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文人徐铉、徐锴兄弟
五代时南唐的徐铉、徐锴兄弟,今扬州人。他们的父亲是唐末进士,在“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以今扬州为首都)做官。
父亲去世时,徐铉8岁,徐锴只有4岁。他们的母亲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徐铉上,顾不上徐锴,而徐锴却能自己读书。
兄弟二人后来都有文名,宋朝的李穆出使到江南,看到他们的文章,赞叹道:“二陆不能及也!”(二陆指晋朝的陆机、陆云)其中徐铉的名气又更大一些,与韩熙载齐名,江南人称他们为“韩徐”。
徐铉曾在吴国任官。后来吴国被南唐取代,建都金陵(今南京),兄弟二人便同在南唐做官。
公元975年冬季,金陵被宋朝军队围困了将近一年,南唐后主李煜派徐铉出使宋朝求和。
在此之前,李煜曾派人催促朱全赟(yūn)率军队来京救援,这时由于担心徐铉出使的安全,打算制止救援军队的前进,以向宋朝表达诚意。但徐铉说:“臣此行不一定成功。京城中依仗的只有援兵,怎么能制止它呢?”李煜说:“正在求和却又征召援兵,不会危害到你吗?”徐铉说:“臣不过区区一使者,应当为社稷考虑,把臣的性命置之度外。”李煜流着泪把他送走了。
徐铉出使了两次,没能使宋太祖消灭南唐的决心动摇。最终南唐灭亡,李煜投降,前往汴京。
徐铉随李煜入朝,宋太祖责备他不及早劝李煜归顺,声色俱厉。徐铉回答:“臣为江南大臣,国亡当死,不应再问其他。”太祖感叹道:“这是忠臣呀!你事奉我应当像事奉李氏一样。”
徐锴死于南唐灭亡的前一年;徐铉在宋朝为官,过了十几年才去世。二人都精通文字学,徐锴曾注解过《说文解字》;徐铉在入宋后,与句(gōu)中正等人校订《说文解字》,又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诗文总集《文苑英华》,自己也作有多首诗篇。
《宋诗鉴赏辞典》中收录了徐铉的两首诗,这里介绍其中的一首。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应是宋朝建立以后,李煜已经在南唐即位,徐铉在金陵为官。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和吴国旧都江都(今扬州),分处长江南北,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因此江都又被称作东都。题目《送王四十五归东都》表明,此诗是为送朋友回江都而作。
宋太祖在中原地区建立宋朝后,对其他割据势力采取先笼络,再利用时机逐一击破的策略。南唐灭亡前,宋朝已先后消灭了荆南、湖南、西蜀、南汉。虽然不知道这首诗具体写于哪一年,但从“海内兵方起”可以看出,宋太祖正在进行着逐步蚕食的计划,作者已预感到战火迟早会烧到江南。虽然金陵与江都相隔不远,但一旦战争兴起,前景难料,朋友们能否再相见,谁也说不准,因此作者“离筵泪易垂”。
“负米”源于《孔子家语》,子路见于孔子曰:“……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后来把“负米”作为供养父母的典故。“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这两句,一句点明了王四十五回江都的原因是供养父母,一句点明了离别的时间,“落花时”一般指春末。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是宽慰朋友,也宽慰自己。别后要书信往来以解思念,虽然前景难料,内心仍存着再次见面的想头。
结句“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借“手中柳”请朋友要时时南顾,也就是要时刻想念自己。折柳赠别是非常古老的习俗了,据古代地理典籍《三辅黄图》(大概成书于南北朝)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这首诗主题虽是寻常的朋友送别,却又蕴含着大背景下作为个体的被动无奈。
(本文参考《宋史》《续资治通鉴》《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