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三问1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这个问题是对于人这个定义的发问。最早的回答应该是智者学派那帮人了: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这个回答不够具有科学性,或者说是不够具有说服力,本身存在一定的片面和傲慢。所以,苏格拉底给出了更加科学理性的回答: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所以苏格拉底觉得我们一定要具备理性,才能衡量一切。早期的希腊古典哲学差不多都源自于苏格拉底的这一条。 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们逐渐摆脱了对宗教的绝对信服,开始重新对人本身产生了兴趣,舍弃丢掉了古代的人文主义所强调的那种宁静中庸与节制,开始积极倡导打破所有的藩篱与禁忌。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就不再只是创造物的一部分,而开始干预自然,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改造大自然。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大多数的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以及斯多葛学派的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倡导人们理性思考,远离蒙昧。 到康德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时,他提出了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恰恰就是构成了我们三维物质世界的必要条件。这大概也是近代科学,近代量子物理学所研究的最早的雏形。当然了,这一段也已经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我是从何而来,物质的起源,我的起源和世界的起源。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就是康德的概念里有这么一句时间与空间是属于人类的条件,时和空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我觉得在康德的许多类似的理论思想中,体现出了他的那种怀疑精神,一种介于可知和不可知之间的立场,保留了下定义的权利。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曾经讨论过一些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否存在,大自然是否有许多看不见的成分组成以及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等等。康德认为,在这些大问题上,理性能够运作的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程度。可是在这同时,我们的本性中又有一种基本的欲望,要提出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些问题的本源。这里的欲望很值得注意,我觉得这启发了弗洛伊德这一派的精神分析派哲学家,去探究人更深层次的秘密。 这之后就来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者反对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他们的职责似乎是体验生活,他们更加注重对经验的体验和对情感的表达。 在这之后就来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之后就来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于第三个问题的态度,决定了他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他见识到了19世纪中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并且他对于这一事件的态度是的,他将哲学推向了另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有庞大的思考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行动哲学。他将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直接的定义为,为了更加广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而奉献,推进了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发展,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阶级斗争。 随后的达尔文的学说,则为我们创立了有机物进化的理论,使我们更加确信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密切联系。 再之后就来到了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在他的学说定义之下,人成为了为欲望力比多驱动的个体。 这之后就是德国的哲学家尼采,他反对黑格尔的代表下的历史主义的哲学体系,认为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命本身,而不必对历史和基督教的“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他认为我们过去生活的真实世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世界,他要求我们要忠实于这个世界,而不要听信那些让自己有超自然期望的人,他期待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人本。 在之后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学说。在整本的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却相信人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价值,这种意义。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自己该怎么活?所以可以看出来,行动哲学是出于一种动机,而存在主义哲学,则是出于一种准则和对人最广泛的关怀。存在主义哲学,对于当代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对法国的加缪,爱尔兰的贝克特。他们借着展示与揭发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荒谬,进而迫使旁观者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萨特说过这样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的一些问题。当人们追寻这些根本问题的答案时,他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其他问题因此而有了清楚明确的解决方法,科学、研究和科技都是我们哲学思考的副产品。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差不多就到此结束了。 ~~~~~~~~~~~~~~~~~~
每天写一点,不抱希望,也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