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二章
Ch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与货币
一、货币与价值形式
1.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
古典分析特别假设商品之间可以立即并直接进行交换,首先并主要把货币看成是交换工具;
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分析
2.劳动价值论与商品交换
资本论前三章假设存在着以等量劳动为基础的纯粹商品交换,但是,问题在于:社会科学中,假设必须有历史的基础,而不应该是理想的抽象,另一个问题是: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起源于公共体之间的联系,这是极为深刻的洞察,但是,劳动价值论主要是考虑在一个社会年劳动产品交换中所包含的社会关系,如果交换起源于共同体之间的经济联系,那么把货币形式的逻辑基础置于劳动价值论所归纳的社会内部的劳动关系上,就会存在问题。
交换的主观要求和市场得到的价格并不是以充分建立的价值为基础的,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价格要通过不断的市场交换过程,通过社会来矫正并标准化。(伊藤诚)
所有社会都在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某种时间经济,社会必须有目的的分配时间
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是建立在剩余价值基础上的,于是,价值形式开始同价值本质联系起来,即价格必然同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起来。资本主义商品价格的特殊性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社会要求:价格必须确保既可以替代劳动时间的成本,同时又必须确保在参与竞争的资本中对未支付的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的适当比例分配: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实质上是按比例分配原则在个别资本间的总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生产价格成为持续运行的商品市场价格的核心。商品生产中的时间经济的确通过价格起影响作用,但只是以一种妨碍价格与价值本质直接形成正比例关系的特殊的资本主义方式起作用,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取得最充分发展的形式。
二、货币的功能与形态
1.价值尺度
价格标准是某货币商品实体习惯性划分的名称,马克思的论点包含着这样一个内涵:价格计算体系在商品价值体系中具有实际的社会功能,功能本身又是独立于价格标准决定的,抽象的价格向标准货币单位具体数量的转换可能从来就不会实现,充满着不确定性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货币本身必须有价值,即商品货币是建立计算体系的唯一合适的货币形式吗?
答案来自于其本身:在剩余价值再分配中,交换基础是生产价格而不是物化的劳动比率,无论货币是否有价值,都不直接承担m再分配的责任,使这一过程实现的计算价格依靠现存平均利润率,这种利润率基础是有机构成和周转时间;
更深一步:假设货币商品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本身具有生产价格,因此其价值和数量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正比关系,例如,货币是低于平均有机构成的黄金时,商品价格高于黄金高于有机构成时的商品价格,即有机构成相对提高,商品价格降低。
无论计算单位是否具有价值,都不涉及相对生产价格的形成。然而,要决定商品总产出,无价值货币将面临逻辑和实践上的双重根本性难题。
2.交换手段(购买手段)
在必要货币流通量上马克思与李嘉图的区别:李嘉图认为必要量依靠金属货币和外生供给,而马克思则认为,要满足交换领域货币的需求,要依靠货币商品的产量,同时也依赖现有贮藏货币,对于马克思,这一观点是反对数量论的基础:通过贮藏活动,流通量由商品价格决定。
马克思同时还接受面纱的观点,但仅仅是有限制的、部分接受。
认为价格决定货币数量意味着承认交换领域的原始经济现象是商品循环而非货币循环
交换实践为符号货币产生创造了空间,商品货币和法币区别:前者的实际流通量由同流通平行的贮藏货币调节,而后者由国家决定的,大量发行法币,流通中法币数量只能增加
那么为什么法币不能用于贮藏:1、不具有价值,2、法币与信用体系以及实际积累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相对照的是,银行纸币则与信用体系和实际积累有联系,虽然法币进入流通领域,却不能在此之外依然起作用。
法币数量替代必要的黄金数量,如果随意扩大发行,就会出现纯粹的通胀,货币数量论可对此提供一些理论见解。
3.充当货币的货币
>>贮藏手段:贮藏室流通的前提
资本主义贮藏的货币,一方面是耐久性的价值积累,另方面是可以成资本的货币,这两方面是信用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信用体系的出现,货币贮藏开始社会化,其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货币贮藏者不再持有商品货币的积累,而是持有银行储蓄、有价证券,个人持有的贮藏变成了对未来产出和价值的索取权,银行的贮藏也失去了金属的特征,并成为对其他人索取权的计量结构,金属贮藏流入央行,但央行贮藏也渐渐失去金属特征,,而是几个主要国家的信用货币构成。
>>支付手段
信用货币是对金融机构享有的、以金融机构资产支持的索取权:
信用货币是由金融机构将其贷给资本家时有规律地创造出来,在资本家所持有的机构债务到期时,有规律地消失。
信用与积累:
信用货币的周期性运动对于流通中信用货币数量的决定,这一数量依赖于资本家间的和资本家与金融机构间的贷款和对贷款的支付,两种贷款的决定及债务清算的规律植根于实际积累的过程。但是,信用还有“延伸”积累的功能:对新增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行融资,为其自身偿还创造条件。
涉及积累,信用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循环外部,产生于贷款,贷款能产生剩余价值,并因此清偿债务。
信用货币与价值价格的关系:
法币总是承担着货币商品的价值关系,因为象征着后者。李嘉图认为,只要信用货币和法币之间可交换,信用货币的交换也是由货币商品的价值来调节的。
古典的经济周期形式中,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和货币商品的交换价值)在上升周期中下降(价格水平上升),而货币商品的价值保持不变,在危机中,人们急需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很多信用被摧毁,银行体系也不得不保护其商品货币储备,限制给予新的信用,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上升;当商品货币在资本积累中不起作用时,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就失去了其在商品货币中的锚,其数量的决定,依然与实际积累相联系,此时,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常常可以反映商品价值与信用货币量的比率。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形式是随着全球信用体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3.货币:资本主义的连接纽带
波兰尼:货币并非是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货币的最初形式是特殊(而非一般)物品,被古代社会用来影响必要的互惠行为和再分配
前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具有腐蚀的力量,因为能占用商品,产生与等级特权不相关的社会权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交换成为社会实现生产的内在要求,货币放弃了其有限作用
货币关系自从属于的习惯和等级因素到居于统治地位
总结:正如货币循环背后站着的是商品的循环,信用体系则由决定于生产力和实际工资的资本积累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