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暴”史:从中国到英国,半生治愈。(未完待续)
上周,我为《新民周刊》写了篇英国家暴问题的文章,引来关心和疑问。受刺激和启发而写就本文。
2020年4月20日,英国。新冠病毒隔离时期,一家三口朝夕相处第四周。
我最近频频在闲置已久的微信公众号和沉寂数年的微博上发表文章。甚至有几篇在最近几周的《新民周刊》上得已发表。
刚刚过去的星期五,我在《新民周刊》上的文章是英国抗疫期间的家暴问题。(大家可以上周刊的官方公众号搜索文章“我在海外/抗疫时期英国家庭暴力:成年人的焦虑与失控”)。本次文章的阅读量虽然不如以前的高,但是引起的朋友圈和家人的关注前所未有。
只言片语中我得到的各方兴趣和问题是:英国家暴这么厉害?你在英国被家暴了,不然你怎么会这么有兴趣写家暴?(了解我的人)你家暴你英国老公?我一个多年前短暂男友看了我微信朋友圈自己转发的文章后私信我:我们都这把年纪了,好好过。你老公是个好人。。。。。。
文章被淹没,大家兴趣和关心只在一时。但我顺便回想了几十年的人生和我一切跟家庭暴力有关的经历,趁着最近培养的写作习惯,准备写下我的“家庭暴力史”。
重续写作生涯于隔离时期
我得承认我此次重拾写文章的兴趣,继续我断了近10年的专栏写作生涯,主要原因和众多围着新冠病毒形势狂欢的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差不多,时想趁机捞点莫名其妙的名声和自我满足感。毕竟,谁还没有5分钟的出名机会呢?
当然了,我的动机也不尽如此黑暗。我的好友和家人鼓励了我好多年,夸奖或者暗示我可以靠写文章赚点钱,何至于陷于英国只忙着柴米油盐和一家三口的简单生活。奈何我忙于每日三餐,接送女儿上学,辗转奔忙于各个兼职工作和尝试自己创业。英国六年一瞬,国内网络媒体发展千年。
病毒在英国蔓延,封城之后,一切与我有关的工作都停止了。甚至连每天的快速做饭喂饱家人都停止了。因为在我们一家三口全部呆在家里的第一天,我就宣布在一切恢复正常之前我不再做饭了。这时候, 我也有了时间来实践六年多前就有的想法:写英国的生活,社会现象和阶层困境、文化和政治,还有我身边那些普通的英国人。
最主要的是,我一定要打破很多人一直想象和被灌输的所谓“英伦”。真实的生活都是美好和残酷并存,世间喜怒哀乐各处雷同。只不过英国有“英伦”特色而已,“英伦”并非真实的英国。
家暴的界定和我的家暴范畴
我的很多“家暴”和“被家暴”经历基本都是在国内成长和居住期间发生的。毕竟我一把年纪之后,才最终决定移居英国,不过六年。
我没有研究过国内对于家暴的具体定义。但凭我几十年的印象,还有与很多人的交流和共识,家庭暴力一般都得是一方被打的鼻青脸肿甚至有生命之忧。在很多地域和文化下,不打个十次八次成为习惯,都不足以被视为家庭暴力。
冷暴力到底算不算家庭暴力的讨论,可能年轻一代会比较认同。
冷暴力范围内的情感暴力和经济阻断惩罚到底如何界定是不是家庭暴力乃至犯罪,或至少成为离婚时的依据,大概也没有详细规范和实践。甚至连性暴力都模棱两可。不然怎么有最近引起很多人讨论的未成年人遭熟人性侵,竟然有人在讨论是不是受害者自愿问题。
说说英国的家庭暴力界定。英国政府官方网站上对家庭暴力的详细解析是:家庭暴力远不止身体攻击,还延伸至其它五大类:经济压迫欺凌、网络暴力侮辱、言语羞辱攻击、精神情感暴力和性暴力。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和现在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一直认为家庭暴力只是身体暴力攻击的话,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即使没有挨那么多的打,依然恐惧某些人、某些事和某些记忆。因为很多都始于我们所经历、感受、看到甚至自己实施过的各种家庭暴力。
说到这里,你一定非常好奇想听听我的家庭暴力史。
长话短说,我属于晚婚晚育甚至大器晚成的典型(还在等大器晚成的契机),都跟家庭暴力有关系。和无数人一样,我们很多时候是受害者,有时候也会变成加害者。
童年和青少年很多记忆都模糊了,但是仍然记得父母长期冷战所带来的绝望和痛苦。被众人佩服敬仰的父亲对母亲惜字如金,未曾露过一次笑容。母亲勤俭好强能干,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和尊重,我对此愤怒痛苦。但是父亲又是竭尽所能为家庭提供一切,教我们积极向上努力改变生活。
在这种撕裂中成长时,我急切的想要成年,甚至能够尽快变老,以证明我会是不同的成年人,会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
因为太长时间目睹和感受家庭冷暴力,我甚至曾扭曲的认为,身体暴力也比冷暴力好点啊!年少时看到父母如此折磨,我都在祈祷他们能痛快地打一架,然后和好,过一段谈笑风生的日子。
我的身体暴力倾向因为这种逻辑开始催发。所有对年少时父母冷暴力的不满,对邻居疯女人常年咒骂威胁我们的恐惧,对小时候在学校受到的霸凌的记忆,都在一次男同事对我言语骚扰时,我反应过激的攻击中得到了宣泄。
未完待续。。。。
关注我,听完故事,都是人生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