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能力,体现着孩子深到骨子里的教养!
文 | 小媛老师(美国公立小学老师) ; 本文由:美国小学的日常(usazhaolaoshi)授权发布。
什么是一个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想是让孩子有同理心,学会“共情”,让孩子拥有一个平和的情绪吧。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话题,这源于一位妈妈在我前几天写的那篇有关“中国病毒”文章下面的留言。

她在留言中说:自己的儿子想和大家一起玩“大富翁”的游戏,但是其他两个孩子不跟他玩,所以他感到特别伤心和委屈。回到家一头钻到妈妈怀里痛哭。
在这个小事件中,考验的是共情的能力——
当看到身边的小伙伴这么想加入游戏的时候,一个有着“共情能力”的孩子,会毫不犹豫的说:我们一起玩吧!
当妈妈感受到孩子的委屈难过的时候,我们拥抱住孩子,并告诉他:妈妈理解你,知道你此时的难过,这是在向孩子展示我们大人的“共情”。
共情(Empathy)是儿童情绪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有着共情能力的孩子,他能更好地感受对方和感受自己,对于情绪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今天小媛老师就以美国老师的视角,给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共情?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观点是,“共情”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即把自己假想为对方来体会对方情感的能力。
记得曾在教室看到过这样一幕:
下课了,萨沙坐在地毯上默默哭泣。我走过去问她怎么了,萨沙默不作声,继续抽泣。旁边的男孩子道尔顿告诉我:老师,因为萨沙妈妈给她新买的“午餐盒”找不到了。
只见道尔顿一边用手轻拍着萨沙,一边安慰着她说:“萨沙,不要难过了,Let's try to find it together,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我被这一幕感动到了,道尔顿似乎感受到了萨沙此刻的情绪,他面露担忧,理解她,想要帮助她。此刻,道尔顿那颗充满“共情”的心在闪闪发光!

自然地,道尔顿成为了班上最受大家欢迎的小朋友,因为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反之,一个没有或者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会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理解与换位思考,久而久之,朋友会渐渐他远去。

如何从小培养共情能力?
1
读共情的书
班上的小朋友有时会说“我不喜欢你,不想跟你做朋友!” 又或者取笑别的同学:“你好笨!” 这些言语的出口不逊,往往是缺少一颗共情的心。
所以每年开学的第一个礼拜,每天我都给学生读一本有关共情的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问问小朋友们——
你觉得他此时的感受怎样?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想呢?接下来,你觉得他应该怎样做?
在提问的过程中,孩子在学着“共情”,以他人的视角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这项能力,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反复训练!
2
学习辨别情绪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着去识别情绪,因此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里的更好是恰如其分,而不是歇斯底里的。

这本有关情绪的书,教给孩子识别如何来识别自己的情绪。当他们了解了自己的情绪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

我的教室里挂着一张情绪海报,每天早上,我都会问问学生们:How do you feel today? 你今天的感受是什么?

小朋友们围坐成一圈,彼此分享着自己的情绪。孩子们一边分享,老师一边指着情绪海报。有时,我们还为每一个情绪设计了一个动作,比如有小朋友分享自己很兴奋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把两个手举在空中做欢呼状。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帮孩子去识别不同的情感(如生气、开心、害怕、沮丧等)。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班上的小K什么都不做,我刚走过去刚要质问他时,同桌小F就悄悄跟我说:“老师,今天早上小K说了,他妈妈今天要出远门,他很难过,我想这是为什么他不想写作业...”
当时的我在心里为小K的“共情力”点了个赞!
3
接受别人的不同
有时候,我们缺乏共情是因为无法接受别人的不同。只要别人跟自己的想的不一样,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接纳不同: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因此有着不同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班上的孩子会说:“Alex可以玩电脑,为什么我不能玩!”
“因为Alex如果不玩电脑,他就不会做功课;而你可以认真地写作业”。一个会共情的孩子,可以很快地理解:每个人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同。
让孩子接纳不同,我喜欢用这样有关“不同的视角”的练习。小朋友们一起来探讨:在这个图片里,你看到了什么?

小朋友们会惊奇地发现,一张同样的图片,大家看到的竟然如此不同。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4
做共情的游戏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游戏。这里介绍一个我曾和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的共情游戏——皱纹的心。
我准备了一个纸做的心,然后故意说一些善意或者不友善的句子,当小朋友认为那些不友善的话语对自己造成了伤害时,就折叠一个褶皱,最后,挑选一个小朋友,展开这颗心看看上面无法消除的皱纹...

顿时,孩子们全都懂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别人的。虽然我们有时候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会说上一句“对不起”,但这已经给对方带去了无法抹去的伤害。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我们说话前多多感同身受,多多共情,多一分理解,也就不会破口而出地说一些以后后悔的话了!
4
给孩子树立榜样
最后,来说说大人们的示范。举个例子,当我在讲课时,一个学生拼命打断老师,我是劈头盖脸就骂他,还是先思索一下:是不是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刚当老师的时候,只要学生违反了课堂规则,我可能会上来就扣分。但是随着自己和小朋友的接触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学生需要老师的理解,当他从老师这里收获一份理解的时候,他也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当学生上课再次打断我的时候,我会告诉他:“老师理解你很急切,想表达心中的想法,但是请老师先把接下来的话说完,你再来说好吗?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成功人士,他的人缘极好,在创业时,很多朋友都愿意帮助他。他说是父亲的共情,传递给了他。原来他高中时搬了新家,隔壁的男主人是位警察。高三的某天,这位警察因公殉职了。只剩下了10岁的儿子和孩子的妈妈。
以前他放学回家,从不拿钥匙,会喊他爸爸来开门,因为他爸下班早总会先到家。
邻居警察过世后,爸爸特别嘱咐他:“以后你自己带钥匙开门,别喊爸爸给你开了。”
“为什么?”
爸爸说:“因为你一喊爸爸,隔壁小男孩听见会不好受的。”
从此以后,他知道别人有什么不愿提起的东西,或者不好受的某个点,都会刻意地避开,如果在一起有人不小心提起,也会帮别人解围化开僵局。
所以,我们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孩子做着最直接的示范,影响着孩子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懂得理解,懂得换位思考的人。
最后的话
要让孩子学会共情,不是只靠一个生硬的方法就能做到,要去真心,耐心以及合理的方式去传递理解,让孩子感知理解,从而让孩子学会理解。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被善意包围,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作者小媛老师为美国公立小学老师,丰富美国课堂教学经验,创办公众号“美国小学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欢迎大家关注!
领寻君:共情,是一个孩子乃至成人的相处之道,只有做到尊重他人,才能够被他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