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二三四
4月10号,一场春雨下来,气温又下降到需要穿棉衣,带着浓重水汽的冷冽空气弥漫在村里的家家户户。快到稻谷下秧的时候了,此时的春雨对土地来说无疑是“贵如油”,婆婆早两天就把下秧的地块平整好,灌了水,且等着时候到了就下秧。

不同寻常的潮湿阴冷,让屋子里停了一段时间的炉子又烧了起来。屋外的雨势忽大忽小,却淅淅沥沥一刻也没停过,屋子里老公在楼上网络办公,公公在客厅看电视,我在燃着炉子的灶房里看婆婆处理蜈蚣,旁边的炉子上炖着绿豆排骨汤,干柴燃烧的毕剥声,“咕嘟咕嘟”翻滚的热汤烟火气,仿似一派岁月静好。
蜈蚣是昨天晚上公公和婆婆在田间地垄抓的,有四十多条。在这边蜈蚣作为一味药材,是春季的一个普遍的赚钱渠道,在白天阳光暴晒,晚上天气闷热的时候,田里随处可见拿着手电,抓蜈蚣的人。抓到的蜈蚣装在塑料瓶子里,用药熏死,再用竹签穿起收尾固定,最后挂在竹篾上暴晒,晒干处理好的蜈蚣有专门的人来收。
“大蜈蚣2块钱一条,中等的一块五,小的七毛。”婆婆说,这意味着他们昨天晚上的收获大概能赚六七十块钱。“比去厂里做工划算”婆婆补充道,她说的是县里彻底解封之后,最近县郊的奥美等医药公司的口罩类生产线大量招工,按件计工资,但提成低廉,做得快一天能赚50多。而对外,这些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却赚得很可观。
婆婆是我见过最勤快的人之一,当地各种约定俗成的赚钱方式,她都能信手拈来,起鱼抓虾、蜈蚣草药、种地培果样样在行。就是这么能干的人,也在感叹今年年景不好,这里的“不好”不单指肺炎影响,严格意义上,肺炎更多影响的是我们这些需要外出打工的人。对庄稼人来说,土地和粮食出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大概十天前,一场夹杂着寒潮的春雨持续了三天,气温降了近20度。雨过天晴,婆婆循例育下的青椒、黄瓜、玉米苗都被冻死了,临近的家家户户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育苗被冻死。种子、化肥、地膜的损失不算,还要重新花钱或购买成苗,或再次育种。
地里的事还没解决完,渔事上也有了新的问题,往年备受追捧的小龙虾如今冷遇不断。虽然解禁了,但县里的饭馆开业的很少,成年的青虾卖不出去,新育的虾苗价格已经压到了3块钱一斤。虾贩子也不再收虾,有虾苗的索性都自己养着,没了前期赚钱的积累,后续养虾的费用却仍然要支出。
手指翻转,婆婆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蜈蚣的头尾两部,又固定好了一条,话题也转移到了我身上。
婆婆:“你们又买到票没?”
我:“又买到了20多号,这次应该不会再出问题了。”
婆婆:“走不了也不用着急,在家有吃有喝的,就当休息了。”
可是怎么能不着急呢,我年前就把工作辞了,想着年后再新找一份,这一耽搁已经4个多月没有收入了,回武汉之后的情况也还不知道。老公虽然可以网络办公,但月收入大幅缩水却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武汉的房子不住,房租还要正常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只有尽早回去,才能徐徐图之。
武汉4月8号解封的消息传出时,终于抢到了4月11号回去的票。但一周前不知道什么原因,已经买到的票被强制退票,页面显示成了改签。这两天重新换了账号,买到了20多号,希望这次能顺利成行。
40多条蜈蚣已经在竹篾上串成排,锅里的绿豆汤开花出沙、香气散开,炖的刚刚好。看,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