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事实》:愿你开放,谦卑,保持好奇心
虽自诩万物之灵,但情绪化思维使得大多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还不如大猩猩,这其中当然包括你我。
阅读动机:不想被网络情绪左右!
绝大部分在中文互联网冲过浪的人都有一个体验:即使没有和别人吵过架,也绝对围观过别人大大小小的撕X。
不说远的,观察近期的AO3事件,针对留学生群体的恶意舆论,新冠疫情在国内外引起的各种论调等等,我们可以发现分歧、误解、对立几乎每天都在高密度地闯入我们的信息流。
我妈常常对我说:遇到那些所谓的“负能量”,划过不要看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一个有基本读写能力的人来说,好奇心和参与感渴求让网上的一切话题很难被刻意避开:它们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货币也是你缓解信息焦虑的一个途径。
于是被网络信息干扰情绪的状况,每天都在发生。微博豆瓣抖音,总有一款软件能让你生一把气。
时间久了难免犯嘀咕:怎么歌里唱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每天看到的都是后半句呢?(当然总看到前半句也是很不正常的)
你再怎么冷静,也会不知不觉被情绪裹挟,做出一些实际上并不符合事实的,冲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俗点来讲就是一些事后看来很不过脑子的愚蠢举动
我始终坚信,独善其身决不是逃避议题,而是从不断更新自身的世界观做起。
如果你像我一样不是那么有雄心壮志去改变其他人,那么不妨想办法先给自己开药方。
这本《事实》就是我无意中看到的一副良方。它由一位瑞典的国际健康学专家和他的家人共同完成,书里的内容均基于多年的调查实践,大量的可靠数据和学术研究成果(书目最后巨长无比的参考文献可以证明)。
《事实》提供了检视自己情绪化思维的10个方向和相应的改正措施,图表和事例论据之丰富,让人不得不信服。
总之,不管你对自己目前的世界观多么有信心,这本书会让你发现你在某些认知上错得一塌糊涂,而越早发现就越有可能改变。
几个典型思维误区和个人体会
在本文中,我想简单介绍其中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思维误区,分别是负面思维,规模错觉,归咎他人,单一视角,一分为二,以偏概全,命中注定。
其中穿插了一些我的个人体验,或许你也能从中找到相似的体会。
01负面思维
我们总是更容易注意到坏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这种负面思维的本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对过去错误的记忆;第二,媒体和社会活动家对于负面新闻的选择性报道;第三,我们总是觉得,只要有坏的事情发生,就不应该认为世界是在变好。
——第二章:负面思维
个人体验: 负面思维最大的坏处是让人丧失希望。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一度把“人间不值得”挂在嘴边,反正有一阵转发负面社会新闻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忍不住骂骂咧咧“人类完犊子了”“地球怎么还不毁灭?” 但是世界真的就这么差劲吗?我会不会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令我失望的那部分,而选择性地忽视了一些进步或成就呢?(或许我确实这样做了,但我选择不承认呢?)
《事实》首先用很多数据澄清了一些我对这个世界的误解,让我知道其实在我关心的领域其实发生了很多好事;
其次作者提供了一个折衷的概念,叫做“可能主义者”,也即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或一味的悲观主义,而是愿意相信一种变好的可能,这种“可能”即是我不想失去的希望本身。
02规模错觉
人们总是容易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这是我们的本能之一。我们总是会注意到一个单一的数字而误判它的重要性。使我们把有限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到看得见的受害者和个体事件上。
——第五章:规模错觉
个人体验:我们应当看到局部但却不应夸大局部

前面提到的负面思维和规模错觉有相似之处,前者更多导致的是认知上的偏差,后者则更多指向决策上的失误。
在疫情最焦灼的那几周,个体的悲剧层层累计,让人难以把目光移开,许多人包括我只能不停地转发求助,指责救助不力。
可事后再看当时的种种,医疗挤兑确实让人力有不逮,绝大多数的救助不及时并非有意为之,在更广阔的维度上,主要力量正在有效地发挥,这才有后来的拐点和恢复。
克服规模错觉并不是用功利主义去为局部和整体标价,牺牲个体成全集体,而是正确看待分配资源这件事,努力追求兼顾和平衡。
《事实》里提到了女权和环保的例子,这是非常具有争议的两个领域。
即使认真理解了作者所述的种种理由,一时之间我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认同作者的某些观点(因为直观看上去有些冷酷)。
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让人开始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规模错觉有可能导致更大危害?比如我们是否存在对女性恶劣生存处境和环境污染的非正义夸大?作者并未以此作为拒绝某些群体发声的借口,而是温和地传达了如何合理运用政治正确的观点。
03归咎他人
当有坏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似乎总是很自然想到,一定是有其他人故意做坏事。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有人利用权力或者手段,才能够使得事情发生,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就会让人感到不可预测、令人困惑和非常可怕。归咎他人的本能使我们夸大了个人或某个团体的重要性。这种本能总是驱使我们去找到一个被责怪的对象,而使我们忽略了对这个世界的真相的理解。当我们过分执着于指责他人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重点,同时丧失了学习能力。像前面的例子,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究竟该揍谁的时候,我们就会停止思考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我们真正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归咎他人
个人体验:第一时间找责备对象时,我们会停止思考症结所在

科学育儿里讲,小孩子摔跤或磕碰时不应该打地面或桌角,因为会让小朋友养成遇事先责怪他人的思维习惯。其实不光是小孩子,成年人里这种坏习惯依然层出不穷。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把情绪消耗在了争论病毒起源地上,公开给病毒贴上种族或者地域的标签这种最明显的做法当然是错的,但是“反正病毒不是我们这的,倒很有可能是XXX那的”,这种想法真的没问题吗?
之前看到一个科普视频推测这次的病毒或许来自夏威夷,说实话当下我是有种松口气的感觉,按书里说的,我找到了一个责备对象。
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为我松的那口气感到怀疑,这种归咎本能对科学家来说或许提供了一条病毒溯源的思路,对我这样一个普通人,除了消耗我的情绪以外,更有建设性的意义是什么?只是单纯用转移愤怒的形式来成全内心那点虚伪的平静吗?(当然某网红自作主张替国人道歉的行为也是过于做作了
此外,归咎他人还有一个典型形式就是阴谋论。往大了说有出镜率很高的的“境外势力”,往小了说有饭圈“也不知道我家哥哥挡了谁的路”。
尽管这样的阴谋论层出不穷,但在很多场合里它们都是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沉浸在这种思维里,对普通人来说往往直接催生的就是愤怒,争端,猜疑,而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归咎他人是一种人类本能,本能很难一下子被完全克服,但《事实》可以教会你识别和提防这种本能,及时刹车,转而关注更值得我们耗费精力的事情。
04单一视角
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单一的原因和单一的解决方案,我把这称为人类的单一视角本能。要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认识到单一视角会限制你的想象力。并且时刻牢记获取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得到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想控制单一视角的本能,必须有一个工具箱,而不仅仅是一把锤子。
——第八章:单一视角
个人体验:哪怕是某一领域最优秀的人,也有作为井底之蛙的时刻。

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会导致狭隘的倾向,一种是对某领域浅尝辄止,一种是对某领域了如指掌。这两种情况的根源都是傲慢。
《事实》里举了一个意识形态主义的例子,说明我们是怎样被单一视角所局限的。
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人们常常互相攻讦,拉踩彼此的政治立场或体制,并对自身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可是除了带来对立外,互嘲对方为白左的政治正确和无脑粉红,似乎起不到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对的,又出现了这个词)
面对单一视角,作者提供的工具是【保持谦逊】。尽管身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在书里却阐述了这样一番话:
“任何人如果想强调民主是经济增长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的话,都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足够的依据。所以我认为与其把民主当作一种取得进步的手段,还不如把民主当作国家奋斗的目标。”
这句话触动了我,因为这是我从未想到过的角度。
05一分为二
习惯于把事情一分为二的本能,例如好的和坏的,我所在的国家和其他国家……这种一分为二的本能会误导我们,把平滑过渡当作两极分化,把和而不同当作分道扬镳,把求同存异当作矛盾对立。
——第一章:一分为二
个人体验: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会让我们不断树敌

互联网上令我最头疼的几类热门逻辑有:“不是粉就是黑”,“不是爱国就是八千”,“不是女权就是女奴””不表态就是支持XXX”……没啥可说的,正常人都需要永远警惕这种思维,不然只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少,分歧越来越大。
从后果上来看,因为意见不同吵一架只是心情变差,但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很有可能会演变成更具毁灭性的暴力,到时候没有人可以幸免。(参见各种仇恨和对立情绪下人们的癫狂
《事实》里直接否定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我们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概念,光这一点可能已经违背了你的认知,这种界定方式具体错在哪里呢?书里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快去看书吧!
06以偏概全
错误的归纳分类就会导致我们脑海中形成错误典型(刻板印象)。比如说,人们经常提到种族和性别的错误典型。这样就会导致许多问题。错误的归纳分类方法将会使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事物。
——第六章:以偏概全
个人体验:不要低估你对刻板印象的被动服从性

我们往往会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自己足够客观和理性,尤其是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就越强烈。
但是不管你承不承认,以偏概全往往在无意识的时候占据我们的心智,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符合事实的判断和预期。
前一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短视频:几名实验对象一同观看了一段录像,录像内容是一位爸爸陪同儿子去参加某间公司的招聘面试,面试前儿子接到了一个贸易公司CEO的电话。实验对象需要做的是猜测这位CEO的身份。
结果,有人猜是他的叔叔,他的未来上司,他的另一个爸爸……不光是实验对象,转发链里也有很多网友都没有猜出这位CEO是录像里儿子的妈妈。
我们经常接触到平权话题,我们自然地接受和传播着“女孩可以做任何事”的观点,但是我们却下意识地判断一个CEO是男性。
诸如此类,这种有关国别、种族的各种隐性刻板印象每个人都会有,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有以偏概全的本能,唯有努力克服,我们才能更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
07命中注定
所谓命中注定本能,就是我们认为一些事物内在的属性将决定其命运,无论是人民、国家、宗教还是文化。这种思想认为所有的落后都是他们的内在本质造成的,而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种思维方式会使得我们以为:以偏概全的分类方法,和一分为二的错误思维都是正确且永远正确的。在当今社会,这种认为事情一成不变的本能将阻止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使我们忽视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七章:命中注定
个人体验:基因都会变异,何况是始终处于形塑过程中的社会和群体。

“存在某种民族劣根性”,“某教的教义就是极端的,所以它不可能改变”,这是我曾有过的两个典型【命中注定】思维,可能还有更多吧,但我一时没想起来
当然,我现在遇到某些事情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抱怨,但这种抱怨更多地转向对根源的无奈,而不是咬牙切齿地判断这种根源无法改变。
《事实》告诉我们:缓慢的改变也是改变。命中注定的思维只是为人们用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去否定一切可能制造的借口,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不自知的偏见。克服这种思维可以让我们拥抱更多变化的可能。
此外,还有直线思维,情急生乱,恐惧本能这三条,也非常值得反省,但我个人的体会并没有那么深刻,所以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推荐这本书的终极理由
这本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满足你“看起来思考得很聪明”这一欲望。撇开以上这些具体观点,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思想内核,同时也是作者汉斯对每一个读者的期望和祝愿:
【开放】“你将会拥有一颗开放的心灵,去正确理解这个世界。你将会做出更好的决定,对真正的危险和可能性保持敏锐,并且不再会为一些实际上无关紧要的事情而紧张。”
【谦卑】“你应该持续地测试自己的想法的不足之处。对你自己有限的经验采取谦卑的态度,积极获取最新的信息。要多和拥有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把这些不同意见看作帮助你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有用的资源,而不是仅仅和那些和你有共同观点的人一起交流。”
【好奇心】“我也希望人们能够在认识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有误之后,不要觉得尴尬,而是感到孩子般好奇和兴奋,就像每次我观看马戏表演或者发现我自己对世界的错误理解时一样,充满了兴奋和好奇地问自己,天哪,这怎么可能,这是怎么发生的?”
《事实》成书之时,主要作者汉斯已经去世。他成立了“开启民智”基金会,大半生都致力于改变人们的情绪化认知,他为教授,企业家,国际论坛上的各领域专家们讲课,阐述他的观察和理念。 他始终相信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会带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他把通过传播本书的思想当作一种改变世界的方式,一种使命。
我也为自己通过短暂的阅读时光参与到他使命中的小小行动感到由衷的感恩。
这真的是一本值得对作者此致敬礼说声谢谢的好书,谢谢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