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与权力:黑帮大佬们谁说了算——从《爱尔兰人》说起
视听语言的审美需要大量阅读和观影经验来支撑,观影是个有门槛的事。
——沃兹基朔德

自2010年立项以来,历经重重波折,《爱尔兰人》终于跟观众朋友们见面了。
本片改编自查尔斯·勃兰特2004年的纪实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

“听说你刷房子了”是一句黑手党内部黑话,用刷房子代指黑帮杀手杀人后血溅在墙上。
通过黑帮著名杀手“爱尔兰人”Frank Sheeran(罗伯特·德尼罗饰)的视角,展示了他个人的传奇经历并讲述了同时期著名政治家卡车司机工会领导人Jimmy Hoffa(阿尔·帕西诺饰)的失踪案。

照例先上我个人的观点吧:
这是一部值得三个半小时一口气儿看完的黑帮史诗,即使没有达到马丁巅峰时的水准,看完后一样让人大呼过瘾。
马丁老爷子能在近80岁高龄时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着实令人佩服,可惜的是回味略淡稍显遗憾。
这样一部剧情跨越了好几个时代的黑帮片需要一定的背景铺垫或者阅片量支撑才更容易理解,我准备了一些“干货”,建议仔细阅读后再观看影片。
推荐指数:★★★★
——1——
在开始分析影片之前,我先简单普及一下美国意裔黑手党(MAFIA)的构成,以及以其为背景的黑帮片。

起源于意大利的黑手党家族式犯罪组织,主要是来源于西西里的 Cosa Nostra,那不勒斯的Cammora,卡拉布里亚的Ndrangheta。
他们伴随着移民潮来追寻“美国梦”,成为美国历史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后来不停被搬上荧幕的正是Cosa Nostra这一支。
相关影视作品中我个人最推荐的几部作品如下:
影史经典的《教父》(Godfather)系列
马丁•斯科赛斯的《好家伙》(Goodfellas)
HBO制作的《黑道家族》(The Sopranos)
《大西洋帝国》(Boardwalk Empire)剧集(去年推荐过大西洋城,谁主沉浮?)
这些经典作品切入的视角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地展示了真实黑手党的世界。

《教父》不仅是一部伟大的黑帮片,更是无数人心目中最伟大的电影,没有之一。
在整个Costa Nostra黑手党犯罪组织中,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划分和行事准则,组织成员不会自称mafia,而是称为wiseguys或made guys,一般来说要想成为正式的家族成员必须是100%的意大利血统,才有资格being made正式成为家族成员,具体的组织架构参照下图:

每个家族具体的人数依家族的规模、影响力、财力来决定,只有soldier及以上的made man才算家族的正式成员,享受家族名称和黑手党“律法”的保护,获取利益也就更方便。除非获得高层委员会的授意,任何一个made guy都不可以被随意杀掉,否则将被视做对整个家族的挑衅。每一个made man被正式选入还必须经历一个下面这样的荣誉仪式,朗诵誓言,歃血为盟。
至于associates大多是跑腿的、打手、职业杀手之类的“一线工作人员”的外部成员,当家族利益有可能受到侵害时associates随时会被当做弃卒处理掉。
(以associates为主角的电影还有迈克尔•珊农主演的《冰人》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毁灭之路》)

不同于《教父》优雅有风度的讲述方式,《好家伙》从小人物出发,风格更凌厉也更接地气。
当然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如帮助美国现代有组织犯罪之父Charles “lucky” Luciano一起建立起犯罪辛迪加的Meyer Lansky就是犹太人,还有本片的主角“爱尔兰人”Frank Sheeran——他也只能算是associate ,但他们都因为跟家族Boss私交甚笃,获得了特别的担保,即使不是家族正式成员也享受到了普通mafia无法享受到的待遇。

正是因为Russell Bufalino的出面保全,我们本片的主角“爱尔兰人”才不至于因为粗心办错事而被时任老板 Angelo Bruno直接干掉。
在黑手党的鼎盛时期,全美曾有大大小小上百个黑手党家族分布于东西海岸及部分中部地区工业城市,渗透至房产、工程、博彩、垃圾处理、各大工会组织等各类合法产业中,在近代美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31年,在“lucky”Luciano的推动下,纽约的五大家族带头成立全国委员会,全美所有的黑手党领土纷争全部要由纽约五大家族的首领,以及由水牛城和芝加哥黑手党的头目组成的委员会来裁决。

黑手党历史相关的影视资料除了《大西洋帝国》还有这部伪纪录片《纽约黑帮纪实》,B站可看。
—— 2 ——
好了,历史大背景就先大致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边来聊聊几位主角一边补充细节吧。

仅仅是看到这张图片上加起来超过300岁的四个老头子你就应该知道这部电影不能错过了。
这四位中的任意两位的排列组合,都是一部影史经典,更别提这四人的首度合作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是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毕竟在时间面前众生平等。

阿尔•帕西诺是我18-25岁最喜爱的演员了。
Jimmy Hoffa本人是当时风头无二的政治明星,正如他在片中所说的“The day our truck stop,America stops.”权倾一时的Hoffa所执掌的全美卡车司机工会对整个美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传言中拉斯维加斯建立之初受黑手党影响颇多,最早的几座奢华赌场、酒店就是由五大家族从中斡旋,最终从卡车司机工会取得了资金后开始施建的(本片中也有提及)。
Jimmy Hoffa这个角色给了阿尔·帕西诺绝好的机会去散发他本人不被时光磨损分毫的无穷魅力,老爷子的影响力感染力依旧,但是我认为受制于剧本和马丁的固执,也仅限于表面的光彩动人没有过多向深处挖掘,角色十分单薄,算是一点遗憾吧。

几位老爷子中最令我感动的则是乔派西,已经退休在家钓鱼的他架不住马丁和德尼罗两位老友的软磨硬泡重回荧幕奉献了一场绝佳的表演。

一改《好家伙》和《赌场风云》中的让每个人无法忘记的凶残暴戾形象,杀气尽敛,将老谋深算阴险狡黠的Russell Bufalino诠释得惟妙惟肖,在我心目中这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非他莫属。
而他所饰演的Russel Bufalino在黑手党历史上也是位人物,他所在的家族虽然规模不大,但因其本人在成长过程中交友甚广与各大犯罪家族均来往密切,各方势力都会卖他几分面子,颇有《海贼王》中红发香克斯“面子果实”的风采。

影片开头23’左右一个精彩的长镜头后呈现的理发店的刺杀,是历史上有名的1957年Gambino家族教父Albert Anastasia遇刺事件。
为了解决此事,同年受五大家族所托,Russell Bufalino组织召开了“阿巴拉钦会议”,召集了全美所有的黑手党boss共商大事,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至于我们的主角“爱尔兰人”Frank Sheeran,在最新的De-age技术帮助下,罗伯特老爷子游刃有余地诠释了这一角色在不同年代所表现出的强悍、冷酷、忠诚以及内心的矛盾。
说话时略带结巴的细节尤其好评。不过让177cm的老爷子去演193cm的Frank确实是费劲了点,刻意耸肩的步态更是像极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这双恨天高属实是有点过分了。
至于这一场殴打杂货铺老板的戏码,虽然在电脑技术的帮助下恢复了年轻时的容貌,但观看时我只有一个感受:“大爷!您慢点儿!别打了!别打了!您一不小心再摔一跤我们赔不起啊!”

岁月真的不饶人,答应我们以后就别拍动作戏了,好吗?

不过德尼罗老爷子的扮相还是酷似晚年的Frank Sheeran的。
Frank Sheeran本人也是个传奇人物,他一生的经历堪称黑帮版的“阿甘正传”。不仅参与了无数大大小小组织授命的刺杀活动还能幸存,还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亲身经历了猪湾事件、肯尼迪当选总统、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等各类历史大事件,以及本片始终围绕的历史悬案——Jimmy Hoffa被杀案。
很趣的一点是,Frank声称在猪湾事件中曾经协助CIA为古巴反对派运送武器、肯尼迪的当选是受益于黑手党操作了部分摇摆州的选票、他的遇刺是因为触及了黑手党的利益、以及最后对Hoffa失踪案宣称负责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充满了阴谋论论调,缺乏事实佐证,很有可能来自他本人的夸夸其谈。所以目前主流的舆论并不接受他的一系列说法,不过这些就与本片的内容没太多关系了。
—— 3 ——
有的没的叨叨了半天,接下来说回电影本身吧。

影片在一个养老院的长镜头中开始,伴随着Five Satins的《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孑然一身的Frank开始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以他和Russel Buffalino夫妇一同开车前往底特律参加婚礼为主线,并在中间穿插了多重的回溯在不同年代所发生的各大事件,一直持续至与主线时间线合并与最终的Hoffa被杀相联系起来。故事讲完,尘归尘土归土后,影片又在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音乐中结束。
把摄像机带入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是马丁·斯科赛斯的拿手好戏了,从《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好家伙》一直到《爱尔兰人》,我们成功见证了罗伯特·德尼罗从帅小伙到糟老头子的全过程,马丁致力于通过这些出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伙子的眼睛展示他想展示的部分美国社会现状(往往是意裔族群)。
且先不论他本人初衷如何,我总觉得他在影片中的表达并不刻意带有批判性,只是将来自生活中的鲜活人物直接搬上银幕,为观众带来更真切的感受。

这一点在经久不衰的话题《教父》与《好家伙》的对比中尤为明显。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影迷将教父当做人生导师,因为他教导我们男人一定要照顾家庭,要学会冷静和克制,再加上“永远不要让你的敌人知道你的想法”“我给他开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逼格满满的台词,给人以原来黑手党是如此优雅、如此充满魅力的印象。
反观《好家伙》,则是从头至尾“what's fuck matter with you?”“I gonna kill this motherfucker”不带脏话不会说话的角色,满嘴的兄弟情义情同手足,事实上却是贪婪反复冷血背叛,毫不隐晦的把人性最丑陋的状态扔在你面前,使得片名的“好家伙”更显得讽刺味十足,观众们则不禁怀疑这些真的跟《教父》里讲的是同样的一群人吗?

然而这一次马丁却用一种尽量保持自我风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非常“教父”的故事,若干洗礼、婚礼、葬礼的片段很容易令人与《教父》相联系起来,似乎就连马丁本人好像都在刻意地去致(tiao)敬(kan)了一下。Frank和Russell第一次正式见面蘸着红酒吃火腿面包时响起的音乐就像极了《教父》主题曲《speak softly love》的变奏,难道是我过于敏感了吗?各位不妨亲自鉴别一下。
上述这场戏中其实含有大量的关键信息,Frank说着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这一点很自然地受到老派黑手党Russell的喜欢。他介绍了在二战中被分配到第45步兵师的服役经历,这支被称为“雷鸟”的部队在二战时战损率奇高,多次屠杀俘虏,以冷血残忍嗜杀闻名,这段回溯更是为之后Frank非常自然地加入黑手党成为杀手提供了合理性。


一个简单的正反打,一个眼神,没有台词,有人又要被处决了。
但即使是杀人如麻的Frank在最终要亲自解决好友Hoffa时,内心依旧十分煎熬与不情愿,纵是百般拖延也无济于事。人性终究是自私的,正如风烛残年的Russell最终在狱中颤颤巍巍地对他所说的“在他和我们之间,我选了我们,fuck'em,fuck'em.”

当与前文呼应,两人又一次蘸着红酒吃火腿面包时,我们不难知道这是二人之间的尾声了。
论及自私,Frank又何尝不是呢,在最后动手前的准备这一幕中:

看过《教父》的朋友都知道死鱼在意大利文化中象征着什么,“卢卡布拉奇已经与鱼同眠了”。
而Frank即使座位被死鱼弄湿也要坚持坐在后排的原因是他更害怕坐在前排被后座的人轻易枪毙/绞杀/锥杀,这是典型的黑手党处刑方式。
Frank既痛苦于即将杀掉好友,也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恐慌:“如果不成功,我是不是也要被干掉了?”
当然了,虔诚的天主教徒马丁老爷子在创作时从来没有眷顾过这些罪恶之人,在本片中所有出场的、未来得及多着笔墨的黑手党成员大多标明了他们的死亡时间和原因,显而易见,这些人中暴毙者实繁而善终者盖寡。

即使Frank没有暴毙街头,但最终也晚景凄凉、众叛亲离。
导演还特意安排了女儿Peggy这一条线来凸显他最终承受的因果,他所保护的一切都将离他远去,最终迎接他的只有年华逝去后的无力与疾病蚀骨的痛苦,还有那永恒的孤独。
至于监狱戏码后结尾的近30分钟,刻意展现出的晚景凄凉,Frank苍白无力又罗里吧嗦的忏悔确实如许多影迷所诟病的那样无意义,这其实也不免是马丁老爷子所不经意间所流露出的潜意识投射吧......


这段荒诞的黑色幽默也许是最后30分钟的最大亮点。
—— 4 ——
最后来聊聊马丁·斯科塞斯吧。
前些天他有关“漫威电影像是主题公园不是真正的电影艺术”的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在观看完《爱尔兰人》后反唇相讥“你不也一样在自己的主题乐园中原地打转吗?”
这样说显然是非常愚蠢的,马丁从来不是一个类型片导演。老爷子的作品中没有一部是空中楼阁,都包含了他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在大荧幕上通过各色小人物的人生,表现的却是不同角度下社会的变迁。
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导演,更是一个“Truly American”。即使在金球奖上颗粒无收,我依旧看好他在奥斯卡上的表现。
既然已经读到了这里,您可以再读读老爷子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亲笔信,这一番话的可读性远胜于我这流水账的千百倍不止。


这是一位发自内心热爱电影的从业者的肺腑之言,字字珠玑,句句泣血。每一句话都流露出无奈与难过,不幸的是,这不仅仅是有关电影的问题,更不仅仅是漫威或超级英雄电影的问题了。
这应该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当肤浅、浮躁、鸡贼成为主流文化,快餐文化乃至土味亚文化大行其道时,又还能有多少人去在意关于美学、精神和情感上的真相?
在我看来所有艺术都是相关的,囿于困境的又何止电影艺术?文字、音乐乃至饮食皆是如此,真正值得被追求的审美反倒成为了被市场驱逐的对象,仅仅是想到这里,也足以令我肝肠寸断了。
又是一段来自业余电影票友的“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可是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无论遭遇生活多少暴击,我们总能在影像、音乐或文字中找到精神慰藉。
不论现实有多残忍,我都永远热爱电影,永远热爱生活,愿你应如是。

—— 彩蛋 ——
这次的彩蛋可以看作是我在去年的写的
又是一年奥斯卡,如果想提升话题参与感,少不了这一本《绿皮书》
中想说而未竟的话,刚好跟本片的史实有所联系,故此重提。
1.Copacabana

《好家伙》中载入影史的长镜头,《绿皮书》中Tony Lip所工作的著名夜店又一次出现在马丁的电影中。
2.Bobby Kennedy
还记得绿皮书里Don Shirley和Tony在高速上因为跟红脖子警察起冲突被关在警局吗?当时Don Shirley一个电话操作之后捞他们出来的人就是时任司法部长,总统的弟弟Bobby Kennedy。

而在《爱尔兰人》中盯着Jimmy Hoffa一路穷追猛打并把他送入监狱的也正是他。

3.Italiano Names

意大利人的姓氏都以元音字母结尾,Mafia家族名字多起得很简单,多数以圣经中的角色命名,重名率极高,这点在《好家伙》中马丁已经吐槽过了,算是又一次致敬了自己吧。

4.Tony Lip
这里我们抛开历史上真正的Tony Lip不谈,单纯说一下片中维果莫滕森所扮演的角色。

Bronx“小意大利”出身的Tony满身痞气,为人圆滑世故,思维敏捷却爱占小便宜,能动手解决的事更是绝不逼逼。
这些都完美地满足了大部分类型片中意裔小混混的角色设定,这与《好家伙》中的几位角色特点几乎完全一致,只要条件合适,按套路发展下去就是一个合格的mafia。



并且在片中很明显有许多mafia非常欣赏Tony,几次三番向他主动抛出橄榄枝,提供丰厚的报酬以换其“做事”,至于做什么事,显而易见了。
有烟也要蹭烟抽,不顺一块纪念品就难受,不占便宜就算吃亏的Tony即使在失去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诱人的offer,坚守了自己的底线。


南下之旅后对于黑人的态度转变:

传统的意大利天主教家庭大多极端反同,然而Tony却能对Don Shirley的同性恋身份表示理解。
这些所有的不按套路出牌都使得Tony Lip这一人物的形象十分立体饱满,流里流气的外表之下内里流淌着的还是真诚、善良,也算是对荧幕上刻板的意裔混混形象的一次反击。维果·莫滕森的表演火候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可惜最终还是与影帝的小金人擦肩而过,令人惋惜。
The End
© 本文版权归 Thesinnerlad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