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序曲
网络环境什么时候开始变差的?或许一直如此,只不过接触范围和曾经认为的"沉渣"既没有上泛也没有扩大他们的参与面和存在感而已。只不过最重要的仍然是共识的撕裂,维持共识是不容易的。即便这个共识缺乏常识,如今若能有符合科学常理的新共识的建立无疑是很好的。只是在没建立之前我们依然要见证多元互动带来的各种瞬间,现代科学的威力或许正在不断"祛魅",但依然是有效的手段与力量,前提是科学不会成为"科学教"本身。同样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人文社科的力量似乎很薄弱,但连接不断事情背后,依然需要借助理论分析和体系建构去制造概念转而为现实提供部分帮助。以《方方日记》为例,在朋友、同学间几乎可以造成对立与攻讦,自然也有漠不关心者,但言论的撕裂背后造成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主义"的概念传播在不同群体之间产生的不同影响却值得关注。表态是必要的,所以我首先声明:我并不喜欢方方的文字叙述和部分失实的报道,但发布是方方女士的个人权利,而且方方女士的日记出版是否加剧国外排华势力的扩大这个仍有待考察,毕竟试图改变他人的观念是尤为困难的事情。但反对者不能以此而让人缄默,换言之,批评方方个人是正常的,但因此进一步批评写作的权利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支持方方,而是要捍卫写作与表达的权利。对方方及其读者群体进行缺乏证据和理性的批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扣帽子下的"极左、恨国党、带路党"等等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水平,同样地。方方女士扣帽子做得也有失公众人物的身份。我叙述这段文字,不是要做"理中客",因为它是一个被污名化的概念,理性中的客人(请允许我如此扩充),是一个很美好的事物,但现在动辄被人引用屈原的话,斥为醒醉不分,清浊不分者,其实也无此必要。这并非需要"优越感"和"高级感"乃至"仪式感"这类有些"小资"的概念去充斥,而是坚持自我思考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前提是有足够的学识和共情心。无论是多闻阙疑抑或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二者并存我想应该不算坏事。最后,我发现重读塞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在当下多么应景,也多么迫切。这段话也算重读的序曲,几天后,再写一篇读后感,以便加深过程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