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不是归宿
最初不知是如何找到的《怨气撞铃》,总之就开始追着尾鱼,一下子就是七年。 结缘,是我恰好在2014年7月份去了甘南川北,走过郎木寺,跨过白龙江,上过天葬台,进过纳摩峡谷,钻过仙女洞,试过去病石。而这里,就是《怨气撞铃》的第一卷“食骨”发生的地方,在小说中被称为的“尕萨摩峡谷”。仙女洞的洞口非常低矮,必须弯着身子一点一点挪步,才能进去,里面却是豁然开朗,但并不明亮,宽阔的空间有滴滴答答的水声。同一年的9月份当我读到棠棠认识的那个男孩就在这洞里失踪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他消失在这个洞中的恐怖。 这是个奇幻的故事,尾鱼描述了很多熟悉的场景:郎木寺的峡谷,丽江的古城,四川丹巴, 敦煌,西藏拉孜,然而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却藏着一个能够听懂铃语,拥有一个只能被怨气撞响的古钱风铃的姑娘,在摸索自己的身世的秘密,学会从一个任性娇惯的公主,蜕变成为坚强决断的掌铃人。作为整个故事的开篇,《怨气撞铃》着重笔墨在人物的成长,虽然是以神秘家族为线索,但故事是基于相当扎实的社会现实,最大的矛盾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所有的情节并未脱离社会环境和人,代入感很强。虽然早期的作品从整体结构上略显松散,但是个相当吸引人的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坚定而有主意的棠棠,脾气急但义气的岳峰,至今仍然是我最喜欢的CP。 之后到《七根凶简》,有神棍穿针引线,但与《怨气撞铃》关系并不紧密。木代和罗韧的性格特征都不明显,胜在配角很给力,曹严华, 一万三,曹解放都照亮一方,情节曲折,凶简事件追溯到了老子过函谷关,有点久远,但毕竟还是基于整体社会大环境来讲故事,代入感仍比较强,但篇幅实在太长,二刷很需要勇气。 《三线轮回》读完,就感觉尾鱼在下好大一盘棋。故事的神秘家族是水鬼三姓,在探索水鬼丧失开金汤能力的过程中,将源头追溯到了大禹治水时代,真相却一直扑朔迷离,不断推测,又不断推翻,虽然逻辑有合理的部分,但故弄玄虚的感觉有些强烈。上古神话时代模糊又久远,我其实很难接受戏说。除了开篇是跟普通人生活有联系外,中段以后基本都是发生在水鬼内部的小环境中,这对于创作其实是一个很省力的角度。重点:没有结尾,结构不完整。宗杭的坚持还是挺让人感动。 最后一部,也是这部将前面三部联系起来,才成为一个体系的故事,尾鱼在这里圆了之前所有的悬念,也为神秘家族画了一笔结局:《龙骨焚箱》。有刻意的痕迹。引人入胜,没错,是个有意思的故事,但少了烟火气息,整个故事发生在山鬼内部,基本与社会毫无联系,因次再也无法感受到刚开始看怨气撞铃的时候,那种熟悉而又陌生,原来生活竟可以如此有趣的震撼中,山鬼的生活离我太远,我确实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此时故事的源头是炎黄二帝大战蚩尤,我有些无奈。孟千姿和江炼我都很喜欢,可惜尾鱼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的未来。大荒是什么,大荒看起来很像是奈何桥畔。归宿不是归宿,死亡即是新生。 如果说《怨气》讲的是成长与信任,《七根》描的是协作和努力,《三线》宣扬了向死而生的坚持,那么《龙骨》说的就是死亡与来生。神棍在终篇终于是C位,94岁寿终正寝的时候,他送走了所有的朋友们,自己也踏上这需要勇气的,新的旅程。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生命意义的倒计时,生命又是什么,生命是死亡来临前的所有。但生命如何才有意义?我认为是竭尽全力达成自己内心意义的过程中,与志同道合人做快乐事。所以为什么爱尾鱼,因为每篇结束,她总是固执的让朋友们生活在一起,不是曲终人散,而是歌未央。但筵席难续,世界可以崩塌。守着理想,就以为可以逃避现实。没关系,来这世间,谁不是一场糊涂一场醉,清醒的都是高僧佛陀,糊涂的才入红尘。 铃音绝,七简灭,水鬼消,山鬼散。结局已定,江湖再见。 最后想写两笔《西出玉门》,虽然不是体系内,但多亏了不是,他们的结局得以幸免于难。这本也是心头好,无论从故事结构的完整性,还是叙事节奏,情节设计上都是鱼总最好的作品。结局不算完美,流西断腕,昌东靠弦续命,但尾鱼让大伙儿都在一起,他们在书的末章时时相聚,互相探望,忆往昔,望今朝。合上书的时刻,我默默的为他们续写了热闹的未来。我的理想,就是筵席不散,快乐的时刻永驻。不喜欢悲剧的结局,我愿故事里的人们都能得偿所愿,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