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卩部字》光

光【guāng】,會意字,像火把高高舉過人的頭頂,突出火光的照耀。古文寫作灮。本意即光明、光輝、光耀的意思,後引申指風光、時光、光滑。

《說文解字·火部》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段玉裁注:目在儿(人)上則爲見,气在儿(人)上則爲欠,口在儿(人)上則爲兄。
《管子·弟子職》:昏將舉火,執燭隅坐。
古時候有專職負責照明的執燭之人坐在屋內的角落處,形象地說明了「光」字的來源。
鄭玄注《儀禮·士喪禮》:火在地曰燎,執之曰燭。
拿在手上的火把或火炬稱為燭。
《詩經·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夜未央,還未到半夜子時。庭燎,即庭院中還燃燒著用以照明的火把。
【和光同塵】
老子《道德經·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有智慧的人不會多說話,話多的人一定不會是智者。節制慾望、不露鋒芒、消解紛擾、收斂自己的光芒,混同於塵世之中,這就是玄妙混同的最高境界。這樣就不分親疏、不分利害、不分貴賤。正是這樣,所以才為天下所尊貴。
【鑿壁偷光】是《西京雜記》中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西漢時有一個叫匡衡的窮孩子,勤於讀書,卻因家裡點不起油燈,就在與隔壁老爺家相鄰的牆上偷偷開了一個洞,借老爺家的燭光來讀書。這件事後來被老爺發現了,就乾脆把匡衡收為書童,從此匡衡就能讀到更多的書了。匡衡後來成為西漢時解說《詩經》的著名經學家。在漢元帝時,曾出任過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代丞相。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以「光」作聲符兼意符的形聲字有:恍、晃
以「光」作聲符的形聲字有:咣、胱、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