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本
语文课上。 鲁迅写下:哈哈。 语文老师:好!实在太好了!第一个“哈”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苦笑与无奈,第二个“哈”字,笔锋一转,作者意图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给读者,警惕国民,必须清醒,冲破旧制度的枷锁。而句末的句号,则运用得出神入化。句号表示结束,作者用简单一个句号,便充分强烈表达出要结束旧制度的想法。 鲁迅写下:老师,你有问过我是怎么想的么? 语文老师:棒!真的太棒了!作者用“老师”开头,说明其对文化的敬畏,也符合作者弃医从文的选择。而一句“你有问过我是怎么想的么”,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拷问,对社会压迫底层人民表达强烈的愤慨;另一方面,则是对麻木的国民的责问,责问人们为何从不敢说这句话。提醒国民要保持思考独立,保持质疑的精神,切勿人云亦云。也照应了开头,强调文化力量的可贵。这种找不到任何瑕疵的写作手法,值得大家学习。 鲁迅写下:有病! 语文老师:对!说得太对了!作者用铿锵有力的两个字,用近乎呐喊的语气,精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问题所在:有病!社会病在腐朽落后,国民腐朽在麻木昏睡。这也为作者后来写《药》埋下了伏笔。前后呼应,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鲁迅写下:呵呵。 语文老师:绝!真是太绝了!作者用尖锐冰冷的笔调,精简又准确地表达了对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以及阿Q们的控诉。所谓谈话止于呵呵,因此这二字也表明作者在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人们麻木思想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坚决而果断。好文! 鲁迅写下:...... 语文老师:高!相当的高啊!面对这个病态的社会。千言万语,汇成一串省略号。看似什么都没讲,但又可以看作讲了无数话。并且,作者在表达自己态度的同时,又给与读者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人人独立思考,才能不麻木,才能救社会于危难......
这篇文章很精彩,有时很多经典都可能是过分解读
说实话我有点质疑现在的教育,数学就是要培养人思维逻辑,而对于现在的数学题,我们只需将公式代入对应的题目,连语文都有所谓的公式,难道我们为了高考就要做这些机械般的功课吗?
直接代入公式,很 SJ,Si
看过《思考的整理术》这本书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作者提到文学家死后出名的原因。
那些有争议的作品,人们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其中并没有哪一种说法可以完全阐明作品的意义,倒不如说全部说法加在一起构成了该作品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努力为一件事做出自己独特的解释——人类是无法忍受自己做不出解释的东西存在。
人们从本能上无法把事情原原本本地重复一遍,总喜欢添枝加叶。
最后作者有一个结论:人在理解“正本”时,总是会创造出一个“异本”来。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读到了A,且自以为理解得很透彻,他再讲述给别人听的一定不是A,而是A‘,A' 是A的异本。
突然感到很多哲学书籍或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没有过分被解读呢?或者说是大家对那些作品的阐明全部加在一起构成了该作品的意义。这才造成经典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