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自己够背,生场病就不这么认为
01
前不久,朋友动了场大手术,住院将近一个月,刚康复回家。她在QQ空间里写道:“如果你觉得自己够背,生场病就不这么认为。过去十分看重的,都不再那么重要;经常忽略的,反倒最是珍稀!”
大家纷纷留言,安慰的有,恭贺的有,调侃的有,警醒的有。

最近几年,因朋友、家人、自己生病,去过多次的医院,看见太多的景况:无论是内科、外科,还是儿科、妇科,都人满为患;无论是缴费处、就诊处,还是验血处、CT处,都排起了龙形的队伍;无论是病房里,还是走廊上,到处摆满了床,有的在哭、有的在喊、有的在说,有的在睡。
病房里刚推走了一位,这家人正悲悲凄凄地离开,另一家却暗自庆幸,终于等到了房间里的一张床,立即填补上。
这些年,承受了太多的悲苦,也体味出一丝欢喜。由最初的莽懂无知,慢慢学会体贴照顾他人;由最初的担惊害怕,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由最初的争强好胜,逐渐变得心境平和。发自内心的觉得:只要家人、朋友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福分!
02
堂姐是个优秀能干的女人,在国内,上最好的大学,干最爱的工作,伯伯、伯母常以其为骄傲,可是她总对现下的生活不甚满意。一次,堂姐夫生病住院,堂姐焦虑不安地对我说:“我以前总是想要的太多,现在只惟愿你姐夫能好起来,就什么都满足啦!”
是的,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家人更值得在意!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生病住院,那是10岁的年纪,父母又不在家。当时胸口疼痛如拳击,喉咙火辣如油灼,脸色更是惨白如刷瓷粉,额头冒汗如下春雨。 可身体的痛敌不过心里的害怕与委屈,害怕像学校一玩皮的男孩,不小心坠楼,还没来得及送往医院就死了;委屈的是父母没有第一时间陪在身边,纳闷他们到底爱不爱我?以致于赌气对连夜赶着山路前来照顾的母亲不理不睬,反倒一把搂住送我来医院的阿姨脖子不放,在场的母亲该有多尴尬、多心伤啊。
那时候,哪里懂得“抱着砖就无法抱你,抱你就无法养你”的生活道理?
有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动他人的帮助,而长期忽略默默付出的家人,无形中伤了最爱你的心,却毫不在意。
这不禁让我想起双腿瘫痪的作家史铁生,就像他描述与母亲的真挚情感那般:“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家人,永远是最疼爱你的人、最关心你的人、最心痛你的人!
如今我已年长,父母也已苍老。一面如酒,慰藉着愁苦之颜,每次的见面,都感觉见一次就少一次,特珍惜!一别如雾,笼罩着惦念之躯,每次的再见,就怕再也不见,特难受!
03
一个人生病,甚至死去,或许对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可是,对一个家庭、个人而言,却是晴天霹雳、灭顶之灾。
就如今年爆发的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牵动了75亿人的心。每天查看疫情数据,关注疫情最新报道,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止目前,累计死亡人数我国有4000余,海外已突破14万。
多少家庭因此而破碎?多少悲痛因此而席卷?多少紧张因此而引起?多少损失因此而酿成?

时代的一滴水珠,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场洪灾。
古往今来,多少英杰也在所难逃。
周武帝宇文邕,聪慧睿智,改革府兵制度,推进胡汉文化大融合,灭齐统一北方,在亲征突厥时病倒,还军都城后病逝,年仅36岁。
诗鬼李贺,才思敏捷,一生却仕途坎坷,加上爱妻病逝,忧思过重,疾病缠身,27岁就英年早逝。
英雄李文亮,疫情“吹哨人”,高风亮节、恪守敬业,不幸在接诊时感染病毒致死,未满35岁……
人的一生,难免会生大大小小的病,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
而背,恰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是道路上的又一次考验,是外表上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有的人会把他们的背当作丧家之犬的尾巴,夹起就逃,唯恐他人瞥见;有的人会把他们的背当作聒舌乌鸦的长嘴,难听喊叫,唯恐天下不晓。我只求一截干净的绷带,包扎伤口,稍作休整,再度启程。

生活本来需要太多气力,正如运动后的汗水,总要流淌后才觉得清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记得点赞或转发支持,十分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