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绝望叫做希望
提起杜拉斯,我们也许都会想起她那部《情人》。《情人》是杜拉斯心爱之轨迹,也是人生回忆之震颤的灵动;而更是一种深藏于一生爱恋诺言的遗憾,挥洒和重温的留恋。“比起你年轻时的容颜,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样貌”——这是无数读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情人》讲述15岁的她与一个中国北方男人之间的萍水相逢,那样的邂逅并不能确定为爱情,但却被杜拉斯当作恋情来进行叙述。错觉有时候也是美丽的,而且比真实更为美丽。杜拉斯正是成功地运用了错觉,在那个平常的邂逅中,加入了美丽的幻想,因此便呈现出波光潋滟来。杜拉斯是以《抵抗太平洋的堤坝》而成名,这部作品是其早期代表作,具有文献又是小说双重价值。在技巧风格上依然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可她的文字有一种诡秘的魔力,一幕幕悲伤图景经她寥寥几笔即成咏叹,掩卷而后思绪万千。
和很多人不同,我最早读杜拉斯的作品不是《情人》而是《抵抗太平洋的堤坝》,这本书讲述了“母亲”随着丈夫满怀希望来到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丈夫突然亡故,她含辛茹苦带着一对子女生活,为了将来着想,她用所有积蓄向土地管理局买了一块租借地,不曾想因为没有贿赂殖民当局,最后换来的却是年年都被海潮淹没的盐碱地。她煞费苦心修筑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而潮汐一夜之间便毁了她所有的努力。在上世纪50年代初杜拉斯就完成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它常常被人拿来与1984年出版的名作《情人》相提并论,因为两部作品都带有自传色彩,背景也都设置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如果把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情人》和潘礼德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比较,后者简直是前者的前奏。
依稀还记得最初读这本书,开章并不起眼,感觉平平,随后深入,就被她支离破碎的叙述方式文吸引,她的文字自由真实,岁月的创痛和情感的迷幻,如同暗夜海潮退去沙滩剩下的颗颗贝壳,显得清寂无辜,甚至有些顾影自怜。
一家人买了匹年迈的马想跑运输,但希望只存活了八天,看着那垂死的奄奄一息的马,读者也会心有戚戚。马死了,微弱的希望再度破灭。而在绝望中似乎还有一些安慰,儿子约瑟夫听着留声机,女儿苏珊可以游泳,他们还可以以满不在乎的姿势自嘲。在酒馆一辆豪华车引起全家的注意,可能改变他们生活的诺先生出现了,他们即想抓住这样的机会,又有着最原始的骄傲和自尊,在施与得的失衡中,哥哥将这种向往和羞耻转变成对诺先生及他的财富的仇恨。
杜拉斯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充盈着东南亚炎热潮湿的气息,充满了暧昧的情欲和尖锐的种族冲突,再现了殖民地时代的风貌,同时对殖民地政府不留任何情面,给予了愤怒的批判。“母亲”是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人物,她一方面怂恿女儿苏珊与诺先生交往,一方面示意她严守底线。当她发现女儿收了诺先生的戒指,不断质问她是否失身。这是她内心物质欲望与道德标准对立的反应。她希望家庭的困境有所扭转,可她同时还心疼女儿。此外她从没放弃一次次的给土地管理者写信,为了给钻石买个好价钱她四处奔波,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她的执著和不甘,渴望改变,不想坐以待毙,似乎行动蕴育着希望。
女儿苏珊欲遮还掩,但她豪不掩饰自己厌恶诺先生,对于诺先生她只关心他的财产,爱他手指上闪光的钻戒,为了让哥哥得到留声机她不惜以露出身体作为交换。小说中中苏珊对物欲的渴求,言之凿凿,坦白令人心惊肉跳。杜拉斯用充满尊严的文字,掩盖了自己毫不检点而有失尊严的私生活。杜拉斯在《情人》中对女子的物欲描写更是大胆,有着蜜桃般胴体的法国少女在渡轮上邂逅的富有中国男人,认识不久便开始做爱,如此不被道德所容忍的事,在杜拉斯笔下却充满了令人无法抗拒的唯美和哀伤,她渴望金钱和爱抚,想借情人摆脱母亲,又想全家可以依赖她的情人摆脱贫穷。我在读《杜拉斯传》时发现一条信息,杜拉斯在二战期间的日记里写到了她与第一个情人的故事,和《情人》的情节基本一致,但情感有着实质性的不同。在日记里那个男人叫雷奥,俩人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只有金钱能激荡起她的欲望。金钱令她有了支配这个家庭的权利,她也因此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
在本书中杜拉斯用平实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一家人的境遇和窘迫,同时她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而到位,塑造了一个坚毅,执著,强悍的母亲,面对不可抗拒的海潮,自己就像那可怜的水坝,她无法改变悲剧命运,但是她从未停止过抗争。那个粗暴不羁的儿子约瑟夫,对生活玩世不恭只想脱身。那个习惯依附于家人并随波逐流的女儿苏珊,虽然有自己的好恶,但是面对现实只能屈从。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都存在缺陷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可每个人都有着自省的冲突,这样的人反而显得充实而饱满。
结尾处每人都做出了选择,儿子感到无力去改变,他不想困死在这片土地上,逃到附近的朗镇开始新生活。女儿每天在桥上期盼出现一个可以带她走的男人,等来的却是干着贩卖鸦片勾当的不良青年阿戈斯蒂,俩人还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一起。母亲则到死都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杜拉斯对每个人物都倾注了深情,对每则故事也如此。这种深情,令她的文学语言具有内心的高度张力,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心灵倾诉,以情感的真切为基调,作品读罢让人回肠荡气。
任知,诗人,专栏作家。南开大学毕业,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之后去北京、深圳生活,现居天津。有文章散见《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诗歌月刊》、《非音乐》、《城市画报》等各类报刊杂志,著有诗集《孤屿心》一部。
和很多人不同,我最早读杜拉斯的作品不是《情人》而是《抵抗太平洋的堤坝》,这本书讲述了“母亲”随着丈夫满怀希望来到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丈夫突然亡故,她含辛茹苦带着一对子女生活,为了将来着想,她用所有积蓄向土地管理局买了一块租借地,不曾想因为没有贿赂殖民当局,最后换来的却是年年都被海潮淹没的盐碱地。她煞费苦心修筑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而潮汐一夜之间便毁了她所有的努力。在上世纪50年代初杜拉斯就完成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它常常被人拿来与1984年出版的名作《情人》相提并论,因为两部作品都带有自传色彩,背景也都设置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如果把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情人》和潘礼德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比较,后者简直是前者的前奏。
依稀还记得最初读这本书,开章并不起眼,感觉平平,随后深入,就被她支离破碎的叙述方式文吸引,她的文字自由真实,岁月的创痛和情感的迷幻,如同暗夜海潮退去沙滩剩下的颗颗贝壳,显得清寂无辜,甚至有些顾影自怜。
一家人买了匹年迈的马想跑运输,但希望只存活了八天,看着那垂死的奄奄一息的马,读者也会心有戚戚。马死了,微弱的希望再度破灭。而在绝望中似乎还有一些安慰,儿子约瑟夫听着留声机,女儿苏珊可以游泳,他们还可以以满不在乎的姿势自嘲。在酒馆一辆豪华车引起全家的注意,可能改变他们生活的诺先生出现了,他们即想抓住这样的机会,又有着最原始的骄傲和自尊,在施与得的失衡中,哥哥将这种向往和羞耻转变成对诺先生及他的财富的仇恨。
杜拉斯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充盈着东南亚炎热潮湿的气息,充满了暧昧的情欲和尖锐的种族冲突,再现了殖民地时代的风貌,同时对殖民地政府不留任何情面,给予了愤怒的批判。“母亲”是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人物,她一方面怂恿女儿苏珊与诺先生交往,一方面示意她严守底线。当她发现女儿收了诺先生的戒指,不断质问她是否失身。这是她内心物质欲望与道德标准对立的反应。她希望家庭的困境有所扭转,可她同时还心疼女儿。此外她从没放弃一次次的给土地管理者写信,为了给钻石买个好价钱她四处奔波,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她的执著和不甘,渴望改变,不想坐以待毙,似乎行动蕴育着希望。
女儿苏珊欲遮还掩,但她豪不掩饰自己厌恶诺先生,对于诺先生她只关心他的财产,爱他手指上闪光的钻戒,为了让哥哥得到留声机她不惜以露出身体作为交换。小说中中苏珊对物欲的渴求,言之凿凿,坦白令人心惊肉跳。杜拉斯用充满尊严的文字,掩盖了自己毫不检点而有失尊严的私生活。杜拉斯在《情人》中对女子的物欲描写更是大胆,有着蜜桃般胴体的法国少女在渡轮上邂逅的富有中国男人,认识不久便开始做爱,如此不被道德所容忍的事,在杜拉斯笔下却充满了令人无法抗拒的唯美和哀伤,她渴望金钱和爱抚,想借情人摆脱母亲,又想全家可以依赖她的情人摆脱贫穷。我在读《杜拉斯传》时发现一条信息,杜拉斯在二战期间的日记里写到了她与第一个情人的故事,和《情人》的情节基本一致,但情感有着实质性的不同。在日记里那个男人叫雷奥,俩人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只有金钱能激荡起她的欲望。金钱令她有了支配这个家庭的权利,她也因此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
在本书中杜拉斯用平实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一家人的境遇和窘迫,同时她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而到位,塑造了一个坚毅,执著,强悍的母亲,面对不可抗拒的海潮,自己就像那可怜的水坝,她无法改变悲剧命运,但是她从未停止过抗争。那个粗暴不羁的儿子约瑟夫,对生活玩世不恭只想脱身。那个习惯依附于家人并随波逐流的女儿苏珊,虽然有自己的好恶,但是面对现实只能屈从。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都存在缺陷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可每个人都有着自省的冲突,这样的人反而显得充实而饱满。
结尾处每人都做出了选择,儿子感到无力去改变,他不想困死在这片土地上,逃到附近的朗镇开始新生活。女儿每天在桥上期盼出现一个可以带她走的男人,等来的却是干着贩卖鸦片勾当的不良青年阿戈斯蒂,俩人还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一起。母亲则到死都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杜拉斯对每个人物都倾注了深情,对每则故事也如此。这种深情,令她的文学语言具有内心的高度张力,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心灵倾诉,以情感的真切为基调,作品读罢让人回肠荡气。
任知,诗人,专栏作家。南开大学毕业,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之后去北京、深圳生活,现居天津。有文章散见《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诗歌月刊》、《非音乐》、《城市画报》等各类报刊杂志,著有诗集《孤屿心》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