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斩蛟破蚩尤考(修正完整版)
根据南宋时的《自堂存稿》的记载,这本书的作者陈杰(出生于公元1204~1224年,卒于南宋灭亡之后)分别在玉泉寺与玄潭观做客的时候,见到过收藏于这两个地方的两件古董,一个是玉泉寺的寿亭侯印,为关羽的遗物,另一个是玄潭观的旌阳令剑,传说是许逊遗留于此的神剑。玄潭观的道士邀请作者为神剑赋诗,作者想起了过去见到的寿亭侯印,因此起了诗兴,将二者结合写入诗中。 这个寿亭侯印还附带了一枚龙骨——神话生物龙的骸骨,据居住于玉泉寺的玉泉道人所言,这是关羽在解池(即产出解盐的盐池,关羽的家乡解州因其而闻名)所斩杀的业龙的骨头,这个故事,便是最原始的「关羽盐池斩蛟破蚩尤」的文本。 曩从玉泉道人见寿亭侯印,大可方二寸,併解池龙骨一枚,云侯所下讨者,今从玄潭道人见旌阳令剑,长不过五六寸,云令留以镇水妖者,皆微物远不可考,道人请予赋剑,因併及印以起兴焉。 玉泉寺中三钮铜,十年解池讨业龙。 当时何不佐取流马出,火德重开两都日。 玄潭观中半圭铁,千年龙沙拟蛟孽。 当时何不唤取泉阿归,汛洒河洛风雷飞。 白衣摇艣天难料,鷄犬云中帝亲召。 汉陵无树兮晋国成丘,待侯不来兮仙又竟去而莫留,徒使我百世而下生闲愁。 荆州看印心尚烈,洪州看剑头如雪。 从最后一句「心尚烈」、「头如雪」的对比来看,陈杰拜访玉泉寺的时间在他的青年到壮年之间,而拜访玄潭观的时候他已经步入老年,满头白发了。那么,以20~40为青壮年,并且取中间数的话,程杰可以算作大约是在公元1214年前后出生,而他拜访玉泉寺并知道这个故事的时间则在公元1244年前后,也就是说,最晚在这个时候,「关羽盐池斩龙」的故事就已经在玉泉山一带传播,为之后的流变提供了基础。 根据出现于《自堂存稿》的几十年前的《容斋四笔》(作者洪迈,公元1123~1202年)的记载,在玉泉山的关将军庙中,有着一枚从水中打捞上来的寿亭侯印,根据书中的描述,印的直径有四寸,上边有一个大环与四个小环。这个时候,印应该还被保留在关庙之中。 寿亭侯印 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有寿亭侯印一钮,其上大环,径四寸,下连四环,皆系于印上。相传云:绍兴中,洞庭渔者得之,入于潭府,以为关云长封汉寿亭侯,此其故物也,故以归之庙中。南雄守黄兑见临川兴圣院僧惠通印图形,为作记。而复州宝相院又以建炎二年,因伐木,于三门大树下土中深四尺余,得此印,其环幷背俱有文云:「汉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今留于左藏库。邵州守黄沃叔启庆元二年复买一钮于郡人张氏,其文正同,只欠五系环耳。予以谓皆非真汉物,且汉寿乃亭名,既以封云长,不应去汉字,又其大比它汉印几倍之。闻嘉兴王仲言亦有其一。侯印一而已,安得有四?云长以四年受封,当即刻印,不应在二十年,尤非也。是特后人为之以奉庙祭,其数必多。今流落人间者,尚如此也。予为黄叔启作辨跋一篇,见赘稿。 在诞生于洪迈去世四年后的《云麓漫钞》(作者赵彦卫,于公元1206年为此书作序)中对寿亭侯印亦有记载,此印的半径在两寸左右,直径六到七寸(可能是度量的尺度略有差异的缘故),带有两个铜环,却比《容斋四笔》的环数少了,可能是出现了损毁导致的。根据此书的记载,这个时候寿亭侯印已经被玉泉寺的僧人法源讨要过去,收藏于寺中,这与《自堂存稿》的说法完全吻合。相异的是,《存稿》中对寿亭侯印的描述是「三钮铜」,即印有三个铜环,可能是因为被玉泉寺的僧人又修补上了一个环。 《荆门军图经》,关将军庙在当阳县玉泉山。绍兴初,潭州人有得其印于水者,二十有三年,寺僧法源白于高使君,得公牒,之潭取之,归于寺,其文为“寿亭侯印”四字,方广一寸有半,其上有穿,穿有环,广如其印。又其上,并二环,各广七分,加其半以为之长。色皆刚莹异常。铜环,古所以佩也。三十有二年,艮斋谢先生自夷陵考试回,尝见之。荆门太守卫公录云:“余幼时,侍先公为湖南提举常平时,得观之,印方二寸余,纽上有双环,阔可六七寸,篆不古,非汉魏间字体,莫可推晓。”或云:“晋宋以下,别有封寿亭侯者,亦未可知。”予以庆元中,因职事,尝于左藏封椿库见之,如其制。又有关南司马一印,字皆作叠篆,不知何时在左藏,则是别有此二印也。毗陵人张驹千里好古,曩尝云:“建炎二年六月,复州宝相禅院因科修城木,于三门前大树下,劚四尺余,得此印。环上刻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今环上却无此字,又与荆门军所载不同。 唐朝的董侹,在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担任荆南从事时,写了一篇名为《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的文章,在历史上首次提及了关羽庙的存在,并且将关羽与当初在此建立寺庙的智者大师释智顗联系了起来,说智者大师来到玉泉山的时候,关羽显圣于此,以神力帮智者大师建立了玉泉寺。因为在更早的关于智者大师的记载中,并未言及任何「关羽建寺」的事情,所以,此说当是后人附会的结果,而董侹「多闻故实,见命纪事」,在文中编入了当时流传于此地的这一传说。 玉泉寺覆船山,东去当阳三十里,叠障回拥,飞泉迤逦,信途人之净界,域中之绝景也。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将军姓关名羽,河东解梁人,公族功绩,详於国史。先是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动,风号雷,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木,周匝其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惟将军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其於殉义感恩,死生一致,斩良擒禁,此其效也。呜呼!生为英贤,殁为神灵,所寄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於是乎系。昔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实,安可诬也?至今缁黄入寺,若严官在傍,无敢亵渎。荆南节度工部尚书江陵尹裴均曰,政成事举,典从礼顺,以为神道之教,依人而行,禳彼妖昏,我蒸庶,而祠庙堕毁,悬断绝,岂守宰牧人之意也耶?乃令邑令张愤,经始其事,爰从旧址,式展新规,栾栌博敞,容卫端肃。唯曩时禅坐之树,今则延袤数十围,夫神明扶持,不凋不衰,胡可度思。初营建之日,白龟出其新桥,若有所感。寺僧咸见,亦为异也。尚书以小子曾忝下介,多闻故实,见命纪事。文岂足徵,其增创制度,则列於碑石。贞元十八年记。 关羽最晚在公元802年之前就已经与玉泉寺以及其建立者智者大师产生了深厚的联系,那么,陈杰在寺中听到的这个故事,与玉泉寺、智者大师有没有联系呢? 答案是有的。 根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作者灌顶,于公元601年开始编撰此文)与被收录于《续高僧传》(作者释道宣,公元596~667年)中的《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的记载,智者大师在玉泉山建立寺庙的时候,遇到了能造成「春夏旱」的「神兽蛇暴」,智者大师前往泉水的源头,以佛法灭绝了盘踞此地的旱灾之神蛇,唤来甘霖大雨。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既值便风朝发夕还。而渚宫道俗延颈候望。扶老携幼相趋戒场。垂黑戴白云屯。讲座听众五十余人旋乡答地荆襄未闻。既慧日已明福庭将建。于当阳县玉泉山而立精舍。蒙敕赐额号为一音。重改为玉泉。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谚云。三毒之薮践者寒心。创寺其间决无忧虑。是春夏旱。百姓咸谓神怒。故智者躬至泉源灭此邪见。口自咒愿。手又撝略随所指处。重云叆叇笼山而来。长虹焕烂从泉而起。风雨冲溢歌咏满路。荆州总管上柱国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而言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 便溯流上江。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征。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又上渚宫乡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颈老幼相携。戒场讲坐众将及万。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怒。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霔。虚诬自灭。总管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龙、蛇同种,皆被视为与降雨有关的神异生物,而陈杰在诗中所写的「业龙」,根据《宋高僧传》中的《唐太原甘泉寺志贤传》的记载,其在宋朝时的佛教中具有着「造成旱灾」的属性,与造成「春夏旱」的「神兽蛇暴」相符,因此,我认为,「关羽解池斩业龙」源于「智者大师玉泉灭蛇暴」,关羽因为与玉泉寺以及智者大师具有的深厚联系,吸收了智者大师的传说,而原本遭受龙蛇祸害的玉泉,则被换为了关羽的家乡解州所拥有的著名水体——解池。 《唐太原甘泉寺志贤传》 时天大旱。贤望空击石曼骂诸龙曰。若业龙无能为也。其菩萨龙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敲石才毕霈然而作。婺人咸悦。 元朝时人鲁贞所著的《桐山老农集》(作者鲁贞,于1333~1335年中举人)中,有一篇名为《武安王庙记》的文章。 《庙记》的开头写到,一位治理开化的李姓官员建立了此地第一座祭祀武安王关羽的庙。 和州李侯为开化之九月,令行禁止,百里之内恩威兼济,囹圄生尘,人复旧业,百废并举,于是始作武安庙于县之东。 在《庙记》的后半部分,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在宋朝的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的时候,解池干涸了,张天师召唤出关羽将导致灾害的蛟龙斩杀,整个盐池都被蛟龙的血液染红,关羽提着蛟龙的脑袋从水中出来,皇帝因此给他立庙,赐了义勇的匾额,封他为武安王。 蜀人往往立庙以祀之。宋祥符七年,解州盐池水干,召龙虎山张天师治之,天师符神往数日,盐池水赤,神斩蛟,持其首出水中,盐池复,故诏立庙坚泉山,赐额曰义勇,封武安王。 其中有两个要注意的地方。 其一,「关羽解池斩蛟」的故事。 很明显,这一情节是从「关羽解池斩龙」被《自堂存稿》记录的版本、原本流传于玉泉山的传说发展来的,坚泉山即玉泉山。蛟龙在解池造成的灾害被具体为使解池干涸,沿袭了「蛇暴」、「业龙」所具有的「干旱」属性。「解池斩蛟」的时间被确定的原因,则是因为宋真宗在「祥符甲寅」——也就是大中祥符七年这一年,命人在解州修建关庙(1),这件事被创作者与「斩蛟」联系了起来,进而将时间定于这个时候。 其二,在这个情节之前,紧贴着一句「蜀人往往立庙以祀之」。 这句话,大概是想表示在蜀地关羽的信仰非常繁盛的意思。 可是,蜀地那里的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翻阅文献,却只能找到两个关于蜀地关羽的祭祀的记载。 第一个,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卒于公元1255年),记载了关羽与张飞的祠堂的位置在恵陵——刘备的陵墓——的左右两边,却是一笔带过,再无他言。 关张祠【俱在府西七里恵陵左右】 第二个,是《成都古今集记序》(作者赵抃,公元1008~1084年) ,作者表示自己要引经据典来完成本书,举了关羽墓的记载的例子。 赵抃写到,现在这个时候,关羽墓的位置被认为是在荷圣寺里边,只要进入寺中就可以看到僧人们贴出来的介绍关羽墓的告示,可是,他又看到生活于后蜀(公元934~965年)末期的僧人仁显所著的《华阳记》中写着,关羽的墓位于草场,荷圣寺中的是祭祀他的庙,因此,他决定采用更古老的仁显的说法,写入《成都古今集记》。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赵抃的时代,荷圣寺中已经只有关羽的衣冠冢(墓)了,取代了原本的关羽庙。 吾将以待天下之穷理者也,书乱臣所以戒小人,书寇盗所以警出没,书蛮夷所以尽制御之,本末终之,以代蜀,使万世之下知蜀之终,不可以苟窃也,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厘正譌谬,然后落笔,如关羽墓,今荷圣寺,闯然有榜焉,而仁显者,孟蜀末僧也,作华阳记云,墓在草场,庙在荷圣,此目击之,所当弃,而从仁显者也。 至此,关于关羽在蜀地的祭祀情况就没有其他更多的记录了。 综上所述,《武安王庙记》所言「蜀人往往立庙以祀之」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那么,作者为何会这么写呢?我认为,这或许与二郎神的形象之一——赵昱有关。 宋朝时,有一部托名柳宗元的伪作(2),名为《龙城录》,为许顗(此人于公元1131~1162年之间担任永州军事判官)、王铚(此人于公元1130~1134年编撰《枢庭备检》,公元1139年担任湖南安抚司参议官)等人所引用,此书应该远诞生于这些人所处时代之前。 《龙城录》中有一个故事,说隋朝时有一个隐居于青城山的人,名为赵昱,他拜道士李珏为师,隋炀帝想让他入朝为官,被其拒绝,炀帝就命令益州太守臧剩强行把他带到朝中,想要用封爵来束缚他,又被其拒绝,赵昱表示自己只想到蜀地当太守,炀帝因此让他担任嘉州太守。这个时候,在一个犍为地区的水潭中,有一条蛟龙,它兴风作浪,破坏船只,大怒的赵昱率领士兵与百姓前来讨伐蛟龙,他拿着刀孤身跳入水中,与蛟龙大战,蛟龙之血染红了整片的江水,最后,赵昱左手提着蛟龙的脑袋,右手拿着刀,踏着波浪从水中出来,嘉州的百姓因此奉他为神明,最后皇帝先后封他为神勇大将军与赤城王,在灌江口给他立庙,从此百姓对他的祭祀繁盛。 《龙城录》: 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后事道士李珏。隋末炀帝知其贤,征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臧剩强起昱至京师。炀帝縻以上爵,不就,独乞为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昱莅政五月,有小吏告昱,会使人往青城山置药,渡江溺使者,没舟航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振天地。昱乃持刀没水,顷江水尽赤,石崖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大乱潜亦隐去不知所终。时嘉陵涨溢水势洶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州人争呼之,遂吞怒,眉山太守荐章,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岁时民疾病祷之无不应,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昱斩蛟时年二十六,珏传仙去,亦封佑应保慈先生。 可以看出,这个记载与《武安王庙记》的情节高度相似,「主人公与蜀地关系深厚」、「从属于一个道教人士」、「主人公入水与作乱的蛟龙搏斗」、「整个水域都被蛟龙的血液染红」、「主人公提着蛟龙的头从水中出来」、「主人公被赐封的称号中有一勇字」、「主人公被立庙,祭祀繁盛」、「主人公被赐封为王」,除了关羽是将倒数第二点中的「祭祀繁盛」并入了第一点,其他数例相同情节的顺序完全一致,据此姑且可以认为,《武安王庙记》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其实是以被《自堂存稿》记录的版本为基础,将赵昱的传说吸收后产生的,最后被《庙记》编入其中。 我为何会将「主人公被封的称号中有一勇字」这种看起来非常牵强的例子也列入呢?因为,关羽被封为「壮缪义勇王」的时间是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而被封为「武安王」则还要在更之前的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至于兼具了二者的「义勇武安王」,则是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1),而故事中却都安排在了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6年),将「武安王」与「义勇」二者单独被赐封的顺序颠倒,又与二者兼有的「义勇武安王」不同的是分成了两次赐封,都与实际情况不符。我以为,这是因为需要贴合《龙城录》中「赵昱在故事的结尾被先后封为神勇大将军与赤城王」的情节,尽量的不破坏剧情原本的顺序,将「义勇」替换为「神勇」,而「赤城王」则替换为「武安王」。 现在,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明蜀地人对关羽的祭祀并不繁盛,却有着他们会对关羽「往往立庙以祀」的说法了,赵昱所拥有的「州人顶戴事为神明」、「蜀人思昱」、「州人争呼之」、「岁时民疾病祷之无不应」的盛况被认为是属于关羽的,造成了「蜀地对关羽的祭祀非常繁盛」的错觉。 除此之外,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与「水灾」、「水患」相捆绑、在之前的大多数故事中往往是因为「袭击人类或者船只」才被讨伐的蛟龙,会导致盐池出现的灾害是与「旱灾」有关的「池水干涸」了,因为在原本的传说中,发生于盐池的灾害是由具有「干旱」属性的业龙引发的,而《龙城录》的蛟龙本来是做出了符合人们对其固有印象的「破坏船只」,但是,在被关羽斩业龙的故事吸收后,因为创作者没有考虑到二者性质的差异,强行融合,导致了「蛟龙引发了与固有印象不符的池水干涸」这个情况。 《吕氏春秋》: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於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孔子闻之曰: “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晋书》: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里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掷昃,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或浮或沉,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之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 《博物志》: 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欲之。阳侯波起,两蛟夹船。子羽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济,三投璧於河,河伯三跃而归之,子羽毁璧而去。 …… 荆佽飞度江,两蛟夹其舡。佽飞下剑尽断其头,而风波静。 …… 东海上有勇士菑丘沂者,过神渊,强使饮马,马沉。欣朝服,拔剑入水,三日三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电随而击之七日七夜,眇其左目。 《志怪》: 义兴郡溪渚长桥下有苍蛟,吞啖人。周处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数创,流血满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晋书》: 邓遐,字应远。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人方之樊哙。桓温以为参军,数从温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襄阳城北沔有蛟,常为人害,遐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段而出。 《水经注》: 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壁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壁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 《幼童传》: 魏太祖幼而知勇,年十岁,尝浴於谯水,有蛟来逼,自水奋蛟,蛟乃潜退。於是毕浴而还,弗之言也。後有人见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为蛟所击而未惧,斯畏蛇而恐耶?”众问乃知,咸惊异焉。 《荆州记》: 襄阳城北,河水极深,先有蛟,年常为害。太守邓遐,气果谦人,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因挥剑截蛟数段,流血丹水,自此无复蛟患。 《异苑》: 荆州上明江浦常有蛟,浴汲者死。不脱岁。升平史陈郡邓遐,字应延,素勇健,愤而入水觅蛟,得便与拳,即曳着岸,欲斫杀。母语云:“蛟是神物,宁忽杀之,今可咒,令勿复为害。”遐咒而放焉,自兹迄今,绝无此患。 《幽明录》: 晋安帝隆安初,曲阿民谢盛乘船入湖彩菱,见一蛟来向舡,舡回避,蛟又从其后,盛便以叉杀之。惧而还家,经年伍录。至玄兴中,普天亢旱,盛与同旅数人步至湖中,见先叉在地,拾取之云:"是我叉。"人问其故,具以实对。行数步,乃得心痛,还家一兽便死。 至于为什么李珏会被换成张天师……这很好理解,虽然天师府是位于龙虎山,故事中也写的是「龙虎山张天师」,但是,最初的那位张天师——张道陵,就是在蜀郡鹤鸣山创立的五斗米教,而其所划分的二十四治,其中的上治八品的前三个就是位于蜀地的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阳平治更是占据了二十四治之首脑的地位,蜀地与张天师的联系远比原为广陵人的李珏要来的深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张道陵本人在青城山修行与传教过,有着于此与鬼兵竖石立誓的故事,他的儿子张鲁也有将青城治划为八游治的传说——将李珏替换为张天师,兴许就是创作者考虑到了上述这些因素而做出的修改。 从《武安王庙记》中记录的这个版本开始,张天师较为稳定的被植入了「关羽解池斩龙」这个故事中,蜕变为了「张天师使关羽解池斩蛟」,只是「具体是哪一位张天师」的设定并不固定。需要注意的是,鲁贞并非是这个故事的原始创作者,这个传说在《武安王庙记》诞生便已经开始流传,他与前边的董侹、陈杰一样,本质上只是一个记录者。 其实,赵昱与关羽的联系在古代并非没有人注意到。 在元朝时的道藏《道法会元》(作者赵宜真编撰于公元1370年之前(3))中,于「地只馘魔关元帅秘法」这一条目里的结尾的「事实」部分,记录了一则从《武安王庙记》中记载的故事改编来的「张天师以雷法使关羽解池斩蛟」,在《庙记》版本的基础上融入了雷法的元素,不仅把「斩蛟」的时间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6年)改为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还将张天师的身份确定为第三十代张天师虚靖真君张继先。此外,这也是首例将关羽称为崇宁真君的记载,顶替掉了原本的义勇武安王,这一封号应当是源于崇宁年间这个时间。 事实 昔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於崇宁年间奉韶旨云:万晨召卿,因盐池被蛟作孽,卿能与朕图之乎?於是真君即篆符文,行香至东岳廊下,见关羽像,问左右,此是何神?有弟子答曰:是汉将关羽。此神忠义之神。师曰:何不就用之。於是就作用关字,内加六丁,书铁符投之池内。即时风云四起,雷电交轰,斩绞首於池上。师覆奏曰:斩蛟已竟。帝曰:何神?师曰:汉将关羽。帝曰:一可见乎。师曰:惟恐上惊。帝命召之,师遂叩令三下,将乃现形於殿下,拽大刀执蛟首,於前。不退。帝掷崇宁钱,就封之为崇宁真君。师责之,要君非礼,罚下酆都五百年。故为酆都将。此法乃斩蛟龙馘魔,祖法始也。故书其首末,以示后之嗣法之士。陈希微谨志。 出现于结尾标明著作权的陈希微,其为北宋茅山道士,按《景定建康志》(作者周应合,于公元1241~1252年之间成为进士)的记载,宋徽宗在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给他修行的柳谷庵赐额抱元观——然而,根据前边的推论,「关羽解池斩蛟」的最原始母本的提供者陈杰出生在公元1214年前后,这之后才出现了「业龙→蛟」的转变,而活跃于公元1100年前后的陈希微是如何将以「在自己去世数十年后才出生的人在青壮年的时候听到的故事」为基础衍生的传说进行改编呢?很明显,此处应仅为托名而已。 《景定建康志》: 抱元观在茅山柳谷泉。考证:“旧名柳谷庵,政和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因陈希微修行于此,有敕赐抱元观为额。” 作者之所以将时间改为崇宁年间而张天师确定为张继先的原因很简单,根据《宋史》的记载,崇宁四年五月的时候,张继先被宋徽宗赐号为虚静先生,下一个月——崇宁四年六月,被水淹了八年(这个时间出自李焘的《续通鉴长编》)的解池的修缮工作已经竣工,可以开始正常产出解盐。 五月戊申,除党人父兄子弟之禁。壬子,遣林摅报聘于辽。赐张继先号虚静先生。癸丑,罢转运司检察钩考法。辛酉,命官分部决狱。 六月丙子,复解池盐。占城入贡。丁丑,虑囚。辛巳,罢陕西、河东力役。甲申,曲赦熙河、陕西、河东、京西路。戊子,赵挺之罢。 作者将《武安王庙记》版本的「关羽解池斩龙」中不必要的部分剔除——比如「解池原本发生的问题是干涸」,仅剩下「蛟龙于解池作乱,张天师用符咒唤来关羽将蛟龙斩杀,关羽提着蛟龙的脑袋从水中出来」的框架,然后把「崇宁」、「虚靖真君张继先」——时间与人物两个要素融入,并且虚构了一个「宋徽宗要见关羽,被关羽吓的给他封号,张继先把关羽罚下酆都」的情节来突显张天师之神威。 在「地只馘魔关元帅秘法」里,这段「事实」之前隔了没多少字的部分,提到了这个秘法中所涉及的神明,关羽有一个和他同级的「清源妙道真君陈昱」,禁将除了他的儿子关平之外,还有「赵昱」。 右符遣清源妙道真君陈昱,崇宁真君关羽,禁将赵昱关平。如役紧用,方可用之。传法之士,以忠义为心,其应如响。 而「地只馘魔关元帅秘法」的后一个也是与关羽有关的条目「酆都朗灵关元帅秘法」的开头,先是写到这一法术与前一个一样也是张继先所创,然后又提及关羽有个副将,为「清源真君赵昊」。 主法 祖师三十代天师虚靖张真君。 将斑 主将酆都朗灵馘魔大将关元帅,讳羽。副将清源真君赵昊。 清源妙道真君等同于清源真君,即蜀地神明二郎神。 「清源」一次被用来称呼二郎神,最早出处应为杨无咎(公元1097~1171年)所作的《二郎神(清源生辰)》的标题,从「灌口擒龙」、「离堆」等关键词可以确定,这个清源二郎神指的是李冰。 炎光欲谢,更几日、薰风吹雨。共说是天公,亦嘉神贶,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当中兴、护我边陲,重使四方安堵。□□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晚除百病,奔走千门万户。岁岁生朝,勤勤称颂,可但民无灾苦。□愿得、地久天长,佐绍兴□□□。 卒于公元1251年的程公许写有一首《人头山肃谒石壁清源真君像》,作者在蜀地的人头山看到了受人祭祀的清源真君的雕像,从「离堆」这个关键词来看,这个「伟丈夫」指的也是李冰。 人头接剑门,濯濯危髻绾。 一峰表独立,层崖平若铲。 有一伟丈夫,远莫辨眉眼。 异闻验清源,奇质自天产。 三生旧缘契,邂逅一笑莞。 江流怒未平,父功子其僝。 坐令老蛙缚,笑看离堆铲。 陆海擅两川,利百倍灞漣。 神圣杳难诘,事或载编简。 明德远矣哉,椒浆酌盈瑆。 在《咸淳临安志》(作者潜说友,成书于公元1268年)中,有两处提及清源真君,第一个地方写的是「二郎神就是清源真君」,第二个写的是「蜀地人说清源真君有治水的功绩」,结合来看,清源真君二郎神指的依然是李冰。 二郎祠 在官巷 绍兴元年立旧志云东京有祠即清源真君 …… 清源崇应观 在吴山 宝佑元年蜀士夫牟中书子才等陈请云大江发源实是汶江清源真君庙食其土治水之绩为世大利 朝廷春秋祀享神实作配 旨就吴山卜地建庙 御书清源崇应之观清源之殿 在龚开(公元1222~1304年)所作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为「短命二郎阮小二」写的赞诗也是将「灌口」与「清源」联系起来。 灌口少年,短命何益。 曷不监之,清源庙食。 综上所述,在宋朝,二郎神李冰的「清源真君」之名已经广为人知。 现在又给先梳理清楚李冰和赵昱两位二郎神的关系。 首先,《龙城录》中所载「赵昱斩蛟」故事的大体框架,源于《成都记》(作者卢求,此书成于公元855年)中关于李冰的记载。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瀰瀰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虽甚秋潦,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唯西蜀无害。 下边对两个故事中的元素进行一一对应: 赵昱「独乞为蜀太守」——李冰「为蜀郡守」; 赵昱「有老蛟为害」——李冰「有蛟岁暴」; 赵昱「犍为潭中」——李冰「江神必亦为牛」、「有二牛斗于上」; 赵昱「庙食灌江口」——李冰「公之祠」、「庙庭」、「斗于灌口」; 赵旻「时嘉陵涨溢水势洶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李冰「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 (犍的意思是「阉割的公牛」,我认为,作者之所以使用「犍为」这个地名,就是因为其注意到了李冰传说中牛与水、蛟的关系——「江神蛟龙在水中作乱,化作牛形」,因此作者直接套用位于蜀地的与牛有关的犍为这个地名,来为蛟龙出没的水潭命名。) 除了这些之外,赵昱入水与蛟龙搏斗时以刀为武器则可能源于《华阳国志》中的李冰用刀与水神搏斗。 冰凿崖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迄今蒙福。 其次,赵昱这个名字,来自三国时人。 按《三国志》的记载,赵昱这个人,担任过广陵太守。 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簄,出为广陵太守。 《后汉书》对他的记载更为详细,也提及了他担任广陵太守之事。 昱年十三,母尝病,经涉三月。昱惨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卜,祈祷泣血,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綦毌君受公羊传,兼该羣业。至历年潜志,不闚园圃,亲疏希见其面。时入定省父母,须臾即还。高洁廉正,抱礼而立,清英俨恪,莫干其志;旌善以兴化,弹邪以矫俗。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谟、陈遵比召,不起;或兴盛怒,终不回意。举孝廉,除莒长,宣扬五教,政为国表。会黄巾作乱,陆梁五郡,郡县发兵,以为先办。徐州刺史巴祗表功第一,当受迁赏,昱深以为耻,委官还家。徐州牧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杨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贼笮融从临淮见讨,迸入郡界,昱将兵拒战,败绩,见害。 《龙城录》的作者在创作这一篇文章的时候,采取了三国「赵昱」之名与其「广陵太守」的职位,并且将之拆解为「广陵」与「太守」分别发挥作用,「太守」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结合,改为了「嘉州太守」,而「广陵」的用处,接下来会进行解释,现在还给再说说起名为赵昱的根本原因。 去年的《祭侄稿》一事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它的作者颜真卿存世的作品中有一份名为《鲜于氏离堆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性的人物,鲜于昱、鲜于仲通、鲜于叔明。 颜真卿被贬,来到离堆时,受到了家族在这个地方颇有势力的旧交好友鲜于仲通的儿子鲜于昱的招待,因而创作此文。文中也提及了他的另一个老友,鲜于仲通的弟弟鲜于叔明。 接下来的事就与颜真卿没啥关系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我所打算要强调的细节,《龙城录》里边赵昱故事的开头第一句是什么? 赵昱字仲明。 这就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巧合了,赵昱和鲜于昱都名「昱」,赵昱的字「仲明」又正好和鲜于仲通、鲜于叔明两人的名字各取前后一个字的组合雷同……更更更巧合的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鲜于叔明成功向唐代宗请求赐给他李氏宗姓,因而被称呼为「李叔明」。 大历末,有阆州严氏子上疏称:“叔明少孤,养子于外族,遂冒姓焉,请复之。”诏从焉。叔明初不知其从外氏姓,意丑其事,遂抗表乞赐宗姓。代宗以戎镇寄重,许之,仍置严氏子于法。 李叔明不仅跟李冰同姓,他在两兄弟中排行老二的顺序又不由得让人想起「二郎」这个称呼。被造谣与儿媳以及尼姑有染的朱熹认为这是因为二郎神是李冰的次子(二儿子)。 《朱子语类》: 论鬼神之事,谓: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 然鹅啊然鹅,早期史料中关于李冰的记载都着墨于治水的事迹,对于他本人则是语焉不详,甚至于有学者干脆就认为他是蜀地神话里的圣王鳖灵被历史化的产物。即使是李冰已经彻底被神化了的《风俗通》,也顶多只能说他有个女儿,用来作为把江水之神哄骗出来刺杀祂的幌子。 《史记·河渠书》: 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騑,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汉书·沟洫志》: 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 《风俗通》: 秦昭王伐蜀,令李冰为守。江水有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主者白:出钱百万以行聘。冰曰:“不须,吾自有女。”到时装饰其女,当以沉江。冰径上神座,举酒酹曰:“令得傅九族,江君大神,当见尊颜,相为敬酒。”冰先投杯,但澹淡不耗。厉声曰:“江君相轻,当相伐耳!”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於岸。有顷,冰还谓官属,令相助,曰:“南向要中正白是我绶也。”还复斗。主簿刺杀其北面者。江神死,後复无患。 朱圣人隔着上千年的光阴,是从哪知道的人家李冰有一个以上的儿子的? 这兴许有着一定的民俗信仰作为基础,根据《水经注》的记载,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蜀地就有着将健壮的男性称呼为「冰儿」(李冰之子)的习俗。 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淡淡。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 根据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的《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刻于公元1057年)与《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刻于公元1059年),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成书于公元1145年)所引张唐英(公元1027~1071年)《本朝名臣传》,曾巩(公元1019~1083年)的《隆平集》等文献的记载,在公元1027年,蜀地有一伙妖人树立起灌口二郎的神像,自称「李冰神子」进行作乱,被程琳(公元988~1056年)强势镇压。从中可以窥得,从「李冰崇拜」衍生出的「冰儿」习俗直至北宋也还没有断绝。 《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 蜀州妖人有自号李冰神子者,署官属吏卒,聚徒百余人,公命捕置之法。而谗之朝者言公妄杀人,蜀人恐且乱矣。上遣中贵人驰视之,使者入其境,居人、行旅争道公善。使者问杀妖人事,其父老皆曰:“杀一人可使蜀数十年无事。”使者问其故,对曰:“前乱蜀者,非有智谋豪杰之才,乃里闾无赖小人尔,惟不制其始,遂至于乱也。” 《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 蜀妖人自名李冰神子,署官属吏卒,以恐蜀人,公捕斩之。而谤者言公妄杀人,蜀且乱。天子遣人驰视之,使者还言:“蜀人便公政,方安乐,而诛妖人,所以止乱”。 《宋朝事实类苑》: 程文简 程琳知益州,治大体,略细务,严肃简重,蜀民畏而爱之。蜀州有不逞者,聚恶少百余人,作灌口二郎神像,私立官号,作士卒衣装,饶鼓箫吹,日椎牛为会。民有骏马者,遂遣人取之,曰:“神欲此马。”民拒之,其马遂死。又率良民从其羣,有不愿往者,寻得疾病,盖亦有妖术尔。有白其事,琳皆捕而戮之,曰:“李顺由此而起,今锄其根本,且使蜀中数十年无恙。” (并本朝名臣传) 《隆平集》 蜀人岁为社会,以祀灌口。琳曰:“往时不诛李顺,故大乱。”乃捕为首者,戮之余百数配内地,或以冤闻,上遣使,视蜀无事。 可以做出一个假设,当年在四川新政这个地方颇有声望的鲜于氏家族比较杰出的一批成员由于这一习俗也被称呼为冰儿,因为其中的鲜于叔明后来与李冰同姓的缘故,在他人的眼中与李冰的关系就更为深厚,连带上了哥哥与侄儿,接着在长年累月的流传、讹变中,他们三个人名字中的昱、仲、明就被固化为了一部分人认知里的二郎神的名与字,因为李叔明排行老二的缘故,又衍生出了「二郎」这一称呼。最后,「名昱,字仲明」的设定被《龙城录》的作者写于纸上,自此有了稳定的流传途径,「昱」这个字则成为了作者将三国时的赵昱融合进来的契机。 赵昱的师父李珏亦有出典,按《太平广记》所引《续仙传》的记载,李珏学过胎息之法,华阳洞天石壁之上列有仙名,最后尸解成仙。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珏是广陵人,这就是「广陵太守」中的「广陵」起到的作用,让赵昱与李珏因此产生联系,被《龙城录》的作者将他们一起编入这个故事。 李珏,广陵江阳人也。世居城市,贩籴自业。而珏性端谨,异于常辈。年十五时,父适他行,以珏专贩事。人有籴者,与籴。珏即授以升斗,俾令自量。不计时之贵贱,一斗只求两文利,以资父母。岁月既深,衣食甚丰。父怪而问之。具以实对。父曰:“吾之所业,同流中无不用出入升斗,出轻入重,以规厚利。虽官司以春秋较榷,终莫断其弊。吾但以升斗出入皆用之,自以为无偏久矣。汝今更出入任之自量,吾不可及也。然衣食丰给,岂非神明之助耶!”后父母殁,及珏年八十余,不改其业。适李珏出相,节制淮南。珏以新节度使同姓名,极用自惊,乃改名宽。李珏下车后数月,修道斋次。夜梦入洞府中,见景色正春,烟花烂熳,翔鸾舞鹤,彩云瑞霞,楼阁连延。珏独步其下,见石壁光莹,填金书字,列人姓名。似有李珏,字长二尺余。珏视之极喜,自谓生于明代,久历显官,又升宰辅,能无功德及于天下。今洞府有名,我必仙人也。再三为喜。方喜之际,有二仙童自石壁左右出。珏问:“此何所也?”曰:“华阳洞天。此姓名非相公也。”珏惊,复问:“非珏何人也?”仙童曰:“此相公江阳部民也。”珏及晓,历记前事,益自惊叹,问于道士,无有知者。复思试召江阳官属诘之。亦莫知也。乃令府城内求访同姓名者。数日,军营里巷相推。乃得李宽旧名珏。遂闻于珏。乃以车舆迎之,置于静室,斋沐拜谒,谓为道兄,一家敬事,朝夕参礼。李情景恬淡,道貌秀异,须长尺余,皓然可爱。年六十时,曾有道士教其胎息,亦久不食。珏愈敬之。及月余,乃问曰:“道兄平生得何道术?服炼何药?珏曾梦入洞府,见石壁姓名,仙童所指,是以迎请师事,愿以相授。宽辞以不知道术服炼之事。珏复虔拜,因问宽所修何术。宽辞以愚民不知所修,遂具贩籴以对。珏再三审问,咨嗟曰:“此常人之难事,阴功不可及也。”复曰:“乃知世之动静食息,莫不有报。苟积德,虽在贫贱,神明护解,名书仙籍,以警尘俗。”又问胎息不食之由。具以对。珏师其胎息,亦不食。宽年百余岁,轻健异常。忽告子孙曰:“吾寄世多年,虽自养气,亦无益汝辈。”一夕而卒。三日棺裂声。视之,衣带不解,如蝉蜕,已尸解矣。 至于「青城山」,其之所以出现于赵昱的故事中,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秦始皇。 典出晋朝人伏琛所著《三齐略记》,秦始皇在青城山祭祀之后,在海中射杀了大鱼,数里的海水都被大鱼的血染红。 始皇祭青城山。筑石城,入海三十里,射鱼,水变色如血者数里,于今犹尔。 《龙城录》中的「江水尽赤」即大鱼被射杀导致的「水变色如血者数里」。虽然写的是大鱼而非蛟龙,但二者皆为水之神物,且这个故事的原始文本出自于《史记·封禅书》,其中将大鱼与蛟龙并列,视为水神的诸侯。 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第二个,灰袋道士。 典出《太平广记》所引《酉阳杂俎》、《仙传拾遗》,他是《翟乾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翟乾祐在晚年的时候收的弟子,活跃于蜀地,经常在大雪天去爬青城山,而翟乾祐则有着在汉城山号令群龙整顿险恶的水势的事迹。 在《太平广记》中,《翟乾祐》位于《李珏》之前,中间仅隔《凡八兄》、《李遐周》、《许老翁》三篇文章,《龙城录》的作者如果是在翻阅《太平广记》时知道的李珏的话,那他必然也会知道灰袋道士。这也可以作为一个《龙城录》诞生于宋朝、托名柳宗元的佐证。 翟乾祐,云安人也。庞眉广颡,巨目方颐,身长六尺,手大尺余,每揖人,手过胸前。常于黄鹤山师事来天师,尽得其道。能行气丹篆,陆制虎豹,水伏蛟龙,卧常虚枕。往往言将来之事,言无不验。因入夔州市,谓人曰:“今夜有八人过此,宜善待之。”是夕火烧百余家。晓之者云:“八人乃火字也。”每入山,群虎随之。曾于江上与十许人玩月。或问曰:“月中竟何所有?”乾祐笑曰:“可随我手看之。”乃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良久乃隐。云安井自大江溯别派,凡三十里。近井十五里,澄清如镜,舟楫无虞。近江十五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溯。乾祐念商旅之劳,于汉城山上,结坛考召,追命群龙,凡一十四处,皆化为老人,应召而至。乾祐谕以滩波之险,害物劳人,使皆平之。一夕之间,风雷震击,一十四里,尽为平潭矣。唯一滩仍旧,龙亦不至。乾祐复严敕神吏追之。又三日,有一女子至焉。因责其不伏应召之意。女子曰:“某所以不来者,欲助天师广济物之功耳;且富商大贾,力皆有余,而佣力负运者,力皆不足。云安之贫民,自江口负财货至近井潭,以给衣食者众矣。今若轻舟利涉,平江无虞,即邑之贫民,无佣负之所,绝衣食之路,所困者多矣。余宁险滩波以赡佣负,不可利舟楫以安富商。所不至者,理在此也。”乾祐善其言,因使诸龙各复其故。风雷顷刻,而长滩如旧。唐天宝中,诏赴上京,恩遇隆厚。岁余还故山,寻得道而去。先是,蜀有道士佯狂,俗号为“灰袋”,即乾祐晚年弟子也。乾祐每戒其徒曰:“勿欺此人,吾所不及。”常大雪中,衣布裙,入青城山,暮投兰若求僧寄宿。僧曰:“贫僧一衲而已,天寒,此恐不能相活。”道者但云:“容一床足矣。至夜半,雪深风起。僧虑道者已死,就视之,去床数尺,气蒸如炉,流汗袒寝。僧始知其异人。未明,不辞而去。多住村落,每住人愈信之。曾病口疮,不食数月,状若将死。村人素神之,因为设道斋,斋散,忽起就枕,谓众人曰:“试窥吾口中,有何物也?”乃张口如箕,五脏悉露。同类惊异,作礼问之。唯曰:“此足恶!此足恶!”后不知所终。 综上所述,便是以李冰传说为基底,冠以鲜于家族三人和三国赵昱的姓名,融入秦始皇、灰袋道人的元素,最终形成的赵昱的故事。 再看关羽。 因为这份联系,作者将清源真君与关羽联系起来就有了依据。首先,作者在此处使用赵昱这个「关羽的故事的原型人物」的名字作为关羽的禁将无法解释为巧合,只可能是作者本来就知晓赵昱的传说并发现其与关羽之间的关系,因此将赵昱编入以「从他自己演变来的故事」为基础的法术之中,而在他的故事里其「庙食灌江口」等特征则向作者透露了他与二郎神之间的关系,作者因而将他的名字——「赵昱」——一分为二,「旻」字冠以陈姓,称其为「清源妙道真君」,「赵」姓接以昊字(昊与旻本来就字型相似),称其为「清源真君」——其实,我以为,从作者以「崇宁年间」为关羽生造了一个「崇宁真君」看来,「清源真君」与「清源妙道真君」也是他以「清源」一词生造出来的也不是不可能。不仅如此,《道法会元》之关羽的「拽大刀执蛟首」相较于《武安王庙记》的「持其首」多出一个「一只手拿着刀」的动作,便是第二次受到了赵昱的影响,这一次更为完全的接收了「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的形象。 此外,清源妙道真君和关羽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捆绑关系,《梦粱录》(成书于公元1274年)中写到清源真君与义勇武安王于同一个庙中被祭祀,前文提到过的《咸淳临安志》亦言及此事,只是「源」讹写为「元」,在大约出现于明朝的《东岳大生宝忏》中二者被一起提及,清朝的《云南通志》中记载的一个叫五灵庙的寺庙里他们与另外三个真君被一起祭祀。籍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咸淳临安志》的成书时间来反推《道法会元》这个故事的诞生时间,应当在公元1268年之前。 《梦粱录》: 义勇武安王及清源真君庙,在西溪法华山,一在半道红街。 《咸淳临安志》: 清元真君义勇武安王庙 在西溪法华山 绍兴三十二年建 一在半道红 《东岳大生宝忏》: 志心敬礼,清源妙道真君。 志心敬礼,义勇武安王崇宁真君。 《云南通志》: 五灵庙【在府城南门内祀唐葛周三真君及崇宁至道真君清源妙道真君合称五灵按崇宁真君即关忠义清源真君即隋嘉州太守赵昱唐葛周三真君相传为周厉王时三谏官弃官游吴仙去者又有三国汉镇军将军赵云亦附祀于内为碧山土主】 在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公元1335~1378年)编撰的张天师家谱《汉天师世家》里关于张继先的描述中,沿袭了《道法会元》版本的记载,只是较为简略,保留了「雷法」、「祟宁钱」、「崇宁真君」几个特征。 十二月望日,召见。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书铁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懈池岸圯处。瑜顷,雷电昼晦,有蛟蟹碟死水裔。上问:卿向治蛟蕾,用何,将还可见否。曰:臣所役者关羽,当召至。即握剑召於殿左,羽随见,上惊掷祟宁钱与之曰:以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 将「张继先是如何混入关羽解池斩蛟的」解释完之后,我们先暂时将之放下,把目光投向令一条演变支线。 在编订于元朝的《搜神广记》中,收录有一则《义勇武安王》,讲述关羽的故事,其开头先是简略的介绍其生平,之后一 转到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4年),写宋真宗因见证了赵宋皇室的圣祖轩辕黄帝下凡而下诏命令全国各地都修建圣祖庙,结果,在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6年)的时候,解池开始干涸,真宗派人去调查,被城隍告知是蚩尤在搞事,真宗又派吕夷简去解池祭祀,身穿金甲的蚩尤托梦给吕夷简,告诉他自己搞事是因为不爽你们崇拜自己的死对头黄帝,如果想要安稳的话就把黄帝的场子砸了,真宗知道此事后,喊来龙虎山张天师,张天师给他安利了关羽,然后关羽开始持续七天的蓄力,最后一举将蚩尤剿灭,宋真宗因此给关羽赐额义勇,封其为武安王。 义勇武安王。姓关。名羽。字云长。蒲州解良人也。当汉末,与涿郡张飞佐刘先主起义兵。后于南阳卧龙冈三谒茅庐。聘诸葛孔明。宰割山河。三分天下。国号为蜀。先主命关公为荆州牧。不幸吕蒙设计。公乃不屈节而亡。追赠大将军。葬于玉泉山。士人感其德义。岁时奉祀焉。宋真宗祥符五年十月十七日夜。有神人自空而降。奏曰。臣乃上天直符使者。玉帝有敕。后八日有圣祖轩辕降于宫阙。言讫而去。帝次日与群臣议之。洒扫宫室。设祭礼。至日。圣降于延恩殿,帝拜于前。圣曰。吾往昔人皇氏也。其后为轩辕。即汝赵宋之始祖也。吾以汝善修国政。抚育下民而来。言讫。圣升天矣。帝大异之。帝与群臣议之。圣祖之迹由存。天香未散。群臣贺曰。陛下圣德所感。圣祖降于宫阙。帝诏天下梵宫并建圣祖宝殿。至祥符七年。解州刺史表奏云。盐池自古生盐。收办宣课。自去岁以来。盐池减水。有亏课程。此係灾变。敢不奏闻。帝遣使持诏。至城隍庙祈祷。马使夜梦。一神告曰。吾城隍也。盐之患乃蚩尤也。往昔蚩尤与黄帝争战。帝杀之于此地。盐池之侧。至今尚有近跡。近闻朝廷创立圣祖殿。蚩尤大忿。攻竭盐池之水。飒然而觉得此报。庙逥奏于帝。帝典群臣议之。王钦若奏曰。地神见报。当设祭以祷之。帝遣吕夷简持诏就盐池祷之。祭毕。是夜。梦一神人。绒服金甲持剑。怒而言曰。吾乃蚩尤神也。奉上帝命耒此盐池。于民有功。以国有益。今朝廷崇以轩辕。立庙于天下。吾乃一世之雠也。此上不平。故竭盐池水。朝廷若能除毁轩辕之殿。吾令盐池如故。若不从。竭绝盐池。五穀不收。又使西戎为边境之患。言讫而去。夷简飒然而觉。其梦中之事回奏于帝。帝亦梦之。王钦若奏曰。蚩尤乃邪神也。陛下可遣使就信州龙虎山。诏张天师可收伏此怪。帝从之。遣使诏天师至阙下。帝曰。昨因立圣祖轩辕殿。致蚩尤怒。涸绝盐池之水。即今为患。召卿断之。天师奏曰。臣举一将。最英勇者。蜀关将军也。臣当召之。可讨蚩尤。必成其功。言讫。师召关将军至矣。现行于帝前。帝云。蚩尤竟绝盐池之水。将军奏曰。陛下圣命。敢不从之。臣乞会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有阴兵。尽往解州。讨此妖鬼。若臣与蚩尤对战。必待七日。方剿除得。伏愿陛下先令解州管内户民。三百里内。尽闭户不出。三百里外。尽示告行人。勿得往来。待七日之期。必成其功。然后开门如往。恐触犯神鬼。多致死亡。帝从之。关将军乃受命而退。遂下诏。解州居民悉知。忽一日。大风阴暗。白昼如夜。阴云四起。雷奔电走。似有铁马金戈之声。闻空中叫噪。如此五日。方且云收雾散。天晴日朗。盐池水如故。皆关将军力也。其护国祚民如此。帝加其功。遣王钦若赉诏往玉泉山祠下致享。以谢神功。复新其庙。赐庙额曰义勇。封四字王。号曰武安王。宋徽宗加封尊号。曰崇宁至道真君。 这个版本是由多重要素杂合而成的,我将其进行一一解析。 首先,蚩尤是如何与解池产生联系的? 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写有一首《盐池十八韵》,首次用蚩尤血来形容盐池中产出的赤红色的盐。 极望似江沱,漫漫起素波。 两池泉不竭,万古利还多。 场吏输年额,畦丁奉月课。 收时车并载,种处地先磨。 碎颗珠渞乱,乾声玉切瑳。 岸平开雪苑,渠渗坼银河。 众鹄齐翔舞,群羊自寝讹。 本源皆泻卤,异端亦咸鹾。 沫讶浮鸥鹭,津堪渍蚌螺。 煮劳轻渤澥,煎苦笑牂牁。 雨打重归水,庵盛更覆蓑。 盐风吹作片,烈日晒成垛。 海末知难及,蕃青的不过。 惠人餐罔阙,均□赋无颇。 涿鹿城虽近,蚩尤血若何。 有时红烂漫,是处白嵯峨。 润下终资国,灵长任酌蠡。 江梅须待我,金鼎始能和。 诗中提及的涿鹿城,根据诸多早期文献的记载,位于妫州,被认为是黄帝斩杀蚩尤的地方,即涿鹿之战的古战场,因此得名涿鹿城,在城东一里远的地方有一口泉水,建有祭祀黄帝的祠堂,名为黄帝泉,被认为就是黄帝与炎帝决战的古战场——版泉,涿鹿城的东南方向六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名为蚩尤城的城市,应该就是得名于蚩尤于此被擒杀的传说。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 黄帝都涿鹿,於《周官》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而《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然则上谷本名彭城,今上谷有涿鹿县及蚩尤城,阪泉地又有黄帝祠,皆黄帝战蚩尤之处也。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太平御览》引《郡国志》: 妫州涿鹿城,即黄帝擒蚩尤处。黄帝泉今枯而不流,即古之版泉也。 《水经注》: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通典》: 怀戎汉潘县地。汉上谷郡城在此。有涿鹿山及蚩尤城、阪泉地及涿水、羹颉山、涿泉。 《史记正义》: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音白板反括地志云阪泉令名黄帝在嬀州懐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按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 《太平寰宇记》: 涿鹿山山下有涿鹿故城涿水出焉 美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今在城东二百步 《七修类稿》: 黄帝都涿鹿,今顺天府涿州;《括地志》又曰:“涿鹿故城在妫州,今朵颜之地。” 根据《山西通志》的记载,在蚩尤城的东南方向两里远的地方,的确有着一个盐池。 蚩尤城盐池东南二里 综上所述,我认为,蚩尤与盐之间最开始的传说,就产生于「涿鹿城—版泉—蚩尤城—盐池」这片地区,盐池中赤红色的卤水与流传于此地的黄帝斩蚩尤传说相结合,此地的人们认为,蚩尤被黄帝斩杀时溅出的鲜血渗透进了这片土地,时不时作为红色的卤水涌出地表,将盐池染成红色,这些卤水因此被称作蚩尤血。这个故事被王禹偁知晓后,在他于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移官解州,观察到盐池颜色的变化,因而写出《盐池十八韵》的时候,作为典故融入了诗中。 与仅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不到一年的短暂时光,只是个过客的传播者不同,「蚩尤血」这个词作为红色卤水的代名,从此根深蒂固的扎根于解州,这个闻名全国的产盐地。 正好出生于王禹偁去世的后一年的梅尧臣(公元1002~1060年)在送别他的一位潘姓友人去解州赴任的时候,写了一首《送潘司封知解州》,其中将解池里的「红波烂烂」的卤水称作「蚩尤血」,这可以说明,在这个时期,蚩尤血作为解池赤卤的代名词,伴随着解盐的流通传入了其他地区,这使得既非解州人又没去过解州的梅尧臣,可以在友人将要前往解州的时候运用这一应景的典故。 盐池暗涌蚩尤血,红波烂烂阳乌热。 岸旁遗老记南风,五月满畦吹作雪。 白径岭上橐驰鸣,太行山中骐骥苶。 古人射利今人同,行商不困何由设。 朱审太守自东来,先世大夫留故辙。 是非取与应不移,秦人休衒张仪舌。 在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所编写的《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中,保存了丰富的与自然地理有关的资料,其中,在提及解州盐池的时候,提到了在当时俗称「蚩尤血」的解池卤水,这种卤水颜色大红,又位于板泉的下游。可以看出,此时的蚩尤血已经彻底的成为了解池赤卤的代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其北有尧梢音消水,一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復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根据《宋史》的记载,因为「出于对辽战争的需要,朝廷征用了民间的车辆,引起百姓的不安」以及「市易司担忧禁止不了四川私盐,打算封死所有的四川私井,用解池的盐去供应」这两件事,官吏们大量上奏,宋神宗却单独向沈括询问如何解决,沈括就此事给出了合理的方案,从他在「川盐」一事的见解可以看出,他非常的了解全国各地的盐池这个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梦溪笔谈》中关于解池的介绍如此翔实的原因。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挺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患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不过,沈括将解池上游的泉水称呼为版泉——炎帝与将蚩尤斩杀的黄帝二者交战的古战场(也有说法是黄帝战蚩尤的地方),这似乎可以说明,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将「蚩尤血」与「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战争」模糊的联系了起来,只是还并未形成具体的传说。 沈括去世了将近五十年之后,罗泌(公元1131~1189年)出生了,他搜罗古籍,于宋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编撰出了《路史》一书,其中在黄帝的部分中,不仅在涿鹿之战的部分编入了涿鹿城的资料,而且在蚩尤被诛杀的剧情中加入了解州与蚩尤血,说蚩尤在中冀被黄帝斩杀,因此这个地方名为解州——解,意指将蚩尤分尸——然后蚩尤的血化作卤水,形成了盐池,就是现在的解池,其中的红色卤水因此名为蚩尤血。 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浊鹿。(即涿鹿。《地记》:浊鹿有凶黎丘,今幽州懐戎,有涿鹿山,下有涿鹿城,涿水出焉,即县冡山,美颉山有泉,广百步深无底,四时一色,古之阪泉,城东二百歩,泉上有黄帝祠,西一里为涿鹿城。《大康地记》:阪泉、蚩尤泉自二处。《魏土地记》云:涿鹿城东南六里,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则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周书又作浊鹿。) …… 传战执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今之解州。《寰宇记》云: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故绛之盐也。王冰《黄帝经序》云: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方百二十里,卤色正赤,故俗呼解池为蚩尤血。其中有一甘泉,得之卤乃成。泉北一水曰巫咸河,其水入泽,则卤不复结。一曰尧稍水。俗作巫咸,非也。中冀,见《周书·尝麦》冀州也。解州,本解县,天授二,析虞乡置。干佑李守贞反,郑元昭奏置州御之。) 涿鹿的部分,这个《地记》,指的其实是乐史(对,就是赤脚大仙那篇文章里提到的梦见赤脚李仙人转世宋仁宗的那位)撰写的《太平寰宇记》,只是相较于原本的叙事要稍微完整一些。 涿鹿山山下有涿鹿故城涿水出焉 美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今在城东二百步 杀蚩尤的部分,将蚩尤之死与解州的命名联系起来,并且引用了两个文章来加强可信度。后边的大半部分则是直接摘自《梦溪笔谈》。 《寰宇记》,指的还是《太平寰宇记》,《黄帝经序》,指的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前者的作者生卒年是公元930~1007年,后者的作者王冰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710~805年。《太平寰宇记》写因为解池是蚩尤的封地因此有红色的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写蚩尤的血化作卤水,这就是解池的由来。 ………诶,这么一看,蚩尤血其实不是来自妫州涿鹿城,而是从解州自己原本就拥有的神话中诞生的?我前面的「王禹偁把蚩尤血这个名字带到解州」推论全被罗泌推翻了? 尽™扯淡! 完整的《太平寰宇记》里,解州条目的部分的确提到了解州是蚩尤的封地,但也仅此而已,一没说蚩尤死在这二没提什么所谓的绛之盐。 解州 解州解郡今理解县本蒲州解县唐天授二年析虞乡所置也即夏桀鸣条之野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汉干祐元年蒲帅李守贞反盐置使郑元昭奏请于解县置解州以捍防渠于是授郑元昭为刺史仍割蒲之安邑绛之闻喜与解县为三邑以属焉 完整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因为太长,我就不全放出来了,放个链接,反正我自己是没在里边看到什么「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的说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huangdisuwen/ 综上所述,这两个引用的部分实质为罗泌自己或者同时期的资料提供者以「蚩尤血」这个名字在解州衍生出的传说,以及解的字意为基础,假托乐史与王冰之名伪造出来的。 从此,蚩尤的坟就被挪到了解州,后来因为被融入了「关羽解池斩蛟」(《武安王庙记》版本)的故事,演变出「关羽解池破蚩尤」(《搜神广记》版本)、「关羽解池斩蚩尤蛟龙」(《大宋宣和遗事》版本)等故事,从而广为人知,还被改编成了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出现于地方志的传说里……呜呼哀哉,真的是被挪了坟之后还要一次又一次的鞭尸。 这一部分的最后,我问个问题,【《孔子三朝记》记载:“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古名其地为解。”】——这个在网上传的很广的玩意到底出自哪里?专门去翻了一下《孔子三朝记》,完全没看到有提这玩意啊。 总之,由于罗泌的《路史》,蚩尤自此与「关羽解池斩蛟」产生空间上的交集,从而被编入了《义勇武安王》之中。 《义勇武安王》的时间沿袭了《武安王庙记》,都是大中祥符七年,也都省去了大中二字,而故事大概的框架依然没变,「怪物作乱使解池干涸」、「宋真宗找到张天师」、「张天师召唤关羽」、「关羽讨伐怪物恢复解池」、「宋真宗给关羽立庙封王」,修改部分的是「被讨伐的对象」从蛟龙换成了蚩尤,玉泉山关公庙从被建立变成被修缮,没变的是张天师依然没有确定具体身份,封赐的顺序还是先赐额义勇再封为武安王。 蚩尤继承了蛟龙的「干旱」属性,能使盐池的水逐渐干涸,并且延伸出了令农作物失去水分枯死的能力,而「使西戎为边境之患」属于「兵灾」,应该源于蚩尤拥有的「战争」的属性——比如「见则王者征伐四方」的蚩尤之旗。 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修立圣祖殿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按照《宋史》的记载,在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于梦中先后接到两次「赵宋皇室的祖先要来见你」启示,设立道场后有一位自称是「九皇之一、赵姓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前世」的天尊降临于殿中,真宗因为这件事下诏于天庆观增置一座祭祀赵宋皇室的圣祖的圣祖殿——很明显的,这就是一起真宗自导自演的加强自身正统性的造神运动罢了。 先是,上梦景德中所睹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翌日夜,复梦神人传天尊言:『吾坐西,当斜设六位。』即于延恩殿设道场。是日五鼓,天尊降曰:『吾人皇中九人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后唐时七月一日降下主赵氏之族。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即乘云而去。 …… 闰十月己巳,上天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癸酉,诏天下州府军监天庆观并增置圣祖殿。 修建圣祖庙发生于大中祥符五年,在斩蛟之事的两年前,作者将其作为引出「蚩尤作祟」的楔子,插入文中——与蚩尤不同,原本出现于故事中的蛟龙是可以在任何时代存在复数个体且出现条件往往只需要一个「水」的怪兽,而蚩尤是仅有一个个体并且在非常久远的过去已经彻底死亡了的历史(指作者视角)人物,蛟龙可以不需要任何条件与理由的出现于任何水域进行破坏,蚩尤则不能,他作为过去的已故历史人物,只能以死后化作的鬼神的形象出现,而且不能无缘无故,要事出有因才能让鬼神作祟。黄帝与蚩尤之间的关系被作者注意到并利用了起来,时间恰好紧挨在「斩蛟」之前的「修庙」就是再合适不过的素材,通过「宋真宗为斩杀了蚩尤的黄帝修建圣祖庙」引出「蚩尤不满黄帝受推崇而作乱」,弥补了故事在逻辑上的完整。其实,作者所不知道的是,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在这座圣祖庙里,蚩尤其实也是被祭祀的一员,不过只是以黄帝的臣子的身份加入,而且只是道教祭,不入国家正统祠典祭。 庚辰,知处州张若谷言:「黄帝任六相而天下治。伏睹诏示圣祖临降,有斜设六位之文,以臣参详,必当时六相也。按唐天宝敕,三皇、五帝,各有配享,黄帝惟以后土配。望于殿内塑六相像,并加諡号。」有司言:「神灵之事不可备知,所云六相恐难执据。其六位仙官,望令编修道藏所增入醮位,及于圣祖殿设像。」从之。(若谷,南剑州人,两朝史有传,自景德初已为三司判官。此知处州者,当别一张若谷。本传即以为南剑州人,恐非也。) 「六相」典出《管子》,指的是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这六位辅佐黄帝的臣子,蚩尤是其中「明天道」的「当时」之官。 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若道然后有行,然则神筮不灵,神龟不卜,黄帝泽参,治之至也。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蚩尤的身上还有着来自于他在故事中的敌人——关羽的要素,「身穿金甲出现于他人的梦中」这个形象原本属于关羽,根据《睽车志》(作者郭彖,约于公元1165年前后在世)与《独醒杂志》(成书于公元1186年)的记载,身穿金甲的将军关羽托梦给一个村民,这个村民将得到的启示告诉了李若水,而这个预言了靖康之变的启示最终应验了——虽然只是荒诞不经的传说,却说明了此时已经开始流传关羽身穿金甲给人托梦的故事,这个故事最终被《义勇武安王》吸收,原本属于关羽的情节被转置到了蚩尤的身上。 《睽车志》: 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有村民持书至云:“关大王有书。”公甚骇愕,视其缄云:“书上元城县尉李尚书,汉前将军关云长押。”诘民何自得之,云:“夜梦金甲将军告某曰:‘汝来日诣县,由某地逢著铁冠道士,索取关大王书,下与李县尉。’既觉惊异,勉如其言,果遇道士得书,不敢不持达。”公发书,其间皆预言靖康祸变,以事涉怪,即火其书,遣其人不复问,作诗纪之云:“金甲将军传好梦,铁冠道士寄新书。我与云长隔异代,翻疑此事大荒虚。”公后果贵显,卒蹈围城之祸。兆朕之萌,神告之矣。公始名若水,后改赐今名。其子浚淳记其事刻之石。 《独醒杂志》: 李忠愍公若水为大名府元城县尉日,有村民持书一封,公得书,读竟即火之。诘其人何所从来,对曰:“夜梦金甲将军告某曰:‘汝来日往县西,逢着铁冠道士,索取关大王书,下与李县尉。'既而如梦中所见,故不敢隐。”公以其事涉诡怪,遂纵其人弗治。因作绝句记之曰:金甲将军传好梦,铁冠道士寄新书。我与云长隔异代,翻疑此事太空虚。公初以书付火之时,母妻子弟惊讶,求观弗获,独见其末曰:“靖康祸有端,公卒践之。”之语。其后二圣北狞,公抗节金营,将死而口不绝骂。则知天生忠义,为神物者已预知其先矣。 至于此文末尾出现了的「崇宁至道真君」这一《道法会元》所载的「张继先以雷法使关羽斩蛟」支线的产物,可能是因为在这一句之外的全部内容彻底成型之后受到了其的影响。从时间、盐池旱涝、张天师身份、有无雷法、如何破除妖祟、封号侧重点几个条件可以做出判断,除最后一句外,其余全部内容是独立于「张继先」系,完全独自发展出来的。 明朝有一本《搜神记》,关羽的部分完全摘自《搜神广记》的《义勇武安王》,只是将宋真宗建圣祖庙与关羽破蚩尤两个部分的情节全部删去了,仅以「护国祚民」一言以蔽之。 义勇武安王五月十三日生 义勇武安王,姓关,名羽,字云长,蒲州解良人也。当汉末,与琢郡张飞,佐刘先主起义兵。后於南阳卧龙冈三谒茅庐,聘诸葛孔明,宰割山河三分天下,国号为蜀。先主命关公为荆州牧,不幸吕蒙设计,公乃不屈节而亡。追赠大将军,葬於玉泉山,土人感其德岁时奉杞焉。护国祚民,庙额日义勇武安王。宋徽宗加封尊号日崇宁至道真君。 元末明初时,有一个关羽爱好者,名为胡琦,他收集了许多关羽的事迹与传说,编撰了《关王事迹》一书,其中引用了一份叫做《古记》的文献,讲述了关羽破蚩尤的故事。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有着不少删改,但这个所谓的《古记》指的其实就是《搜神广记》,故事的时间依然是大中祥符七年,只是补上了大中两个字,盐池出现的问题依旧是蚩尤引起的干涸,而蚩尤作祟的原因也还是因为圣祖殿,只是改称轩辕祠,并且删去了前边宋仁宗修建圣祖庙的部分。原本被蚩尤吸收了的披甲将军形象又回到了关羽的身上,顺道带走了蚩尤的「持剑」,只给蚩尤留下了戎衣(服)。相较于之前的历代版本,关羽多出了美须的特征,这来自于《三国志》的记载——「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宋大中祥符七年,解州奏盐池水减,亏失常课。上遣使往视,还报曰:“臣见一父老,自称城隍神,令臣奏云,为盐池之患,蚩尤也。忽不见,上乃诏命吕夷简至解州致祭,事讫之夕,夷简梦神人戎衣,怒而言曰:吾蚩尤也,主此盐池,今者天子立轩辕祠,轩辕,吾仇也。我为此不平,故绝池水,若急毁之则已。夷简还,白其事,王钦若曰:蚩尤,邪神也,信州龙山张天师,能使鬼神,若令治之,蚩尤不足虑也。于是召天师赴阙,上与之论蚩尤事,对曰:此必无可忧,自古忠烈之士,没而为神,蜀将军关某,忠而勇。陛下祷而召之,以讨蚩尤,必有阴功。上问:今何神也?对曰:庙食荆门之玉泉。上从其言,天师乃禁中书符焚之。移时,一美须人擐甲佩剑,浮空而下,拜于殿庭。天师宣谕上旨,答曰:敢不奉诏。容臣会岳渎神兵,为陛下清荡之。俄失所在。上与天师肃然起敬。左右从官悉见悉闻,莫不赞叹。忽一日,黑云起于池上,大风暴至,雷电晦暝,居人震恐,但闻空中金戈铁马之声。久之,云雾收敛,天色晴朗,池水如故,周匝百里,守臣王忠具表以闻,上大悦,遣使致祭。仍命有司修葺祠宇,岁时奉祀。 在元朝,有一部名为《关云长大破蚩尤》的元杂剧,也是「张天师使关羽解池破蚩尤」的衍生作品,因为字数太多,我只将这部杂剧的剧情进行简略介绍。 第一折: 北宋名臣范仲淹奉天子之命,派莱国公寇准寻找隐居的贤人能士,寇准路过解州之时,发现此地有妖邪作祟,盐池之水枯干,他将此事报与吕夷简,并且提议去找龙虎山张天师,吕夷简将此事上奏圣人(指天子),圣人下诏令,吕夷简派手下张千前往龙虎山请张天师来平祟,张千带着御赐的金冠鹤氅与一辆安车出发,带这辆安车的目的是免得张天师“驾白云飞过汉阳江”。 楔子: 张天师名为张乾曜,道号澄素,他闻到一阵香风,知道有圣人的使者要来,让自己的童子去迎接他。张千来到龙虎山,先遇到了道童,然后见到张乾曜,传达圣旨命他来京城。张乾耀接旨,带着道童奔赴京城。需要注意的是,张千将张乾曜称呼为虚靖天师。 第二折: 蚩尤神自述身份,说自己被黄帝杀于解池之中,怨灵不散,率领妖魔占据解池,他听到现在全天下都在修建圣祖三皇庙来祭祀他的死敌黄帝,又想到自己使解池产出解盐,利国利民,却没人为自己立庙,因此大怒,令解池干枯,要让天子为自己立庙祭祀,否则还要用狂风与冰雹破坏百姓的田地。张千带着张乾耀来到吕夷简的面前,张乾耀向吕夷简告知这是蚩尤在作祟,他又举荐关羽作为讨伐蚩尤的神将。 第三折: 吕夷简听从张乾耀的建议,来到玉泉山,拜访玉泉寺的主持长老。头戴青巾、身披黄金铠甲的关羽神回到玉泉山,见到了来访的吕夷简,吕夷简说只要他破了蚩尤,天子就会封他为崇宁真君,关羽答应此事,前往解州。 楔子: 蚩尤自述本领与势力,关羽率神兵前来讨伐,蚩尤怒斥这是自己与黄帝的恩怨与你关羽无关,而且你关羽只是玉泉山土地神没有大法力,关羽回应自己已经被天子封为崇宁真君,而且有玉帝敕令,麾下有着五岳四渎之兵。蚩尤与关羽各持兵器开始战斗,过程中蚩尤把五千从钺斧换成开山斧,换成狼牙棒,关羽把青龙刀换成钢鞭打败了使用狼牙棒的蚩尤,将他活捉押下。 第四折: 范仲淹因蚩尤之事来到解州,从百姓的口中得知解池已经恢复正常,他召集百姓,告诉他们,解池之所以恢复,是因为圣人(指天子)从张天师那里知道是蚩尤在这作祟,圣人因此派遣吕夷简到玉泉寺请来关羽讨伐蚩尤。然后,范仲淹准备祭祀关羽并为他在此立庙,让人准备祭物的时候先睡了一觉。关羽出现于范仲淹的梦中与他交谈,在范仲淹的请求下关羽先是说了自己讨伐蚩尤的过程,然后把被捆绑的蚩尤带了上来给范仲淹看。驱邪院主登场,对蚩尤说你应该皈依正道,又告诉关羽,他已经被封为“武安王神威义勇”、“破蚩尤崇宁真君”。 显然,《关云长大破蚩尤》就是基于《搜神广记》版本改编来的。吕夷简依旧占有许多戏份。蚩尤死于解池变成卤水,利国利民,作祟的原因是从「死敌黄帝被立庙祭祀」引出的「自己也要被祭祀」,引发的灾难依然是令解池干涸与破坏农作物。关羽的率领的「五岳四渎之兵」即「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有阴兵」,封号「武安王神威义勇」就是「义勇武安王」。 《搜神广记》的情节顺序是「解池刺史向天子上奏解池出事→天子派到解州的使者梦中得到启示→天子派吕夷简到解州→吕夷简向天子说明蚩尤之事→天子诏张天师→张天师向天子举荐关羽→张天师召唤关羽→关羽应张天师的命令率领神兵讨伐蚩尤→解池恢复」,《关云长大破蚩尤》则是「寇准向吕夷简报告解池出事→寇准向吕夷提议找张天师→吕夷简向天子上奏此事→天子准奏→吕夷简派人请张天师→张天师向吕夷简说明蚩尤之事→张天师向吕夷简举荐关羽→吕夷简前往玉泉山邀请关羽→关羽应吕夷简之邀率兵讨伐蚩尤→解池恢复」,杂剧里天子在故事中的作用被无限弱化到几近于无,而第四折中范仲淹对百姓解释此事的时候却出现了「天子诏张天师→张天师向天子说明蚩尤之事→张天师向天子举荐关羽→天子派吕夷简前往玉泉山邀请关羽→关羽讨伐蚩尤」这样与正文不符的说法,其实就是《搜神广记》版本中天子在故事中的作用的遗留。 杂剧并未言及斩蛟之事的具体时间,贯穿了全剧的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是在宋真宗朝(公元997~1022年)的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恰好在《搜神广记》中斩蛟故事发生时间的后一年——成为进士,从此开始步入仕途,在宋仁宗朝(公元1022~1063年)的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经历了真、仁两朝天子,而杂剧中张天师的身份被确定为第三十二代张天师——实际上是第二十五代,而张继先是第三十代——澄素张乾曜,根据《宋史》的记载,他在仁宗朝的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被宋仁宗赐号澄素先生。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推算,杂剧中的斩蛟时间从「大中祥符七年」移到了「天圣八年之后」。 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 与《搜神广记》一样的,《关云长大破蚩尤》也受到了「张继先以雷法使关羽解池斩蛟」演变支线的影响,不过这个影响并不深,只是让第一折楔子中张乾曜被张千称为虚靖天师,以及在第三折与第四折中出现了三次关羽被封为崇宁真君的情节,这也应该是在故事已经完全成型的时候才混入其中的。 在作为《水浒传》前身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张继先以雷法使关羽解池斩蛟」(《道法会元》版本)与「关羽破蚩尤」(《关云长大破蚩尤》版本)彻底合流为了一个故事,「崇宁」这一时间、张天师是「张继先」来自于《道法会元》,关羽沿袭了《关云长大破蚩尤》的「头戴青巾、身披金甲」的形象,美须髯则源于《三国志》的史实记载。蛟龙与蚩尤这两个被讨伐的对象合为了一体,蛟龙成为了蚩尤的化身,它造成的灾害既不是干涸也不是水溢,而是直接对人类与牲畜发动袭击。蚩尤作祟的原因沿袭了杂剧,只是杂剧里在解州原本是没有对蚩尤的祭祀,《遗事》说解池边上很早就有蚩尤的祠堂了。 崇宁五年,夏,解州有蛟在盐池作崇,布伡十余里,人畜在伡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诏命嗣满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不旬日间,蛟崇已平。继先入见,帝抚劳再三,且问曰:“卿此翦除,是何妖魅?”继先答曰:“昔轩辕斩蚩尤,后人立祠于池侧以祀焉。今其祠宇顿弊,故变为蛟,以妖是境,欲求祀典。臣赖圣威,幸已除灭。”帝曰:“卿用何神,愿获一见,少劳神庥。”继先曰:“神即当起居圣驾。”忽有二神现于殿庭:一神绛衣金甲,青巾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讫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秩大夫虚靖真人。 这个自鸣山神石氏,根据《慈湖遗书》(作者杨简,公元1141~1226年)与《清容居士集》(作者袁桷,公元1266~1327年)的记载,他在崇宁四年——恰好是「张继先」系斩蛟故事的发生时间——被宋徽宗封为广利侯,这就是他在故事中与关羽一起被封赠的来源。三十八代张天师(具体是谁因缺字而不明,可能是张与材)在作法平定钱塘江浪潮的时候提到了这位神明控制着自鸣山的云雾与降雨,说明此时自鸣山神的信仰已经与龙虎山张天师产生了联系,为他被天师张继先召唤出来平祟除妖提供了基础。其被称为石氏的原因,大概与他所栖身的这座「自鸣山」的得名——山谷自己发出了巨大的响声——有关,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岩石被打穿一个洞就可以发出声音」(通而后能鸣),「岩石的特征」(石之征)引发了「岩石的鸣动」(石之鸣),山之所以自鸣是构成山的岩石导致的,因而这座山的山神就被唤作石氏。至于他为何会被编入斩蛟故事之中,我以为,可能是由于「地只馘魔关元帅秘法」这一法术中不只需要关羽这一位神将,自鸣山神石氏因为拥有着「在斩蛟之年被封赐」、「与张天师有联系」这两个条件,被故事的作者选中,替代了原本的清源妙道真君陈旻、禁将赵昱、禁将关平。 《慈湖遗书》: 乐平孚恵庙记 吾邑之所崇敬旱能致雨祷焉而应灵感着闻遐迩毕趣者曰鸣山之神神之号曰威恵善济广佑忠烈王宜刻石昭纪事节而宣和四年县尉沃彦所书号止威恵爵止公使观者感焉不可谨按元符三年赐庙号孚恵崇寜四年封广利侯宣和三年封威恵公建炎三年封威恵王四年加号善济绍兴二十一年加广佑三十年加忠烈庙本于信之贵溪自鸣山乐平实为旁邑邑民诣其祠致祷者众乃奉香火归于县治之西南二十里亦有山焉高倚如屏洎水东至拱揖其下于是建祠不忘其本宜亦曰自鸣山声传浸讹唯曰鸣山于戏神之所以灵者以能弱冠起兵报不共戴天之仇追牛昌隐至贵溪祠所杀之兵至之日风烈云涌水泉腾跃山谷自鸣故遂以此名山自此祠而祝之神应无方威灵累着当旱霈泽感应如响变化飞击荡攘剧寇异迹阴功莫可殚述神何修而得此神心至孝痛切勇决寜死无生必杀昌隐不顾利害一心无他斯乃道心斯即天地之心孝经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顺用而无差顺行而无为可以范围天地可以发育万物神之所自有也不可思也不可赞也 《清容居士集》: 信州自鸣山加封记 至元十四年教大宗师张留孙扈从世祖皇帝于两京言信州自鸣山神有灵状敢诣阙下敕礼官崇显之是嵗皇帝命侍臣李众刘子中降香实银奁旂以金锦显其神三十一年成宗皇帝有诏遣使致祭岳渎在昔登载者如式崇奉大徳三年三十八代天师张【缺】平钱塘潮言神以云雨昭著自鸣山事见郡乗宋元符始有庙号繇宣和迄咸淳制书凡十五下乞如今皇帝诏令于是符于州考证无异辞至大三年教嗣师崇文道真人吴全节乃言曰吾徒食兹山有年矣阖辟摩荡繄隂阳是资变以行神神繇以兴今天子禋奉祠祭吾教益昌自鸣于龙虎封畛相入舍是其何言遂复请于封为明仁广孝翊化真君桷待罪翰林十有五年矣嗣师曰龙虎纪述吾不以累子兹山肹蠁绍定之际先正肃公尝纪之矣子诚不得辞尝闻之地秉隂山川窍焉通而后能鸣石之征也声生于空因山以着昧其初而以为神者其诸异乎石之鸣也风霆流形神始出焉神非妄也兹道之妙老氏深知之矣予何敢语延祐三年四月防稽袁桷记 以《大宋宣和遗事》为基础被写出的《水浒传》中,也提及了关羽破蚩尤,在第112回,钱振鹏和关羽的后裔关胜进行一对一的对决,描述他们战斗的赞诗使用了这一典故。 关胜见了,把军马暂退一步,让钱振鹏列成阵势排开,六个统制官分在两下。对阵关胜当先立马横刀,厉声高叫:“反贼听着!汝等助一匹夫谋反,损害生灵,天神共怒。今日天兵临境,尚不知死,敢来与吾拒敌!我等不把你这贼徒诛尽杀绝,誓不回兵!”钱振鹏听了大怒,骂道:“量你等一伙,是梁山泊草寇,不知天时,却不思图王霸业,倒去降无道昏君,要来和俺大国相并。我今直杀的你片甲不回才罢!”关胜大怒,舞起青龙偃月刀,直冲将来。钱振鹏使动泼风刀,迎杀将去。两员将厮杀,正是敌手,堪描堪画。但见: 寒光闪灼,杀气弥漫。两匹马腾踏咆哮,二员将遮拦驾隔。泼风刀起,似半空飞下流星;青龙刀轮,如平地奔驰闪电。马蹄撩乱,銮铃响处阵云飞;兵器相交,杀气横时神鬼惧。好似武侯擒孟获,恰如关羽破蚩尤。 此外,在《水浒传》的开头,引出「一百零八魔星被释放」的「虚靖天师入宫禳灾」,应该、大概、也许、可能就是源自《大宋宣和遗事》的「虚靖真人张继先入宫平祟」——可是,为什么徽宗朝时的虚靖真人张继先会被挪到仁宗朝呢?原本我以为是因为徽宗在位的部分没有合适的地方将此事安插进去,但是在无意中想起《水浒传》并非一人创作于一时,它的作者之一还包括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之后,就反应了过来。 我们把目光投到《水浒传》的开头,在「虚靖天师入宫禳灾」这部分剧情中截取几个片段,我们可以发现,似乎在哪见过的几个词。 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 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 …… 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看时,只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太尉看那道童时: 头绾两枚丫髻,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但见那个道童笑吟吟地骑着黄牛,横吹着那管铁笛,正过山来。洪太尉见了,便唤那个道童:“你从那里来?认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太尉连问数声,道童呵呵大笑,拿着铁笛,指着洪太尉说道:“你来此间,莫非要见天师么?”太尉大惊,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间在草庵中伏侍天师,听得天师说道:‘今上皇帝差个洪太尉赍擎丹诏御香,到来山中,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太尉再问道:“你不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分付他,已定是了。”欲待再上山去,方才惊諕的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 太尉拿着提炉,再寻旧路,奔下山来。众道士接着,请至方丈坐下。真人便问太尉道:“曾见天师么?”太尉说道:“我是朝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为头上至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行不过一个山嘴,竹藤里抢出一条雪花大蛇来,盘做一堆,拦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尽是你这道众戏弄下官。”真人覆道:“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试探太尉之心。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动,方欲再上山坡,只见松树旁边转出一个道童,骑着一头黄牛,吹着管铁笛,正过山来。我便问他:‘那里来?识得俺么?’他道:‘已都知了。’说天师分付,早晨乘鹤驾云,往东京去了,下官因此回来。”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獕?”真人答道:“这代天师,非同小可。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真人道:“太尉且请放心。既然祖师法旨道是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这场醮事,祖师已都完了。”太尉见说,方才放心。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管待太尉,请将丹诏收藏于御书匣内,留在上清宫中,龙香就三清殿上烧了。当日方丈内大排斋供,设宴饮酌,至晚席罢,止宿到晓。 范仲淹、虚靖天师、道童——这些要素在前文提及的《关云长大破蚩尤》中都能找到。 《关云长大破蚩尤》这部元杂剧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来源之一,罗贯中肯定是看过它。 答案呼之而出,「虚靖天师入宫禳灾」的来源其实并不是《大宋宣和遗事》,而是《关云长大破蚩尤》,虚靖天师指的一直是活跃于仁宗朝的张乾曜,而非虚靖真人张继先,施耐庵将张乾曜与他的道童合二为一,令其变成了道童的形象,以此强化张乾曜的神异之处。而早在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就已经去世的范仲淹,之所以会在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还活着,是因为他在《关云长大破蚩尤》中的活跃的缘故,罗贯中将「提出让虚靖天师张乾曜入宫禳灾」的任务安排在了他的身上。 还可以找几个小细节来印证这个推论,「好似武侯擒孟获,恰如关羽破蚩尤」这句赞诗中将关羽对蚩尤的讨伐形容为破,其实就是因为这五个字是「关云长大破蚩尤」这个剧名的缩写;杂剧中张乾曜闻到香风得知有使者来访,变成了「今上皇帝差个洪太尉赍擎丹诏御香」;张乾曜在杂剧中被认为有着「驾白云飞过汉阳江」的能力,又被御赐了鹤氅,因而他可以用「乘鹤驾云」的方式前往东京;「三清殿上,富贵不可尽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这段介绍龙虎山天师府的话中提到的驱邪殿,在现实的龙虎山上并不存在,而在杂剧的最后,登场了一位驱邪院主,应该就是根据此人捏造的建筑;杂剧里张千告诉张乾曜「圣人的命,着你星夜临朝,不可迟慢也」,化作了「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 ……言至于此,我不禁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水浒传》中被肐膊大锁、封皮朱印锁镇于伏魔之殿中的魔王,会不会也是源于《关云长大破蚩尤》里率领上百万山精、海兽、魍魉、邪魔、妖氛、鬼将作乱于解池,最终被关羽活捉并且被「紧栓缚」的蚩尤神呢,如果真的是这样,杂剧中形容蚩尤的魔军使用的「气沉沉冷雾朦胧,黑洞洞妖云遮障」一句,恐怕就是伏魔殿中之景色的雏形了。 众人把门推开,看里面时,黑洞洞地,但见: 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东西?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 罗贯中写的以三国为题材的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其实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版本)自然也提及了关羽解池破蚩尤这件事(被毛氏父子删了),对蚩尤的称呼是有神字后缀的「蚩尤神」,形容讨伐之行用的是破字,而且未言及张天师的存在(相比较其他版本,张天师的作用在杂剧中被极大的削弱),很明显,罗贯中采用的版本主要是《关云长大破蚩尤》,而崇宁年间与崇宁真君则应该是受到「张继先使关羽解池斩蛟」支线衍生的传说的影响导致的,具体是哪个版本则不能确定。 关公在生之时,敬重士大夫,抚恤下人,有互相殴骂者,告于公前,公以酒和之。后人争闹,不忍告理,常曰:“恐犯爷爷也!”时人为此,不忍繁渎焉。故自古迄今,皆称曰“关爷爷”也。张益德平素性躁,虽敬上士,而不恤下人。凡有士卒争斗者,告于益德前,不问屈直,并皆杀之。后人因此不敢告理,但恐斩之。所以关公为人,民不忍犯;益德为人,民不敢犯:其贵重如此也。后宋朝崇宁年间,关公出现显圣,故封为崇宁真君。因解州盐池蚩尤神作耗,乃公神力破之。后累代加封义勇武安王、崇宁真君。至今显圣,护国佑民。 赞曰: 忆昔将军起解良,虎躯九尺有余长。眼如丹凤朝天柱,眉若卧蚕侵鬓傍。 髯拂乌云吞晓日,面如重枣轻秋霜。马骑赤兔追电影,刀偃青龙喷雪光。 桃园结义过山岳,世同生死共刘、张。开基剿灭黄巾寇,勇烈英名播四方。 酒尚温时华雄丧,马恰到处车胄亡。不降曹公只降汉,一宅分为两院墙。 曾于官渡施神勇,立诛文丑刺颜良。千里独行世莫比,五关斩将谁敢当? 古城重会表忠节,挝鼓之中斩蔡阳。华容道上酬恩德,荆州城内镇边疆。 单刀赴会真豪杰,水淹七军妙度量。操欲迁都避锐气,吴欲求亲宁荆、襄。 吕蒙一旦施诡计,白衣摇橹渡关防。麦城守困军旅散,临沮父子魂渺茫。 玉泉山头夜显圣,解州城内神昭彰。历代加封赠尊号,崇宁年间朝宋皇。 生作三分熊虎将,死为义勇武安王。 在明朝,在道教、杂剧与通俗小说等多方势力的作用下,「关羽解池破蚩尤」的故事已经传播甚广,根据王世贞(公元1526~1590年)《弇州四部稿》的记载,在当时,关羽作为讨伐蚩尤、恢复解池的崇宁真君的信仰已经遍及各地,就连儿童和妇女都知道他的传说。 汉寿亭侯初不闻为神后至隋世于荆州玉泉寺见灵迹尚未表章至宋崇宁时以破蚩尤复盐池见灵遂封为崇宁真君今香火徧天下儿童妇女皆知崇重则又久而始见神不可晓也 又根据彭大翼的《山堂肆考》(成书于公元1595年)的记载,在当时的关羽的祠堂中已经出现了他讨伐蚩尤的壁画。不仅如此,彭大翼还引用《路史》「蚩尤死于解州血液化作卤水」的记载,与「张继先使关羽解池破蚩尤」融合,首次在「关公战蚩尤」故事中言及了蚩尤血的存在,之前的版本都只是模糊的说蚩尤「耒盐池」、「在盐池边受祭祀」、「在盐池中化作怨灵」,未点明是他的血液化作了卤水使解池可以产出解盐。 破蚩尤 闗忠义云长初不闻为神至隋世于荆州玉泉寺见灵迹宋崇宁时蚩尤神主盐池帝勑天师张虚靖召云长胜之盐池始复故因封为崇宁真君今所传祠庙尚有破蚩尤画壁按黄帝经序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则蚩尤之主盐池其说久矣 朱国祯(卒于公元1632年)在《涌幢小品》(从公元1609年写到公元1621年)中也做了和彭大翼同样的事情,在关羽破蚩尤的故事中引入了《路史》,只不过,相较于侧重关羽本身的彭大翼,朱国祯更多的介绍了盐池的信息。 山西盐池在解州。云长所产处也。相传黄帝执蚩尤于中冀。戮之。肢体身首异处。而名其地曰解。其血化为卤。遂成池。宋祟宁中。池水数溃。张静虚摄云长之神治之。池盐如故。云长见像于廷。于是加封拓祠。祠最伟。神亦最灵。池长百二十里。阔七里。周垣守之。每大雨。辄能败盐。必祷于神而止。蚩尤以其血为万世利。而云长周旋。永此利源。同于煮海。奇矣。奇矣。 李维祯(公元1547~1626年)在《山西通志》里介绍关公庙的时候,附上了大段的考论,其中亦提及了「张继先使关羽解池破蚩尤」的传说,只是不知为何时间从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换成了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 宋政和中解州解池盐至期而败课輙不登帝召虚靖张真人询之曰此蚩尤神暴也帝曰谁能胜之曰臣以委直日闗帅可也寻解州奏大风霆偃巨木已而霁则池水平若镜盐复课矣帝召虚靖而劳之曰闗帅其可得乎曰可俄而见大身遂充庭帝惧拈一崇寜钱投之曰以为信明当勅拜崇寜真君也两藏所记当不谬而史志俱遗之按黄帝经序曰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又真定有蚩尤冢七所每当祭蚩尤其日白气贯天则蚩尤之主盐池盖数千年犹存耳 李维祯还引用了《皇覽·塚墓記》的记载,试图论证解州自古以来就是蚩尤的身死之处。 蚩尤塚在東郡壽張縣閿鄉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一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又肩髀塚在山陰郡巨野。傳言蚩尤與黃帝戰於涿鹿之野,黃帝克之,身體異處,皆葬之。 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在《通雅》中记载的传说也是「张继先使关羽解池破蚩尤」的版本。 汉之闗忠义至隋世于荆州玉泉寺见灵迹至宋崇宁时帝天师张虚靖召闗公破蚩尤复盐池见灵遂封崇宁真君 周清原(公元1621年之前成为虞德园的学生)写的通俗小说《西湖二集》中,与之前提及的诸多记载一样,记录了「张继先使关羽解池破蚩尤」的故事,将关羽称呼为从崇宁年间这个时间演变出的真君。 宋景濂博物多闻,世无与比。洪武爷即帝位之后,感众神明效力,遂建造十庙于南京以报其功,却不曾建立关真君之庙。夜梦长髯赤面之神,身穿绿袍,手执大刀,跪于殿前奏道:“臣汉时关羽也。陛下立庙,何独遗臣?”洪武爷道:“卿于国无功。”关羽奏道:“陛下鄱阳湖大战之时,臣举十万阴兵为助,何得言无功耶?”洪武爷点头应允,关真君叩谢而去。洪武爷感其英灵,遂特建英灵坊。宋景濂道:“诸神皆英灵,何独关羽耶?”洪武爷因建于十庙中。那时急于建庙,其梁柱俱用柏木心为之,极其壮丽。洪武爷因问道:“关羽奇迹盛于何时?”宋景濂道:“臣读天台智者禅师传曰:隋开皇十二年,智禅师至当阳,上金龙池,月夜见二人威仪如王者,一人长而美髯丰厚,少者秀发,前致辞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故王此山。圣师何以至此?’智禅师曰:‘欲于此地建立道场。’神曰:‘愿哀悯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当与吾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待其成。’师既出定,湫潭千丈,化为平陆。栋宇焕丽,巧夺人目。神即受师五戒。师乃致书晋王广,上《玉泉伽蓝图》。晋王广即具奏,赐名玉泉寺,遂塑关羽神像于其侧,以为伽蓝神。至今显灵也。”洪武爷又问道:“‘真君’之号封于何代?”宋景濂道:“封于宋崇宁年间。时蚩尤神坏盐池,帝敕天师张虚靖召关羽战而胜之,盐池复故,遂封羽为‘真君’。今所传画壁,尚有战蚩尤故事。陛下乃天授神明,关羽阴兵助战,固其宜也。” 明朝的洪自诚编撰的《消摇墟经》中,出现了「关羽破蚩尤」被吕洞宾的传说吸收改编的情节,从其使用的时间是政和年间可以判断,洪自诚使用的版本源于《山西通志》,亦或者与其源于同一本书。「张继先使关羽解池破蚩尤」改为了「吕洞宾使关羽平祟」,张继先被吕洞宾顶替,作乱的存在从蚩尤换成了祟鬼,讨伐的方式从势均力敌的械斗变为了一边倒的吞吃。依旧是将关羽称呼为崇宁真君——看文中的意思这个封号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此外,其中还混入了出现于明朝的张飞转世为岳飞的传说。 宋政和中,宫中有祟,白昼见形盗金宝。妃嫔上精斋,虔祷奏词,凡六十日,昼寝见束华门外有一道士,碧莲冠,紫鹤氅,手持水晶如意。揖上曰:臣奉上帝命,来治此祟。即召一金甲丈夫,捉祟劈而啖之且尽。上问丈夫何人,道士曰:此仍陛下所封崇宁真君关羽也。上勉劳再四,因问张飞何在。羽曰:张飞为臣累劫,世世作男子身。今已为陛下生於相州岳家矣。上问道士姓名。道士曰:臣姓阳,四月十四日生。梦觉录之,知其为洞宾也。自是宫禁帖然,遂诏天下有洞宾香火处,皆正妙通真人之号,其神通妙用不能尽述。后岳穆武父果梦张飞托世,故以飞命名云。 到了清朝的时候,《消摇墟经》被《吕祖全书》吸收,这一段的剧情几乎是完全沿袭,只不过删去了最后的岳飞应验出生其父亲梦见张飞的情节,关羽对宋徽宗说的话中张飞每次都会转世为男性的设定,在告诉徽宗张飞会转世为岳飞的基础上加入了岳飞会辅佐徽宗振兴大宋的情节。 政和中,宫禁有祟,白昼现形,盗金宝妃嫔,独上所居无患,自林灵素王文卿诸侍宸治之,息而复生,上精斋虔祷,奏词凡六。一日昼寝,见东华门外,有一道士,碧莲冠,紫鹤氅,手持水晶如意,前揖上曰:「臣奉上帝命,来治此祟。」良久,召一金甲丈夫,捉祟劈而啖之。上问:「丈夫何人?」道士曰:「此乃陛下所封崇宁真君关羽也。」上勉劳再四,复问:「张飞何在?」羽曰:「飞乃臣累劫兄弟,今已为陛下生于相州岳家,他日辅佐中兴,飞将有功焉。」上问道士姓名。曰:「臣姓阳,四月十四日生。」梦觉,名侍宸言之曰:「此吕仙也。」自是宫禁帖然,遂诏天下有吕仙香火处,皆正「妙通真人」之号。制曰:「朕嘉与民偕奉大道,凡厥仙隐,具载册书。况默应祷祈,宜示恩宠。 吕真人匿景影同藏文,远迩游方,逮建福庭,适有寓舍,叹兹符契,锡以号名,神明俨然,尚垂昭鉴,可封『妙通真人』。」塑像于景灵宫,岁时奉祀焉。 清朝时期的通俗小说《金莲仙史》融合了《消摇墟经》与《吕祖全书》两本书,既有《消摇墟经》的「世世为男子身」,又有《吕祖全书》的「他日辅佐中兴,飞将有功焉」,以此为基础加上了「张飞先转世成张巡,张巡再转世成岳飞」的设定。 忽宫中有鬼祟,白昼现形,盗窃金宝,奸淫嫔妃,不得休息。众人惶惧。帝召灵素治之,息而复作。帝精诚虔祷,奏词斋醮。一日昼寝,见一道士,头戴碧莲冠,身披紫鹤氅,手持水晶如意,向帝揖曰:“吾奉上帝命,特来除此妖祟。”良久,闪出一位金甲神,捉祟擘而啖之。帝问:“披金甲者何神?”道士曰:“所封崇宁真君关羽也。”帝问:“张飞何在?”关羽曰:“飞与臣累劫兄弟,世世为男子身,在唐时为张巡,今已为陛下社稷,生于相州岳家。他日为陛下臣,辅佐中兴,飞将有功焉。”帝问道士姓名,答曰:“姓阳,四月十四日生辰是也。”帝觉,召灵素问之,素日:“此吕仙师也。”诏天下皆进纯阳妙道真人之号,崇奉祀典。 综上所述,在明朝时期,除了在前文提及的《汉天师世家》中记录的在龙虎山天师府内部流传的传说里依然还是「斩蛟」之外,其他的所有记载都认为关羽在解池讨伐的怪物是蚩尤,蛟龙在关羽的传说中已经几乎被完全遗忘;除了《山西通志》这一孤例的时间是政和年间之外,其他的所有记载都认为关羽破蚩尤的时间是在崇宁年间,大宋祥符七年这个时间因为《关云长大破蚩尤》没有直接提及的缘故,身影彻底的消失于传说之中;崇宁真君这一完全是从传说里诞生的封号伴随着传说的流传成为了主流的称呼,武安王则因为被其取代而黯然退场;蚩尤的坟地,也因此从最初的被认为是涿鹿遗址的妫州涿鹿城,被挪到了解州的解池,并根深蒂固的扎根在这个地方。 最初,在「灭蛇暴」上诞生了「斩业龙」,之后演变成了「斩蛟」,再之后分化为「斩蛟」与「破蚩尤」,各自独立演变,结果又合流一体,变为「破蚩尤蛟龙」,接着,慢慢的继续发展,「破蚩尤」逐渐的开始被广为传颂,而「斩蛟」只能在小范围流传,然后销声匿迹,最终,「破蚩尤」一家独大,变成了主流——起于南宋,分于元朝,合于元末,终于明朝——正可谓是应验了出现于《三国演义》的开头与结尾的那句话: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引用文献 1.佘正松、蔡东洲,宋元文学艺术与关羽信仰的形成 2.陶敏,柳宗元《龙城录》真伪新考 3.朱越利,《道法会元》中的关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