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减肥故事
查看话题 >出坑后重新聊聊减肥这件事【2020 Weekly11】
如果体重影响到健康了,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管控。但更多的时候,把减肥挂在嘴边的,是那些身体健康的人,这才是值得去说的部分。

在15岁到25岁的10年间,每年我都会在心愿单上写一条:瘦到100斤以下。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瘦到这个体重,但耳边一直有个声音告诉我,我应该这么做。为此,身高166,热爱高碳水食物,对运动深恶痛绝的我,在食欲最为旺盛的青春日子里,不断在极度饥饿和暴饮暴食间摇摆。如果你出生在1990年前后,很可能也看过那本叫《瘦美人》的杂志,我尝试过上面介绍的种种古怪的减肥窍门,体重起起落落,从未如愿以偿。
到25岁的时候,我还是没能瘦成理想中轻盈纤细的样子,但我终于折腾不动了。频繁加班的社畜日常,深入骨髓的肩颈疼痛,身体机能用亮起的红灯的方式扇醒了我。让我知道比起花精力去追求瘦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好好活着,多睡会,卡里多存点钱这些事要实在珍贵得多。
生活最最讨厌的事儿,是它非常喜欢和人开玩笑。在我放弃对体重的迷之执念后,却在某天意外地发现自己拥有了“理想体重”。拜托,这种“你所执着的,必将在放手后才能拥有”的烂梗,我高中就看腻了好么。那就在出坑后第一次也最后一次聊聊减肥这件事,算是给那些年的折腾画个句号。
我以前一直觉得,减肥这事就想办法让自己瘦下来,但减肥其实是三件事情:
1、为什么觉得应该减肥?
2、用什么方法可以减肥?
3、减肥成功了,然后呢?
这其中,最简单的是第2个了。
1、为什么觉得应该减肥?
我那会一门心思的想要减肥,是因为在我的少女时代,全世界都简单粗暴的告诉我,瘦=好看=值得人爱,瘦的女孩子才有资格恋爱,被宠爱,在面试中胜出。好女孩就该轻松的把自己塞进均码衣服,就该挑食嘴刁小鸟胃。目光所及,杂志上的模特是瘦的,银幕上的明星是瘦的,隔壁班被所有男生暗恋的班花也是瘦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理,但我知道我想要被爱。所以最简单的,我可以让自己瘦下来。
2、用什么方法可以减肥?
我按着杂志里的建议,尝试过喝苦瓜粉、玉米须水、决明子茶;也试过三餐只吃苹果、只吃黄瓜和鸡蛋;试过在早晨和夜晚围着操场气喘吁吁的跑步······万分幸运,贫穷限制了我作死的程度,在胆子比脑子大的年纪我没有尝试过减肥药物,也逃过了脱发、内分泌失调、厌食以及其他更严重的问题。我经历过最糟的也只是饿到低血糖爬不动楼梯,之后报复性进食导致的体重暴涨。
那我后来无意中获得的“理想体重”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
没有任何秘密或者奇迹,就是出于健康考虑,我开始有意识的吃得比较健康,并且会做些运动,而这无形中契合了减肥的六字真言:管住嘴,迈开腿。
我唯一借用的外力是健康管理APP,每天把要吃的食物输进去,它会告诉你这个东西的热量,我坚持用了大概一个月。第一次用的时候相当吃惊,原来一直以来在吃多吃少的判断上如此主观(错误)。自认为吃得很少了,可恨体重却纹丝不动,大部分时候真相就是——吃的其实并不少。
少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体积的少,一个是热量的少。我们说自己吃的少,通常是指体积的,我只吃了半碗饭,我只吃了几口菜,而减肥需要的是后者。一个轻体力成年女一天的基础热量消耗大约在1600千卡左右,用小学水平的加减法算算,就知道吃多少算多吃多少算少。嘴巴不闲胃不空的重点是多吃热量低饱腹感高的食物(比如同样100克零食,榴莲的热量是150千卡,草莓是32千卡,而奥利奥饼干高达486千卡)。对,就这么无聊单调,且有用。
而另一件无聊单调,且有用的是运动。不一定非得是狭义的运动,我们都知道30分钟如果跳操可以消耗195千卡,而散步只能消耗42千卡。我们都想每天消耗掉195千卡,但坚持真的很难,80%以上的人连每天坚持散步都做不到。那不如把运动拓展到更广的范围——专注的脑力劳动、手洗衣服、扫地拖地、换乘地铁时爬楼梯而不是坐电梯、自己下楼取快递而不是请家人代劳。把运动转化为生活的习惯而不是每天的目标,既然不存在坚持,也就不存在坚持不下去。
3、减肥成功了,然后呢?
“减肥成功后一个人会变好看,人生将会逆袭,从此各种幸运接踵而至。”这是每个减肥童话故事的标准结局。而无数个少女时代的我,对此坚信不疑,相信生活的所有的问题都会在瘦下来后迎刃而解。我们的期待不会落空,因为瘦不下来才是人生常态,只要还瘦不下来,就可以继续相信这个故事。
而最终瘦下来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再次证明了我之前已经想明白的道理:“胖”从来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只是一直需要一个可以归罪的借口。甚至我其实从来没有真的胖过,我一直都是一个体重正常的女性,那个好看的标准才是不正常的。我在不知道什么叫美的时候,选择跟随主流的观点,在最简单的路径中寻找安全感,这或许简单但并不容易。毕竟如果从别人的评价出发,连最受上天眷顾的超模、明星们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关于体重,更显而易见又总被忽视的的事实是,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基因体重(这词是我自己瞎起的),就是指生活大体规律的情况下,身体自己会有一个认为适合的体重。这个体重,有的人可能偏瘦一点,而另外的人偏胖一点,就像性格有内向有外向,只是特质,无关好坏。不接受这个数值,意味着和基因宣战,人类的意志力大概率是赢不了基因的,最重要的是不值得为此付出那么多。
减肥是道小学水平的加减题,胖瘦是道客观判断题,但好看是主观题,以瘦为美/以胖为美/以健身为美,都是主观判断。把判断的权利交到别人手里,满意就成了没有终极答案的哲学题。我们都有埋头做题的时候,但只有学会不等别人安排,自己做规划,才算毕业。
对我来说,健康、开心,自我的感受都是比符合别人的期待更重要的事情。瘦还是胖,有女人味还是性冷淡,被喜欢还是被讨厌,都是凑巧,都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