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笔记-周的源起
废话:(或问,读书何用?年少时的我自信地回答,何须有用。古人云:不为无用之事,何遣有涯之生。年长一些的我固执地认为,定会有用。读过的书会不知不觉塑造一个人,觉得没用,只是还没遇到用它的时候。现在的我只能无奈地说,可惜没用。埋头读书,不去做事,读再多书也没有用。嗯,我越来越市侩了。曾经定下目标,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后来拖延成每月一篇。今天看看2019年的成绩,只有三篇,急忙再写一篇,凑成每季度一篇吧。许久不写,自觉文字艰涩,唯有叹息。)
周的源起
周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有些像“田”,田地的田,上下两横都出头,中间四个小方格里有四个小横点。关于它的意思有几种说法。比如,象形一块刻着花纹的玉,代指制度、规则。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说在田地里种庄稼,后来引申为依靠种粮食养家糊口。这种解释和周部族的起源很是贴合。
传说,周部族的先祖叫弃,丢弃的弃。是帝喾正妃姜媛在野外误踩巨人脚印受孕而生,因为害怕把孩子丢弃了,所以叫弃。飞禽走兽自发为这孩子遮风挡雨,哺乳喂食。帝喾知道后很惊诧,就把孩子接回来抚养。弃成年后特别长于农事,善于种田。在唐尧的时候成为农官,教导各部族种庄稼。到虞舜的时候被封为后稷。“后”这个字在夏商之前就是王的意思,“稷”是一种小米,后来代指庄稼。“后稷”也就是庄稼大王的意思了。
后稷的后人,有说四世孙,也有说十世孙的公刘(四是四,十是十,四世是四世,十世是十世),为了躲避夏桀的暴政,带领族人由山西(也有说甘肃)迁徙到古豳州,也就是咸阳的旬邑、彬县一代。又传了几代,到了古公亶父,带领族人继续继续西迁,到了宝鸡岐山的周原一带,周部族在此兴旺繁荣。百度百科说,周部族因为在周原兴起,所以族名以地名为名,称周。不过我觉得,可能刚好相反,因为周人在此生息,所以他们以族名命名地名,将这里称为周原。就好像古希腊人认为自己是神明赫仑的后代,自称赫仑人,希腊的意思就是赫仑人的土地。不论“周”是怎么来的,周人兴起于岐山对世界历史,至少对东亚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后来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织田信长试图统一日本、天下布武的时候,就将他的主城由稻叶山城更名为岐阜城。
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定居周原之后,部族日益壮大,继承人的问题就成了问题。古公亶父很喜欢小儿子庆历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觉得这孩子有出息,想把部族传给姬昌。但是这中间隔着大儿子泰伯、二儿子仲庸,(周部族已经是长子继承了吗?待考证。)泰伯和仲庸为了替父亲分担烦恼,于是带领家人离家出走,一路向南,来到了浙江梅里一带,史记记载他们“断发纹身,混于蛮族”,建立起了古吴国。
后来周文王带领周部族昌盛强大,周武王牧野之战翦商成功,建立周朝。一直传了三百多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迁都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有学者考证,烽火戏诸侯只是后人的戏说,烽火台这种东西直到汉朝才出现,周幽王时还不存在。历史记载,由于周幽王宠爱褒姒,于是废黜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宜臼的姥爷申侯大为不满,于是联合犬戎覆灭了东周。
再后来就是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五霸七雄纷纷扰扰五百年。直至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中国从此进入了集权制的帝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