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被销毁,电影被禁映,依然掩盖不了《西线无战事》的伟大
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品都曾经引发过巨大的争议,毁誉参半。至于原因,要么是违反法律规定,要么是触碰道德底线,再就是价值观不被认同。但有的作品,无论文学价值,还是现实意义,都是堪称不朽的巨作,却也曾被诋毁、攻击,甚至被禁,比如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的作者是谁
《西线无战事》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德国的雷马克(1898-1970),全名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雷马克生于德国西北部的奥斯纳布吕克,父亲是书籍装订工人。

雷马克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5次负伤。后来当过教师、商人,从1923年起当了10年记者。雷马克著名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写于1927年,1929年出版后大受欢迎,但同时也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1931年,雷马克又写了《西线无战事》的续篇《归来》,并于同年离开德国,以逃避法西斯势力对他的威胁。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雷马克的作品彻底被禁,并遭焚毁。1938年,雷马克被剥夺了德国国籍。
无奈之下,雷马克于1939年到了美国,并于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从1945年起,他在纽约和瑞士两地居住,于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南部的洛迦诺去世。
雷马克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流亡曲》(1941)、《凯旋门》(1946)、《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黑色方尖碑》(1956)以及《里斯本之夜》(1963)等。
《西线无战事》写了什么
小说主人公叫保罗·博伊默尔。在学校教师的煽动下,他报名当了志愿兵,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小说通过保罗的自叙,描写了他和七个伙伴的战争经历和体验。
保罗所在的连队从前线撤下来整训时,全连几乎只剩了一半人。后来他们被调去修筑工事,遭遇炮击使许多士兵长眠不醒,保罗躲在坟坑里才躲过一劫,身上的掩蔽物却原来是死人。
保罗所在的部队休整后重新开上前线。战斗中,有的士兵被炸死,有的精神失常,而活下来的都变成了危险的野兽。有一次他们追上了一个掉队的法国士兵,一铁锨就劈开了他的脸。一系列战斗后,150人的连队只剩下32人。

随后,他们被送到后方。在那里,保罗他们常在夜间偷偷游过运河去同法国姑娘厮混,醉生梦死。有一次休假回家,保罗发现自己同亲人之间已经横亘着一条鸿沟,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休假结束后,保罗被分派到一个营地去看管俄国战俘。但慢慢地他觉得这些俄国人不是坏人,只是“一道命令”才使彼此成了仇敌,他对俄国战俘产生了同情。再次重返前线后,保罗和他的伙伴们常常在一起讨论战争问题。他们认为,敌对双方的大多数士兵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之间所以互相残杀是因为有些人需要战争去实现他们的目的。
后来保罗负伤,他在医院里所见到的一切使他更加感到战争的残酷,感到十分迷悯。保罗伤好后又被派到前线,在1918年10月和平即将来临之际阵亡。
那一天整个前线显得沉寂而宁静。战报上写着:“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为何会被禁
这部小说于1927年下半年写成,1929年出版,发行量达到120万册,加上其他语种的译本,总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小说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真实地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揭露和谴责了当时德国统治者鼓吹的“钢铁青年”、“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等一系列欺骗性宣传。这种反战思想表达了饱尝战争苦难的人民的心声。

同时,小说中的八个士兵的经历和悲惨结局,反映了那一代人的共同命运,因而引起了千万人的共鸣。保罗对战争的认识逐步变化,甚至最后发出了“该死的卑鄙的战争”的诅咒,但是他们仍是“迷悯的一代”,仍然没有清晰的看到战争的本质。另外,雷马克在小说中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战友情谊”也使许多读者受到感动。
正因为以上几个方面,这部小说在出版后引起轰动,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诋毁、攻击这部小说及其作者的声音也来势汹汹。德国纳粹认为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是锤炼德国青年钢铁精神的熊熊烈火,而雷马克在这部描写一战的作品中公然持反英雄主义态度,这是纳粹所不能容忍的。
1930年,由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在柏林上映。纳粹党魁戈培尔(当时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后曾任德国总理)利用这一时机,唆使一帮希特勒青年团员对那家剧场进行破坏,最终影片被禁。

1931年,雷马克因“生命遭到了威胁”而逃离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雷马克的小说与其他进步作家的作品一起被公开销毁。1938年,纳粹德国剥夺了雷马克的国籍。虽然雷马克身处国外,但纳粹政权并没放弃对他的迫害。1943年,雷马克在德国的妹妹被指控“不相信德国会取得胜利”,最终被纳粹法庭判处死刑。
除了纳粹政权,纳粹豢养的无耻文人对于这部小说和雷马克也极尽诋毁、谩骂之能事。1930年,有个化名雷克瓦克的人写了一本小说《特洛伊城墙前无战事》,以第一人称讽刺雷马克写《西线无战事》只是为了名利:“我将成为一个富翁,全希腊都会读我的作品。”
还有个叫米诺纳的人,在《西线无战事》出版的当年(1929)就写了一篇题为《真有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其人吗》的文章,对雷马克进行谩骂。直到1978年,伦敦《泰晤士报》还发表了专栏作家伯纳德·利文的一篇文章,有意贬低雷马克,说他连二流作家也排不上,甚至信口开河,说《西线无战事》只不过“比写得不错的黄色小说稍微好一些”。
不过,无论是法西斯的迫害,还是反动文人的谩骂,都无法掩盖《西线无战事》的光辉,反而帮助这部小说成功载入世界文学史册。也许,这正是这部反战主旨小说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