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和利奥纳多·达·芬奇相约卢浮宫
天才离世
公元1519年5月2日,67岁的利奥纳多·达·芬奇在弗朗索瓦一世赠予他的克洛吕斯城堡去世,有传说他是死在国王的怀抱当中,但这不重要。弗朗索瓦一世十分仰慕达·芬奇的才华,传说他力邀达·芬奇前往法国,并让这位老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持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而达·芬奇也给予国王丰厚的回报,这当中就包括他赠予的《蒙娜丽莎》、《施洗者圣约翰》、《岩间圣母》和《美丽的费隆尼耶夫人》。这是一份无价的馈赠,这也是卢浮宫为这位巨人举办逝世500周年特展的勇气来源。

策展
据说为了这次盛会,卢浮宫在十年前就开始策划了。这当中最耗费时间的就是同世界上其他十几家藏有达·芬奇画作和手稿的博物馆或机构协调、商议出借事宜,毕竟这些500年前的珍宝已经是相当的脆弱了。乌菲兹美术馆曾在2007年将《天使报喜》出街给东京,在归还后发现有局部掉色的情况,而后意大利境内的三幅达·芬奇真迹均禁止出境。但这次特展最终的结果还是相当震撼的,例如英国女王岀借了私人珍藏的二十四幅素描和手稿;圣彼得堡分别借出了《圣叶理诺在野外》和《柏诺瓦的圣母》;以及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出借了《维特鲁威人》等等。

赴约
门票是在网上预订的,对于这样级别的大展来说门票是算很好定的了,只提前4个月订票还可以随便选时间,真是太奢侈了。
2020年1月27日,星期一,阴转阵雨。在酒店吃过早饭便往卢浮宫走,预约的九点半的票,九点多就到了,金字塔门口排着很少的人。进到展厅里却是人头涌动,每张画儿前都密密麻麻围满了人,不奢望什么安安静静看画了。



光影
展览共分成四个部分:光影、自由、科学和生命。任何一个学画的孩子都是从用炭笔或是铅笔描绘光影开始的,天才也不例外。17岁时利奥纳多被父亲送到了韦罗吉奥的工作室做学徒,在那里他遵照惯例开始学习“衣褶写生”。所谓“衣褶写生”就和如今的素描一样,训练的是学生感应细微光感变化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心手合一”。在利奥纳多的年代,这些衣褶多是用蘸有石灰水的软布放在粘土人躯体上的,而不同于现今的石膏模型。除此以外,学生还需学习解剖学和力学,这间工作室以这样的方式曾先后教授过波提切利和佩鲁吉诺。



在熟练掌握光影技法之后,达·芬奇在人像描绘上更加的得心应手,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逃不出他的左手。逐渐的达·芬奇有了一些独到的绘画技法,例如别的画家都是直接在画布上打底稿,然后修改最后定稿,而达·芬奇会先在别的纸上画好定稿,然后将定稿铺在画布上,然后按照人物的线条逐步打孔连线,最后在画布上绘画。这是一种常用于壁画绘制的方法,很难理解这样的方法用于油画有什么优势。

在多年的学习之后达.芬奇已经在能够独立完成作品,现存的早期作品包括收藏在乌菲兹美术馆的《天使报喜》、《基督受洗》和藏于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吉内薇拉·德·本琪》。由于这几幅画都未能参展,展厅中展示的是红外射线影印黑白图像,通过这样的影像画家的绘画过程就被清晰的展现出来,例如《吉内薇拉·德·本琪》的眼周就能清晰地看见打孔连线的绘画步骤。在这里可以通过对比《吉内薇拉·德·本琪》和《蒙娜丽莎》就能清晰地发现达·芬奇在绘画中的出色表现,早期的人物呆板而苍白,很难想象通过不断精进“晕染法”他能在后期能创作出如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这样的角度去对比就能很好的帮助大部分人理解达·芬奇是如何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的殊荣,毕竟他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而今天的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自由
1478年利奥纳多·达·芬奇离开了韦罗吉奥的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独立创业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达·芬奇有了更多独自探索的自由,例如他在绘制初稿时更倾向于追求人物的动势,结合解剖学的知识使得这些手稿显得生动无比。在这段时期达·芬奇创作了《三博士来朝》,从当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可知这幅画的前期准备约有三年之久。这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张,整体上他严谨的画出了透视线和灭点,在这科学的框架下肆意的描绘极富动感的人物、马匹和一峰骆驼。正式因为这些自由的曲线让我觉得这些手稿比成画更觉得吸引人。





在这一展室中还包括了《圣叶理诺在野外》、《柏诺瓦的圣母》、两个版本的《岩间圣母》和《美丽的费隆尼耶夫人》,费隆尼耶夫人的画像可被看作介于吉内薇拉和蒙娜丽莎的过度,在这里晕染法得到了全面的运用,那些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线不再被描绘,头发、五官、皮肤和衣饰之间由色块自然的过度,呈现在画布上的肖像已经真实到足够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人。



科学
在下一个展室中,集中展出了这位天才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成就,大量的手稿涵盖了建筑、科技、工程、军事、生物和解剖各个方面。






在这间展室的墙上悬挂的是壁画《最后的晚餐》的复制品,在两侧的则是留下的一部分画稿,从那时开始利奥纳多·达·芬奇真正的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天才,他持续创造着越来越多的杰作,但也因遭人妒忌而饱受流言之苦。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在1516年去世,而他的做事风格又不受梵蒂冈的待见,因而达·芬奇果断接过弗朗索瓦一世抛来的橄榄枝,去到法国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三年。



生命
在展览的最后,集中展示了达·芬奇艺术生涯最后阶段的杰作,包括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创作。时间回到1503年,达·芬奇刚于4年前在米兰完成了《最后的晚餐》,佛罗伦萨的领主宫(韦奇奥宫)室内会议室有两幅巨型壁画需要绘制,每幅的面积几乎是《最后的晚餐》大小的两倍,政府选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位大师来进行绘制。达芬奇选择的是《安吉亚里战役》,米开朗基罗绘制的是《卡西那战役》,而二者之间的战役也就此拉开。两人之间互不喜欢的关系早就尽人皆知,全佛罗伦萨人都在等着看谁会赢得最后的胜利。二人埋头苦干数月,绘制了大量的草稿,到1505年二人同时向公众展示全幅画稿,立即在佛罗伦萨引发宗教狂热般的参观狂潮。如若这两幅壁画绘制完成这一定是一大艺术奇观,只可惜米开朗基罗的壁画还没开工就被教皇召回梵蒂冈建造他的陵墓,而达·芬奇的壁画则因为尝试使用新技法实验失败而颜面尽失的回到了米兰,单从《最后的晚餐》保存情况可知达·芬奇在壁画绘制技术上尚不成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他当年为壁画绘制的画稿。


其实在为壁画做准备的这几年间达·芬奇也在佛罗伦萨完成了其他的一些杰作,这其中就包括《蒙娜丽莎》,这样看来利奥纳多在佛罗伦萨这几年也不算“失败”。回到米兰后达·芬奇继续着他的创作,这包括《丽达与天鹅》,而像《施洗者圣约翰》和《圣母子与圣安妮》更是画到了画家生命的尽头。





之前一直传说可能会参展的价值4.5亿美元的《救世主》并未出现,在这里展示的是一幅拥有相同姿势的署名利奥纳多·达·芬奇工作室的作品。二者的区别在于衣着颜色不同和胡须的浓密有别。

看完整个展览,心里是难得的满足。达·芬奇终其一生以绘画为主,而又精通那些看起来毫无关系的领域,并都有不错的研究成果。他有独特的书写方式,也有自己独有的睡眠方式,这个从小没受过正规教育的私生子在与艺术接触后人生就开了挂,他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和精力,并以超越那个时代的智慧在打探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