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自救手记
查看话题 >心理学研究生来聊聊自残行为及应对方法
引言:自残是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情感障碍的常见的行为症状。本人在加拿大读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做过关于青少年自残的课题研究,想在这里分享和总结一下自残的心理学定义和分析,以及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也欢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来参考、指正。
以下内容可能比较沉重,谨慎阅读。本文禁止转载。
定义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on-Suicidal Self Injury) ,或自残,指的是“没有自杀意图的蓄意破坏身体组织的行为” ,通常发生于一个人正在经历极端的、不可抗拒的负面情绪时。每年,世界上约有12%至24%的青少年有各种形式和程度的自我伤害行为。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容易有自残倾向,原因之一是女性比男性的负面易感性(negative affectivity)指数更高【1】。自我伤害方式的方式有很多种,据统计,用刀片等锋利物件割伤身体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其他方法有烧、抓、擦皮肤、使用化学物质(如漂白剂、清洁剂、酸)刺激皮肤、干扰伤口愈合。较轻微的自我伤害方法有咬、打击、将物体插入指甲或皮肤、拉头发,以及用身体部位撞击墙壁。习惯性自残的人,大概率会有过虐待、x骚扰、情感忽视、或精神疾病之类的创伤经历。另外,酗酒和滥用毒品也是自残的推导因素。通常,自残会与情绪性心理疾病并发,如抑郁,焦虑,身体臆形障碍(body dismorphic disorder)【2】,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3】。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定义,自残大体分为两种类型:重复性和偶发性。前者是自残次数超过5次,后者是少于5次。
从定义出发,自残的人通常没有自杀的意图。不过,重复性自残的人更大几率会有自杀意图,而且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也报告说以往有过自残行为。所以自残倾向与自杀倾向还是有一定关联的。换句话说,自我伤害可能是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此外,即使正在伤害自己的人没有自杀的欲望,伤口若不小心弄的过于严重,也可能发生意外死亡。
自我伤害的主要驱动力是情绪困扰。对自残者来说,自我伤害是一种对情绪困扰的解决方案或应对机制。伤害自己的人希望把情感上的痛苦转化为身体上的痛苦,因为他们认为身体上的痛苦相比之下会更容易对付。自我伤害的主要目的或原因有下面几种:
- 自我控制:当面对压倒性的负面想法或情绪时,自残者会想要通过伤害自己来分散对那些情绪的注意力。
- 自我惩罚:想要惩罚(自己认为的)错误行为。
- 自我记录:想要表达强烈的情绪但找不到发泄出口时,自残者会通过伤害自己、将伤疤作为情绪的记录。
- 释放紧张或愤怒: 自残者通过伤害自己来释放愤怒或不安。
- 增强身体感觉:当自残者感到情绪麻木时,他们倾向于通过伤害自己来获得一些身体上的感觉。
- 快感:自残者有时将自残视为一种乐趣,因为他们认为自残后暂时的宽慰感会让人上瘾。
自残者通常会同时有多个目的。
***【1】负面易感性:对负面情绪更加敏感,更容易伤心愤怒
【2】身体臆形障碍: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在心理上放大身体上的缺陷和不完美(体重、肤色、五官等),并为此感到极度焦虑和沮丧
【3】边缘性人格障碍:人格和行为不稳定,容易冲动、走极端
***注:本文提到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只是大体的描述科普,具体的确诊标准很复杂,请不要根据描述来自我确诊或定义他人。心理疾病或障碍只能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来确诊。
危险因素
有自残倾向的人,尤其是重复性自残者,通常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调节痛苦的方式,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自残后有控制住自己的感觉。然而,伤害自己的习惯固然不是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因为它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构成长期威胁。
研究人员发现,重复性自残者往往具有更多的性格障碍或缺陷。具体来说,重复伤害自己的青少年在性格上有更高的“情绪不稳定性/神经质”(neuroticism)和“开放性”(openness)。“情绪不稳定性”指数高的人情绪波动都比较大,抗压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技能,在负面情绪面前调节认知的能力较低。由于对负面情绪的敏感,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逆境,并且倾向于把负面事件的所有负面因素归咎于自己、极端地认为挫折把自己整个人和生活都毁了。反复自我伤害的人在“开放性”指数,这表明他们对新奇和危险的行为接受度更高,因此更有可能表现出冲动性。研究表明自残的人都不擅长抑制自己的冲动,而且物质滥用(沉迷酒精,烟草,或药物)和反社会型人格会加剧冲动行为,从而增加一个人自残的概率。
从社会认知因素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人,在面对生活困难和情绪低落时更容易自残。因为实在想不出有效、理性的方式处理情绪时,这样的人有可能会通过自残来暂时逃离情绪上困境。其次,重复性自残者通常会自己的情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即故意压抑自己的情绪、回避说出自己的困难。 当痛苦变得势不可挡时,他们就会通过自残来宣泄。另外,有述情障碍(alexithymia)的人,即缺乏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的人,自残的几率更高。与故意压抑情绪不同,有抒情障碍的人感到痛苦时,他们在思想上很难组织表达情绪的语言。因此,当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时,他们往往会伤害自己。
此外,人际关系问题时自残的一个主要的外部风险因素。研究发现,情感问题、同学朋友间的冲突和与父母的不良关系,都明显预测一个人的自残倾向。此外,拥有上述的性格、认知能力等内在因素的青少年在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更有可能情绪崩溃,因此更容易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自残的预防及应对方法 (来源:The Cornell Research Program on Self-Injury)
自残的原因往往都是找不到更好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因此,要想抑制自残,就要找到一个更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来替代自残。当你觉得内心充满了冲动,缺乏理智、很想伤害自己的时候,要尽力把注意力转移到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例如,给自己的生气/伤心的严重程度打个分,并分析一下是什么事情导致了自己的情绪。你可以问自己如下的问题:
- 我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自残的?当时是什么原因?
- 每当我想伤害自己之前,我内心是什么感觉?
- 我自残的习惯和惯例是什么?(用的什么方式?都是呆在什么地方?)
- 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那些触发自残的情绪?
对于长期有自残习惯的人,每当想要自残时,都可以根据上述的问题写个日记,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境,这样会帮助你理性分析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会根据不同的触发自残的情绪,来总结一些防止自残的小方法。每当自残的冲动来临时,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你抑制自己的冲动:
1)愤怒
- 撕一些用不到的纸
- 打沙袋
- 踩扁易拉罐
- 拿枕头砸墙
- 做一些能让你产生强烈的感觉、又不伤害自己的事,比如捏冰块、吃辣、吃柠檬
- 锻炼(跑步、跳舞、打球、或原地开合跳)
- 打扫房间
2)悲伤
- 做一些能舒缓情绪的事情,比如泡澡、涂身体乳、看书看电视、做饭
- 买一件自己喜欢但一直舍不得买的东西
- 拥抱(人或毛绒玩具)
- 撸猫撸狗(或其他宠物)
- 列一张让你开心的事物的清单
- 给朋友打个电话
3)内疚/负罪感
- 列举自己的所有优点,越多越好
- 回想自己曾经收到的夸赞
- 回想自己的成就,不论大小
- 和关心你的人聊天
- 为别人做点好事
- 想想你为什么感到内疚,怎样才能改变
对有自残习惯的人来说,遇到困境就伤害自己,实在是一个绝望又无奈的选择。如果你曾经自残过,或者时常有这样的想法,请告诉自己:“不论发生了什么,你都不值得经受伤害。请善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被善待的权利。在排山倒海的困扰面前,你最直接的后盾,就是你的理性思想,这是你拨云见日的最佳利器,要好好地去发现并利用它。
参考文献: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Hamza, C. A., Willoughby, T., & Heffer, T. (2015). Impulsivity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8, 13–24.
Klonsky, E. D. (2007). The functions of deliberate self-injury: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7, 226–239.
Nock, M.K. (2009). Why do people hurt themselv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self-injury. Curr. Dir. Psychol. Sci. 18, 78–83.
Tang, J., Yang, W., Ahmed, N.I., Ma, Y., Liu, H.Y., Wang, J.J., Wang, P.X., Du, Y.K., Yu, Y.Z. (2016). Stressful life events as a predictor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southern Chinese adolescenc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Medicine 95, e2637.
Zetterqvist, M. (2016).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dolescent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sorder and the Issue of Distress and Impairment.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47(3), 321–335. doi: 10.1111/sltb.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