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场贝四重奏
2月份的事。日记功能暂停时,写在唱片评论区了,搬运回来。
♫
土人慕雅,去听了两场音乐会。
平生第一次听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会),大大的好奇,小小的激动。交响乐听过,芭蕾舞剧看/听过,无伴奏人声合唱听过,但弦乐四重奏没听过。
第一场的第一曲的第一个三分钟最好听。我偏爱弦乐,最爱小提琴,轻度迷恋古典乐。当第一小提琴清亮的声线如同花样溜冰一样,轻盈而优雅地踩着漂亮的曲线,滑入耳里,滑进脑中,滑至心田,然后不疾不徐地在那儿驰骋、旋转和摇摆,我登时便屏息静气了。
四重奏兼具了弦乐的线条美感和交响的丰满和谐。何况这是贝多芬。

♫
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本地今年有一整季的音乐会系列。像我这样的慕雅土人,只是挑了两个有空的周末前去轻度爱好一下。平价音乐会,42加元一张票。教堂改造的音乐厅,古朴庄重,空间高敞,音效不错,视觉效果更佳。座位远不如电影院豪华,可也是软座,也不逼仄,2个小时下来无不适感。上座率约有七成,听众多数为老年人士,但中青少年也都有。
有老年听众坐镇,所以大家表现得又懂行又热情:每个乐章结束,安静无声;每部曲子结束,鼓掌如雷;整场结束,站立鼓掌,演奏家两次谢幕两次返场。——行礼如仪,温馨愉快。
我听了两场,两家乐团,6部四重奏。
◎ 美国艾舍尔乐团(Escher Quartet) ◎ 加拿大罗尔斯顿乐团(Rolston Quartet)
听之前没有做功课,避免自己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听完,我个人稍微更喜欢Escher,演奏水平我没有能力评价,但我稍微更喜欢他们的台风,比Rolston更持重、更可爱一点。

♫
艾舍尔乐团(Escher Quartet)
◎ 贝多芬作品18: G大调第2号弦乐四重奏 (1799) ◎ 贝多芬作品74:降E大调第10号弦乐四重奏(1809) ◎ 贝多芬作品131: 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 (1826)
听之前并不知道 Escher Quartet 已是知名乐团,连百度百科都有词条。不过,乐团成员已经有所变动,不同于百度的介绍了。Escher的团名取自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一位以错视艺术闻名于世的荷兰版画家。四位团员上台都西装革履,精致光亮。
第一小提琴哈特(Adam Barnett-Hart)毕业于著名的茱莉亚(The Juilliard School),他瘦瘦的,很干练,像是个吃不胖的人。他演奏时非常专注,目不斜视,脸上也没有什么戏剧化的表情。很喜欢他的琴声。
第二小提琴是新来的,他始终保持着一丝谦谨的笑意。后来发现他是大提琴的弟弟。
中提琴本场状况最多——我不是批评,只是观察八卦。他的弓脱了一根毛。乐章间休息时,他校了一次音,大提琴给的基本音。
大提琴最有大哥派头,稳重敦厚,他时常环顾其他三人,不过好笑的是,其他几位各忙各的,并没有回他的眼神啊——又或许他们的交流很隐蔽,我看不懂罢了。大提琴与第二小提琴都姓Speltz,他们的爹叫 David Speltz,是位知名音乐人,为《源代码》Source Code、《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和《斯巴达人》Spartan 创作过电影音乐。

♫
罗尔斯顿乐团(Rolston Quartet)
◎ 贝多芬作品18: G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 (1798-99) ◎ 贝多芬作品133: 降B大调大赋格 (1824-25) ◎ 贝多芬作品59: F大调第7号弦乐四重奏 (1806)
加拿大本土乐团 Rolston 比Escher 年轻个半代,他们近年来获奖频频,他们的琴声在我听来都很高明。只是我个人稍有异议的是,两位美女小提琴手的表情似乎太丰富了一点。主要是第一小提琴,韩国美女,静态时颇温婉大方,但一开始演奏,她的面部表情就多得不得了——不知是不是受到朗朗风格的启发或诱惑?不感觉奔放,反嫌扭曲,有点俗掉了,可惜。——纯属个人观感,一家之言。


♫
弦乐四重奏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标准组合是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第一小提琴负责高位旋律,第二小提琴负责低位。但也可能出现3把小提琴和1把低音提琴,或是小、中、大提琴加一把吉他。
贝多芬一生创作过16首弦乐四重奏,多为弦乐四重奏的名曲,各自都有专门的维基条目。
◎ 贝多芬作品18: G大调第2号弦乐四重奏 (1799)
这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深具古典主义特质,优雅端方,可能可以视为向海顿致敬,其别名为The Compliments Quartet。
◎ 贝多芬作品74:降E大调第10号弦乐四重奏(1809)
中期作品。别名为The Harp Quartet,因其大量运用了拨弦。
◎ 贝多芬作品131: 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 (1826)
晚期作品,贝多芬自己最满意的弦乐四重奏之一,形式比较复杂,内容比较丰富,我只感觉贝多芬很了不起,四把琴16根弦,搞出了交响乐的动静。
◎ 贝多芬作品133: 降B大调大赋格 (1824-25)
晚期作品,创作时贝多芬已全聋。大赋格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 贝多芬作品59: F大调第7号弦乐四重奏 (1806)
中期作品的杰作。应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请求,贝多芬创作了3首弦乐四重奏,俗称为“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The Razumovsky Quartet)。本曲为“拉祖莫夫斯基第1号”,体量大,演奏时长超过40分钟,4个乐章均采用奏鸣曲式。第1乐章包括400多个小节。第四乐章运用了俄罗斯民歌。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