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微行动养成习惯(如何更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
这两天看书,get到一个较新的观点,说当我们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时,不要用动力和意志力作驱动,而应通过微小的行动一步步实现。
对于患有拖延症,还有对自身信心不足的人来说,这称得上一个极好的方式。
通常计划很多但却从来没有实现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会在没有开始某项事情时,脑海里已经预设了那件事具有极高难度。
这种畏难的情绪,会让我们感觉到压力。而人在重压之下,通常会缩回自己的保护壳,也就是越过那件事,回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中。
这也是为什么养成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它是你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发生和出现的行为。一个好的习惯,经过时间的积累会由量变产生不可思议的质变;但一个坏的习惯,同理也会产生同样程度的反面影响,通常更甚。

那么,大家都知道何为好,可是怎么做到呢?是21天计划,还是严格按照表格来安排每日行动?
都听过一个笑话: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
其实是同样的原理,开始那一步就行了。
微习惯养成的原理也是,通过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让你没有理由拒绝的行动,启动第一步并形成习惯。(哪怕只是每日一个俯卧撑)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行动的极度易完成性不容易让你产生抵抗和畏难的情绪。其中与之相关联的重要理论是,它不会消耗你的意志力。
想想我们在面对一个让人头疼脑热的任务时,还没上手心里就已经产生了满满的抗拒和抵制。想要让我们“翻牌”,那得等到天时地利人和,心情好啦吃得要饱啦温度要合适啦,总之一大堆的理由。
做这件事,必须下极大的决心、有极大的动力。而这个过程,就是消耗意志力的过程。

可是仔细想想,如果面对偶然出现的任务还好,但如果是想要每日养成的习惯,那这么长的前奏,岂不是日日都要上演?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摇头拒绝,这个过程也太痛苦了些。而且如果我们在做这件事之前就已经耗费了这么多精力,那么过程中也不会惬意,而是想赶紧翻过这一页。
但是事情不能不做,既然动力和意志力都没办法让我们长期行动起来,所幸换一个思路,想想怎样的方式能让我们开启这关键的一步。
书中一直在强调微小习惯如何养成及它的重要性,也给了一些原则,但太过具体化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分析它的上层原理,再与个人实际情况进行适配或许更为妥当。
总结的观点,是先降低难度,逐渐适应小习惯。在开始这一行动后,原先强加给自己的“大山”就已经被晾在一边,意识没空理会它了。而后行动会推着你往前走,当然到哪儿是终点,取决于你当时的状态。
还引了一个牛顿力学的观点,静摩擦与滑动摩擦,当你动起来后,阻力会远小于你当初想要推动它的力。

从往上的层面,这样的做法可以延伸到我们想做的每一件事,而不只是习惯。
我跟作者想的有点不同。书中是以“行为量化”来养成习惯,我却觉得通过小的行为入手,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这才是最本质的追求。
从习惯培养来说,每日确定的微小行动的确能够有所帮助;但从更深层次的层面上来说,更快更容易地进入心流模式,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
行为的量化在某些程度上,容易让我们注重“数量”。虽然随着行动的积累,最终会成为惯性,但最本质的,还是这个过程我们所投入的心力到底有多少。
就像一万小时钟定律,不仅是单纯的时间叠加,更是深层精力的不断积累。
小的行动,应当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入“心流状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才是最为重要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