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很好地诠释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梦

富兰克林具有多重身份,精力旺盛的人大都身兼数职,作为美国开国元勋,你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什么是美国梦,他是成功实现美国梦的杰出代表,你可以看到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比如精明的实用主义,热心参与公共事务等,可以说美国的教育系统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
这本自传比较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写了很多对他思想有很大影响的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情,还有他自己做具体事情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务实的,所以刚开始读会很不习惯,因为跟其他自传作者风格很不一样。
作为理科生,世界史部分一片空白,读了这本自传,才知道美国原来是英国殖民地,是一群清教徒为逃避本国教会排挤,到殖民地开疆拓土,都是一群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要么在原来的地方不得志,要么想富贵险中求,跟深圳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富兰克林身兼数职的土壤根基在于当时注重科学实践,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不然他一个印刷店老板干嘛去折腾电学实验。我觉得想了解美国历史文化,最好读一读这本传记。
先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他青年时代就养成的良好品格大为惊叹,要知道一个离家出走闯世界的孩子,没有了父兄的约束,生活上却能严格自律,做好工作的同时钻研技能,饮食上也很克制,不像有的工人,天天喝得醉醺醺,哪里做的好事,口袋里还没什么钱。我认为这跟他喜好阅读有很大关系,阅读让人勤于自省,因为爱阅读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会经常在一起讨论辩论,一起进步。在这些朋友里有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因为酗酒而荒废了人生,非常可惜,可见自省克制尤为重要。
富兰克林的文笔非常好,本身自己经营报纸,知识面广,也爱写作,时常匿名发表文章,印制一些小册子,在当地还是引起不少反响,这些都为他日后热心公益事业,从政提供了土壤。在这里可以看到媒体的力量,包括时至今日,虽然各种新型媒介日新月异,但大多数是昙花一些,资源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传媒大亨跟政界商界联姻的事情比比皆是,那些手握资源的人才能煽起政策风。我总结了下殖民地时期,他们这帮子人推进一项政策的常见法子:
有一个想法=》共图社成员商议(智囊团)=〉印发小册子给特定人群(造势,铺垫)=》实施
这个法子现在依然好用。
殖民地时期的契约精神根植人心。很多事情都有书面条款,像富兰克林在印刷厂运营稳定后,培养了不少人作为印刷厂合伙人,这些合伙人定期向他支付费用,比如他跟大卫·霍尔1748年签订的合约,1766年到期后,大卫按照协议买下印刷所,整整18年啊,居然能一直执行下去。(“他在靠着印刷合伙经营、房地产投资和邮政局长职务获得的年收入相当于宾夕法尼亚总督的薪资”)合伙经营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其他事务,比如从政、热心公益、搞发明创造等。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如此,比如有人没钱交船费,有印刷厂商人帮交了,可以签约给商人打工抵债,但这个工人没做多久就逃走。
还有几个打动人的细节点,摘录下来,如果你打算读这本书就不用往下看啦。
富兰克林年轻时也喜欢辩论,并且通过阅读找到一些好用的辩论方法,用这些方法反驳对手,将其引入窘境,乐此不疲,但他后来不用了,因为他发现“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或者获取信息,使人心悦或使人信服,所以我希望善意明达之人不要以武断自负的方式说话,而使行善的力量减弱,原因是用这种方式往往使人反感,容易造成对立,是我们专靠语言达到的这些目的(即提供信息或获取信息或者提供或获取快乐)一一泡汤。
富兰克林自传几乎没有废话,但却描写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这类人在每个地方都有“哪个地方都有些乌鸦嘴,总是预言该地的毁灭近在眼前。当时费城就有这么一位,他是个名人,一位老者,一副聪明相,说起话来煞有介事。他的大名叫塞缪尔·米克尔。这位大人与我素昧平生,有一天把我拦在门口,问我是否就是那个最近新开了一家印刷所的年轻人: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真替我惋惜,因为这是一种耗资巨大的行业,花的钱有可能打水漂:因为费城正在一天天垮下去,居民中已经有一半破落户,或者濒临破落;尽管表面现象恰恰相反,诸如新房耸立,房租飙升之类,他认为这都是虚假繁荣,因为事实上,这些都是即将毁灭我们的一些因素。接着他给我详详细细讲了一些灾难,有些正在发生的,有些即将出现的,他走了以后,我心绪黯然。如果我们开业之前就认识他,也许我绝对不会干这种傻事了。此公还是在这个一天天烂下去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继续弹着同一个老调,多少年就是不在那里买房,因为一切将会毁于一旦,终于有一天我有幸看到他买房子,花的钱可是他第一次呱哒时的一倍。”身边不乏唱衰之人,他们的行为简直就是啪啪打脸,记得13年左右听了一个金融砖家的演讲,拿一个日本房价变化曲线来预言中国房价要下跌,鼓动大家卖房留一套自住,其余的钱拿来投资,当时听起来就不靠谱,再看看7年后的今天深圳的房价,可笑至极。富兰克林说的这个人好歹言行一致,更有甚者,一边唱衰一边自己买房置业,表里不一,才是可恶至极。
谦虚,尽量不让自己成为发起人,而是说“几位富有公益精神的绅士”的举动,更容易被接受。原文“我在拉赞助的过程中遇到的反对和勉强使我很快感觉到:提出任何一项也许会被人认为能使提倡者的声誉高出自己的四邻一丁点儿的有用计划,而又需要四邻帮助来完成这一计划时,如果此人摆出一副该计划发起人的面孔,那就太不识时务了。因此我尽量把自己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声称那是几个朋友的计划,是他们要求我跑跑龙套,把它提交给他们认为爱读书的人的。这样一来,我的事情就进展得顺利多了。而且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如此办理,由于屡屡获得成功,我就可以放心将它推荐出去了。眼下牺牲一点虚荣,往后会得到厚厚的回报。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是谁的功劳,那么某个比你还要虚荣的人就会觉得理直气壮,便当仁不让,到那时候,连妒忌也愿意还你一个公道,拔掉这些冒领的羽毛,还给它们真正的主人。”
富兰克林热心公益,在城市建设上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组建消防队,安排专人清扫街道,安装路灯等等,这些都是公民精神的体现,很多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民意来推动决策者颁布实施的。“有人也许认为这些区区小事,不值一提,何必放在心上。然而当他们想到尽管刮风天灰尘吹进一个人的眼睛,或者刮入了一家人的商铺,只不过是小事一桩,然而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里,这样的事例不计其数,而又层出不穷,那就事关重大了,也许他们就不会痛斥那些人是吹毛求疵,小题大做了。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载难逢的大运而得者为数寥寥,由日积月累的小恩惠而生者比比皆是。”
还有非常经典的《告兰开斯特、约克、坎伯兰三县居民书》,用来帮英王派来殖民的将军征收马匹的倡议书,典型的美式做派,胡萝卜加大棒的威逼利诱方式。
首先用“有人建议强制征收……”(大棒),
考虑到居民的现状,我建议…(胡萝卜),
接下来阐述我的建议是什么(的确是站在居民的利益提了很多建议),
接着出大棒了,从忠诚报国到王事必办,敬酒不吃吃罚酒,采用强制手段。
最后如愿以偿获得150辆大车和259匹驭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