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文《琴史》学习笔记2(正在更新)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审视,“琴”在朱长文先生所述的历史名家故事里的意义,并且深度体验琴曲的魅力,我重新梳理了在中国音乐历史中古琴(琴曲)的影子。仅为个人爱好,学习收藏,非学术性讨论,所涉及到书籍如下: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传统音乐导学》、湖南大学出版社《中国音乐史》、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苏州大学出版社在《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
I、Brief Introduction
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是最古老的中国弹拨乐器之一。远古神话传说和《诗经》等先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古琴的记述 。例如,《诗经》中就已有琴、瑟一类乐器的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是讲乐器的选材和制作;“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常棣》),讲的是琴在生活中的文化含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在孔子时代,是广泛流行的独奏乐器,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家和琴曲。文人墨客的自弹自赏,因琴遇知音的佳话等历史记载,蕴含了中国文人音乐特有的文化表现方式。
从乐器的形制来说,琴属乐器有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今日的形制。琴的定型,基本上是在汉代完成的。这同琴在汉代更多地发挥了独奏乐器的作用有关。今存琴的最早实物,是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五弦琴,其形制与今七弦琴不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初七弦琴,形制基本如前,说明仍处于发展中。但是,琴的形制发展有一个从非标准化到标准化的过程。目前所见汉代、尤其是东汉的出土弹琴俑,其形制已相当接近今日的琴制。可靠的文献材料还有西汉文学家枚乘所作《七发》中对琴的制作、形制的详细描写,其中“九寡之珥以为约(的)”的记述,可证西汉已有琴徽的运用,只是未提到是否有十三徽的存在。传世蜀章武年(221-223)琴拓显示有两排十三徽,是可证之物。另,嵇康《琴赋》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以及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斫琴图》,亦皆有所证。再联系到东汉时琴俑以今四川地区出土为多,或可推测十三徽琴的定型可能出于蜀地。因此可以认为,七弦琴的定型估计是在汉末。
汉末魏晋时期,在士阶层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的自由音乐家,如蔡邕、嵇康、阮籍等琴家。琴曲的创作也相当丰富。琴家不仅弹奏琴曲,而且也自创琴曲。如嵇康的《嵇氏四弄》、刘琨的《胡笳五弄》,都是系列性琴曲作品。嵇康的《琴赋》记录下当时流行的琴曲有《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流楚窈窕》以及《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叹)》、《别鹤(操)》等。琴曲作为器乐独奏曲,也同汉魏相和大曲中的但曲有关。
古琴音乐的语言表带和结构手法大都自由、随性,它独特的减字谱为中国式的文字符号、演奏法以及琴曲所追求的“意境”奠定了深厚多远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中国弹拨乐演奏技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文献所涉及的有关琴家、琴论、琴制、琴派、琴律、琴谱、琴艺、琴音等大量历史遗存,为中国乐器之最。古琴的演奏技法,右手主要有“撇、托、抹、挑、勾、剔、打、摘”八大法,左手包括“吟、”
今存琴曲《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酒狂》、《广陵散》,是了解这汉末魏晋时期琴曲的主要音响资料。
II、Tuning
III、Techniques
IV、Notation
V、Spiritual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