都需要尊重和赞美
2. 用恰如气氛的话赞美对方(①年轻人寄希望于自身,老年人寄希望于子孙;②赞美时应从具体的小事入手,不要用空泛的话赞美别人)
3. 赞别人没赞过的美,出其不意更动听
4. 背后赞美别人,更能让人开心(当一个人发现别人对他的印象和评价与他自己期望的不一样时,他就会自觉地调整和修饰自己的言行以期待符合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5. 故作不认识对方而去识赞扬对方,更能让人开心
6. 适时地贬低自己,赞美他人(低调做人,低姿态处事,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贬低自己,这才是明智之举)
7. 借他人名义,让你的“捧”更受宠(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比如:你真是漂亮,难怪某某一直说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
8. 捧人要高低有“度”(①“捧”的要得体,不可过分夸张;②不要滥用吹捧:这里指的是夸奖的次数要适中;③不要说外行话:不要硬装内行人,多用模糊语言,不要说的太细,类比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者领域,话中要带点前瞻性看法,不要把话堵死了,比如“一直”等词慎用)
9. 用“吹气球”艺术,恰当赞美男人(①比较性的赞美,让他意识到别人和自己相比的差距,更能让人信服;②根据对方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希望:多用比较级,慎用最高级,比如领导在表扬下属时,可以把批评和希望一起提出来)
10. 赞美女人,要能力和优点双管齐下(真正聪明的人在赞美女性能力时则尽可能热情些和具体些)
第四章:抓住对方心理,让他乐意听你的
1. 先赞美后说服,满足对方自尊心
2. 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更容易被接受(说服别人要抓住对方切身利益的得失)
3. 说服没有主见的人:“大家的意见都是这样的”
4. 利用逆反心理,说服个性倔犟的人
5. 巧用好奇心影响他人行为
6. 巧妙提问,让对方只能答“是”
7. 激将有法,大功告成(通过影响对方的情绪来改变对方的行为,可以是自尊、对方的痛处、愤怒、羞耻、嫉妒等)
8. 激发对方高尚动机,顺势制宜影响他
9. 一开始就先声夺人,让对方屈服
10. 让他觉得你的意见是出于他而不是你
11. 声东击西,让对方开窍
第五章:用心交往,让他人乐意帮助自己
1. 给予对方一个头衔,他更愿意鼎力相助(满足人的自我成就感)
2. 激起心理共鸣,让他感觉像是在帮助自己
3. 弱势时打感情牌,激发同情心
4. 互惠,让他知道这样做对他也有利
5. 登门槛效应: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更容易被人接受
6. 不妨提一个更大的要求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叫做“反登门槛效应”,利用心理落差,来让人觉得现在的要求比起之前提的更高要求来说,是合理的)
7. 软磨硬泡,日久见效(诚心诚意地表达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8. 往脸上贴黄金,增加办事筹码(注意黄金的限度,不要过分抬高自己)
9. 让他做出承诺,就容易达到你的目的
第二篇 身体读心术
第一章:观察身体反应,可了解心理活动
1. 头脑中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引发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2. 任何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情都会影响精神活动
3. 激活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肌肉,就会激活相应的情感
4. 面对面的沟通中,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仅有7%是来自于说话内容,最重要的是身体语言
5. 人们的态度不是由文字,而是由讲话的声音表现出来
6. 言语的意义比不上声音,而声音的意义比不上肢体语言
第二章:情感的实质是体内触发的生理反应
1. 情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逃离威胁的生存本能
2. 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基本情感,并因为同样的事物受到触动
3. 颜色的巧妙运用能改变人的情感(橙黄色可以促进食欲,黑白色则会降低食欲;黄色、橙色和黄色能激发人们的热情,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4. 天气也会触发人不同的情感
5. 无意识的表情是探测真情实感的线索
6. 轻微表情、局部表情与微表情
7. 7种全球通用的表情模式(①惊讶:眼睛睁得特别大,眉毛会抬起且向上弯曲,而下颌下垂,双唇分开;②悲伤:脸部肌肉松弛,并且眉毛里端收缩或扬起,眉毛之间产生垂直的皱纹,上眼皮里端抬起,形成三角形,下眼皮也可能受到影响,变得紧张,嘴角会向下撇;③愤怒:双唇紧闭,上下眼皮紧张,眼睛眯成一条缝,用眼睛盯着别人;④恐惧:眉毛抬起并锁在一起,呈现平线形态,嘴巴是紧张而且向回收缩的;⑤快乐⑥厌恶:鼻梁出现皱纹;⑦轻蔑:嘴角会拉紧并上扬,形成一个带点邪气的微笑,眼睛还会向下看)
第三章:不同的感官创造不同的思维方式
1. 感官记忆在思考中既负责回忆也参与创建
2. 不同的感官创造不同的思维方式
3. 人们所偏好的感官记忆各不相同(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动觉记忆)
4. 观察眼睛运动方向判断被激活的感官记忆
5. 主导感官决定我们喜欢使用哪种词汇
6. 开放式提问和言行节奏告诉你对方的思维模式
7. 开放式提问和言行节奏告诉你对方的思维模式
8. 行为特征是主导感官作用的综合表现
第四章:人人都需要建立亲善关系
1. 亲善,是一切交流的基础
2. 良好的人际关系加速成功的进程
3. 多一分理解,就能少一分摩擦
4. 读懂人心才不会雾里看花
5. 解读表情的能力时人际和睦的关键
6. 听懂话里的“弦外之音”,交往才能顺利进行
7. 别人待你的方式,就是他希望你待他的方式
第五章:亲善的基本原则:把自己“变成”对方
1.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2. 模仿对方的动作能够拉近心理距离
3. 模拟对方的表达方式,用语言提升亲密度
4. 调整你的声音,用声音建立一致性
5. 适当重复对方的话,以获得好感
6. 配合对方的精神状态,沟通效率倍增
7. 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建立亲善关系
第三篇 说话读心术
第一章:善问问题是读懂人心的关键
1. 适当地自我揭露,鼓励对方说出心里话
2. 营造让对方吐露真心的氛围(让对方选择自己的地盘,因为他在自己的地方会表现得更为自在;清除不必要的旁观者;与谈话者之间不要有任何的障碍物,最好是能够进行眼神交流同时座位距离也不宜太远;避免有其他事情打扰)
3. 三个问题让你迅速了解一个人(社会经济背景:出生地/职业等;生活满意度:梦想是否达到,你原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爱心和同情心:对街边流浪汉的态度,是否会做公益等)
4. 漏斗法则:从开放式的问题开始,逐渐缩小范围(从开放式:闲谈,放松氛围——诱导式:把话题引导你想让对方回答的内容上,有一定的目的性——争论式:更多的是为了取得重要信息或者揭发谎言必须要选择的)
5. 重要的是反应而不是回答
6. 不妨从局外人身上寻找信息(要把问到的信息综合看,不得以一人意见单独判定,同时可以看看和对方交往的人以及看看他对自己家人和邻居的态度)
7. “可能吧”的弦外之音其实是“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好好思考回答背后的含义
8. 说自己“性格不太好”的人其实很自恋,总是暴露自己缺点的人在这方面可能会有不自信的地方
9. “可是”是听不进去的表现
10. “年轻真好啊”其实是想听到恭维的话
11. “某某真厉害”表示内心决定要超过对方
12. 担心“做不好怎么办”的人,往往认真负责(常说“做不好怎么办”的人通常是履行诺言、有责任感的人,而总把“绝对没问题”当口头禅的人往往不可信)
13. “这样啊”是没兴趣的表现
14. 听到“一见如故”要学会分辨(是客套话还是真实的,是不是有意为了拉近距离,这些都需要注意)
15. 说“喝水吗?”可能是为了摆脱尴尬(可是是遇到了尴尬的局面,可能是为了避免谈话双方争执,可能是为了暂时缓和紧张的争论气氛等)
16. 说“过去就算了”往往是欲盖弥彰(如果真的不在乎就不会开口谈及这件事,所以大部分说这类话的人都是想掩饰内心的消极情绪)
17. 常说“真的吗”是需要你的真心关怀(其他口头禅代表的意思:啊/呀/这个/那个/嗯,一是词汇量少,二是有心机需要时间去思考如何回答;你知道吗,这是好为人师者经常说的话;应该/必须/必定这样,表面上冷静、理智,但是有种指手画脚的感觉;另外/此外/还有,思想前卫大胆,但往往有可能不能坚持到底)
18. “绝对先生”其实未必真绝对
19. 常说“我”的人自我意识较强(常用“你”或“您”的人通常彬彬有礼但是不愿意过多透露自己的事情;常用“他”的人表明防卫心重,喜欢旁敲侧击地试探你,但同时会被专业的数据信息降服或被见多识广的人折服;常说“大家”的人往往有点自卑情绪,通常是默默无闻的那一类人,同时期待被重视)
20. 常说“对啊”的人未必真心认同(懂得投其所好,随机应变能力强,但也相当精明,在对话中出现可能带有敷衍的意味)
21. 说“我只告诉你”其实是“很多人都知道了”
22. 常说“所以说”的人给点阳光就灿烂(总喜欢强调自己对事情的发展了如指掌,通常善于表现,总是有意无意地展现自己)
23. “的确如此”往往是不赞同你的意思(如果想得到进一步的回答需要进行深入引导,或者直接告诉对方让对方表达真实的想法)
第二章:从说话习惯看交流之道
1. 把“诚实”挂在嘴边,不如以行动证明(真正心里无事的人是不会絮絮叨叨的说自己是诚实的)
2. 名字还是昵称,判断彼此的亲近程度
3. 好用夸张说法的人和爱打断他人话题的人,都是渴望与人交谈
4. “老调重弹”的话题,希望你继续追问下去
5. 常说太太不是的男人,烦恼很多
6. 总提及家人声名和财富的人,爱炫耀
7. 开场白太长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8. 常发牢骚的人,往往苛求完美
9. 说话像放连珠炮的人,往往心无城府(因为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话里的意思,但也有可能导致别人误解话里的意思)
10. 背后说三道四的人,多刻薄挑剔
11. 从不说别人坏话的人,不一定都善良(不要急着把自己的一切和盘托出,以和缓方式相处,观察账户之后在做打算)
12. 主动充当介绍人的人,爱表现自我
13. 说话声音大的人,性情多粗犷;说话声音小的人可能有着较好的耐心,内心活动丰富,善于思考,不能简单而论,得相处过后才知道
14. 爱说“他凭什么”的人多是“愤青”(自信,但是常常会盲目乐观,并且为不公平的事情愤然)
15. 善于用幽默化解僵局的人,心胸宽广(幽默最高境界为“自嘲”)
16. 6种说话习惯的人,防不胜防(①自动吹嘘有靠山的人②轻易许诺的人③因人而变的人④搬弄是非的人⑤嘴巴甜的人⑥隐忍掩饰的人:保持礼貌性的交往,同时避免做出得罪他的事情)
17. 评价事物“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的人,不可信赖
第三章:不同的借口,不同的性格
1. “外罚型”、“内罚型”与“无罚型”人格(外罚型:“对不起,可是....”以这样方式辩解的人属于该类,习惯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或者埋怨客观情况,表面看似承认了错误,实则没有;内罚型:“对不起,是我的打错”属于该类,老好人,但是抗压性不强,容易变得沮丧;无罚型:“错了吗?不是吧!”错了都不知道错在哪里的人属于该类,这种人一般得过且过,讨厌竞争)
2. 以“本来是想”为借口的人自尊心很强
3. 常说“不打算找借口”的人不会老实道歉
4. 事先强调不利条件的人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无视不利条件的人往往勇于面对挑战,表现得比较独立)
5.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不过是自我安慰
6. 以“能去就去”为借口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
7. 以“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为理由的人有的很自私(这类人过分地关注自身的感受,并不一定为他人着想)
第四章:谈话时的模样不容忽视
1. 回应慢半拍的人,可能没在听你讲话(具体表现:①打岔后东拉西扯的人②边看文件边听你说话的人③不停地深呼吸和唉声叹气的人④有点动静就东张西望的人⑤眼神涣散)
2. 五种小动作代表他想尽快结束谈话(①单手撑住整个侧脸②眼睛时不时向门口张望③用手抓耳朵/拨拉耳朵④喝水/吃东西⑤晃动双脚,双手往后撑)
3. 摆出与众不同姿势的人,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4. 说话间隔时间长的人,喜欢作逻辑分析(说话没有停顿点的人,喜欢吸引你的注意;说话缓慢平稳的人,喜欢和你分享生活经验;说话速度由慢转快的人,是为了掩饰内心;说话速度由快转慢的人,对你有所怀疑)
5. 从坐椅子的方式看出对方是否用心听你说话
6. 交谈时不同的身体语言,透露说话者不同的心理及性格特征(①交谈时抖腿:表现为自私,但是善于思考问题;②边打手势边说话,做事果断但是不轻易能够交心;③说话时紧盯你的人支配欲望会很强)
7. 说话时常清嗓子的人,可能在掩饰不安
8. 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的人,一触即发(常常有一些自恋的倾向)
9. 接受表扬的态度,反映一个人的品性
第四篇 动作读心术
第一章:从头部动作看认可与否定
1. 点头如捣蒜,表示他听烦了(缓慢地点头动作表示聆听者对谈话的内容很感兴趣,而频繁点头则反而表示出不耐烦的意味)
2. 不露齿微笑是拒绝的前兆
3. 轻易点头也许是想拒绝请求
4. 一条眉毛上扬,表示对方在怀疑
5. 习惯性皱眉的人,需要感性诉求
6. 鼻孔扩张的人情绪高涨
7. 下巴的角度是态度的分水岭(高抬下巴有盛气凌人之感,收缩下巴显示出一种小心翼翼的畏惧感)
8. 笑容可以表露人心(不同的笑容可以代表不同的性格)
9. 面带微笑的人,想和你拉近距离
10. 模仿你打哈欠,是“认同你”的开始(如果人们彼此之间有着相似的情绪或者具有相同的思路,他们就很可能互相产生好感,而且会开始模仿对方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模仿别人也是一种恭维的表现;如果对方是上级的话,模仿下属容易拉近和下属的距离)
11. 表情,让他的心底一览无余(表情变化时间不能太长或者太短,面部颜色也可以体现:红色表示害羞、愤怒、尴尬;白色表示痛苦、压抑、惊骇、恐惧)
第二章:眼神和视线透露意识和喜好
1. 瞳孔扩张,表示对你的谈话感兴趣
2. 走路时视线向下的人,凡事精打细算(视线向上的人个性质朴,喜欢自然界;走路时喜欢平视,喜欢就事论事,多半不喜欢拐弯抹角;走路时盯着某物,说明专注力很强,喜欢谈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事务;走路时喜欢东张西望的,专注力不强,喜欢新鲜的人和事)
3. 避开视线、延长眨眼时间是讨厌的信号
4. 握手时一直盯着你的人,心里想要战胜你
5. 游离的视线暴露内心的不安
6. 从镜框上方看人,是审视的表现
第三章:控制与防备,看手就知道
1. 对方是否喜欢你,握手见分晓
2. 不停地敲桌子,是因为有话要说(手不停的摸耳朵,表示想谈谈自己的意见;把玩手腕或者物品,说明有点犹豫是否要表达内心的想法;微张嘴唇说明有话要说;用手指或者手上的东西做画线动作,表明有话要说但又不想打断你)
3. 搭你肩膀的人,喜欢当老大
4. 从对方触碰你的方式和位置看他的心态(①碰触前额以上的部位,表示安慰、激励和爱抚,多半是信任的表达;②碰触胳膊或者拉手,渴望与你有更多的交流;③碰触腰部,过于亲密的动作,出于保护的心态)
5. 摸袖口,表示对方的心理开始动摇(其他表示动摇的身体信号:摸袖口、拨纽扣;手心向上,拿笔等待;露出前颈,微张嘴巴;模仿你的手部动作;和缓点头)
6. 握紧拳头,是发怒的前兆
7. 频繁拨弄头发,心中紧张不安(其他表示不安的动作:不停地清嗓子;狠狠掐烟或者任烟自燃;屁股底下坐球了,一直动来动去)
8. 头枕双手和倒背双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9. 拥抱自己是一种自我安慰
10. 自我抚摸是为了寻求安慰
11. 拍案而起,是为了显示威慑力
12. 双手托腮的人,喜欢幻想
13. 双手放在臀部两侧的人已经准备好了
14. 常摆出塔尖式手势的人,高度自信
15. 爱用手捂住嘴巴的人,多少有点内向
16. 对自己竖起大拇指的人,往往自视甚高(比如:双臂交叉抱于胸前,将双手的拇指露在外面且保持向上竖立的姿势;双手插入衣服或者裤子口袋,而把拇指留在外面)
17. 推杯换盏,手势各有千秋
18. 手持话筒下端的人,个性坚毅
19. 自信的肘部支撑动作(可以展示自信与权威;表达正在思考)
第四章:腿和脚:离大脑最远的部位最诚实
1. 对方与你的身体距离,折射出与你的心理距离
2. 从脚尖的方向看对方是否对你感兴趣
3. 脚踝相扣,是为了抑制紧张的情绪(有时候也是一种踌躇不决的信号)
4. 先迈左腿的人感性温和,先迈右腿的人理性强势(浪漫的左撇子,健忘的右撇子;感性的左腿翘,理性的右腿翘)
5. 用一条腿支撑身体的重量,表示想告辞了(比如:稍息姿势;起跑者姿势;两个腿不停地换边;两腿交叉,手脚打拍子)
6. 脚尖向上翘起的人,听到了好消息
7. 走路缓慢踌躇的人,缺乏进取心
8. 走路连蹦带跳的人,往往纯真活泼
9. 走路文气十足的人,不会轻易动怒
第五章:身体姿势传达舒适与不适的信号
1. 坐姿开放的人其中心中早有定见(坐姿端正直立的人小心翼翼;坐姿封闭的人疲累抗拒;全身歪一侧的人心中不满;身体前倾贴近桌沿的人马上投降;浅坐椅子的人小心翼翼;坐满椅子的人信心十足;半躺椅子上的人怡然自得)
2. 开放的45°与亲密的0°
3. 蜷曲身体睡觉的人压力重重(仰卧代表自信而有能力,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侧卧代表随心而知足,情绪型人物,能很快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靠边式代表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权利,比较安于现状;握拳而睡代表自我防卫意识强烈;仰睡代表快乐大方,和别人能够很好的相处)
4. 朝下吐烟圈,必然有心事,朝上吐烟圈,代表快乐和骄傲的情绪
5. 低头耸肩的人,胆怯恭顺
6. 下意识的小动作,传达或自卑或自信的情感
7. 腰挺得笔直的人,警觉度很高
8. 拖着脚步的人需要你付出关心
9. 站姿,传递一个人的心理信号
10. 坐姿,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情感
注:以上所有内容全部根据秋泉《识人心理学之读心术》一书整理而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