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迷茫——法国新浪潮对中国第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
从艺术史来说,很多学者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是艺术世界的一个分水岭。二战结束后美国经历了16年的经济萧条和匮乏。到了50年代美国成为消费大国,但种族歧视使有色人种没有办法享受同等的权利,于是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在此期间斯大林去世,使左派和右派陷入了迷茫。艺术家们在二战后逐渐意识到,艺术不需要被限制于传统媒介当中,他们可以用任何东西进行创作。在文学与哲学上出现了“存在主义”,在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在电影艺术中出现了“法国新浪潮”。但艺术是贯通的,所以即使艺术类别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受着各种思潮的共同影响。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代表特吕弗在50年代于《电影手册》上发表了“作者策略”的观念;他认为好的电影应该被导演的个人视野所主导。在这一代导演中,他们关注小人物的存在,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这类影片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于此构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点。


那么法国新浪潮对中国第五代导演具有什么影响呢?我认为对于第五代导演来说,法国新浪潮在他们的电影创作中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第五代导演来说法国新浪潮只是起到了“启蒙”艺术创作观念的作用。那时候的中国在世界的进程中一直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纵观中国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青年并没有陷入迷茫。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以后,中国的青年导演才如当年的“法国新浪潮”导演那般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80年代初从电影学院毕业,在此之前具有当兵参加工作的经历。他们与新浪潮导演相同的是,他们同样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盗马贼》等等。关注的都是小人物的命运,但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电影都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强烈的时代反思的特点。从影像的风格来说也不像新浪潮那般随意与无逻辑。而是浓墨重彩,中规中距。从电影剧作上来说,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而不像新浪潮电影中弱化戏剧性。所以新浪潮电影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审美观念来说,第五代导演还是相对传统的一代。



如果说法国新浪潮对第五代导演来说只起到了启蒙的作用,那么对于中国第六代导演来说,他们是完全继承了新浪潮的衣钵。第六代导演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剧痛,他们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思潮正卷入中国。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读着马尔克斯、萨特的书,听着迪斯科与重金属。那时的电影厂改制,新锐的第六代导演们不得不独立制片。所以他们的电影普遍制作成本小,他们更加的关注在变革中的普通人。张元是第六代导演中最早进行探索的一位。他的作品《妈妈》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形式,里面穿插着采访的镜头,使用更加意像化的表达,从他开始就逐渐能看到法国新浪潮对他们这一代的影响。在贾樟柯的《小武》里,小武与妓女在旅馆里的镜头,与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中小偷与女友在旅馆里的镜头如出一辙。娄烨的《苏州河》诗意的表达则能在《广岛之恋》中找到相似之处。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特吕弗的《四百击》所关注的对象也十分相象。他们与新浪潮导演一样,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不再遵循线性叙事。关注生活的真实质感,他们的影像更加具有纪实风格,不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的浓墨重彩。他们是真正叛逆的一代。



由此看来每种思潮的诞生都有具一定的历史背景,这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直到今天,法国新浪潮对电影创作者来说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好像再也没有办法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那样形成固定的审美观念了。我们的接受面更广,选择更多。我们是放松着的皮筋,依然有弹性,但不会发出清脆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