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喝奶茶吗?”“谢谢,红豆牛乳,三分甜”
01
周五晚上,我们全组留在公司加班,到了9点,大家都有些疲惫。
同事小清最会照顾人,又爱张罗,抬起头冲大家喊了一句:“咱们点奶茶续命吧!”同事们纷纷应和,报了自己想点的口味。
见我没说话,小清碰了碰手肘说,这家店新出的红豆牛乳茶还不错,你要试试吗,我帮你也点一杯吧!
我下意识地赶忙摆手说,不用不用,我就不喝了。
但是在拒绝的同时,我也在脑海中想象起了奶茶的滋味:浓郁的茶香和奶香,闻起来甜丝丝的,把吸管插到底,一口吸上软滑的布丁,一抿成沙的红豆(口水
看着办公桌上的保温杯,想想里面寡淡的凉白开,又听到小清用愉快的声音告诉同事们:“我下好单啦!”
真是后悔,加班的夜晚,不正需要一杯奶茶来补充能量吗,如果刚才和大家一起点了奶茶就好了。
02
前段时间,朋友去日本旅行,在逛药妆店的时候跟我开视频。
她知道我的皮肤容易过敏,不滥用化妆品,就主动开口,问我需不需要带点药妆。
药妆店的水乳、精华、面膜、眼药水…有很多品牌都是我想买的,之前怕买到假货,由着它们躺在我的购物车里,迟迟不敢下手。
现在绝对是买买买的最好机会,可我却对朋友说,不用啦,旅行最重要的就是吃好玩好,带东西多累啊,过安检也麻烦,国内有什么是买不到的。
挂掉视频,我又后悔了,朋友那么为我着想,热情地问了我半天,我却罗列了一大堆拒绝的理由来回复她。
最后朋友说了一句“那好吧”,看起来有点失望的样子,好气自己浪费了她的好意。
我真的真的很害怕麻烦别人,虽然在别人看来,多点一杯奶茶,去药妆店带两瓶防晒,不过是动动手指的事情。

03
我总是这样,无法大大方方地接受别人对我的好。
同事喊我一起点外卖,朋友出国问我要不要带东西,不论自己是否需要,我总是第一反应地本能拒绝,而且把理由说得异常周到客气,有时甚至不是事实。
可能我的意识认为这样就可以“不欠人情”了吧。
不仅如此,顺手的好意,一到我这,就成了需要抓紧“还回去”的压力。
同事随手给我一个苹果,我会记挂在心里,找各种机会还她,比如会特地买一整盒巧克力,和大伙share,这样就不会显得太刻意。
04
矛盾的是,“懂事”拒绝好意的人却不爽自己的好意被“懂事”拒绝。
春节前,公司发了年终奖,我给爱追剧的老妈买了一台平板电脑。
老妈喜欢追剧,也爱美,我本以为,老妈一定会无比惊喜,无比开心地收下。
事实上,老妈拿到平板的第一句话是:“哎呀你怎么又乱花钱!”各种教育我不要乱花钱。
我知道,老妈是为我好,自己不舍得用好东西,希望我多攒下一些钱,不要把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但那一刻,我还是非常沮丧,因为精心挑选的礼物,老妈没有很喜欢,甚至都没有仔细看一眼。
从失落中回过神,我才意识到,自己不也和老妈一样“懂事”吗?
想着叫大家一起点奶茶,要先选店铺,检查营业时间,配送范围;提议帮朋友代购,要记着朋友的肤质,逛药妆店时一手提着购物篮,一手拿手机联系她;为妈妈选礼物,要先琢磨她的喜好,花时间挑选和购买…
这些准备过程,都是已经付出去的精力和心意。在遭到拒绝的同时,就宣告这些付出也就都白费了,更别提还有一腔热情被浇灭的失落。
我开始思考,也许,欣然接受别人的好意,才更合适。

05
最近跟风追了大火的台剧《想见你》,被柯佳嬿的演技深深折服。
她演的黄雨萱和陈韵如,明明长得一模一样,但黄雨萱非常可爱,陈韵如则让人喜欢不起来。
黄雨萱敢爱敢恨,性格直爽,在公司里有看不惯的事情总是第一时间说出来,同事对她非常好非常亲近。
陈韵如自卑敏感,在班戟小心翼翼地活着,对所有人很客气,但同学们都远离她,把她当成独来独往的怪人。
黄雨萱每天指挥弟弟买早餐,经常对弟弟耀武扬威,弟弟却对她亲近顺从。
陈韵如每天做好了早餐,然后喊弟弟起床吃,弟弟却对她很不耐烦。
陈韵如和黄雨萱都喜欢李子维,但明显黄雨萱和李子维更像情侣。
黄雨萱大大咧咧地让李子维做这做那,而陈韵如则对李子维过分客气,俩人相处时总有一种尴尬的疏离感。
很多时候,过分的礼貌和客气,会让周遭的人感觉无法亲近。
人和人关系的延续,靠的是你来我往的互动。而一次次拒绝别人的帮助,就是拒绝互动。
如此怕是会渐渐地,活成一座孤岛吧。

06
害怕别人付出的人可能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因为觉得自己无以为报,心里会产生极大的负担。
这种人格的人,在面对别人的爱和好意时,很难做到坦然接受,第一反应永远是:我该拿什么回报你?无法明白,人和人的交往并不是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而更像一种磁场。
当你接受了别人的爱时,就代表他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他会继续爱你,渐渐地形成良性循环,你会感觉周围充满了爱。
当你不断拒绝别人的好意时,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良性的反馈,也就不会继续自讨没趣了。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这样写道: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所以下一次,如果有人问我喝不喝奶茶,我想“毫不客气”地告诉他:谢谢,红豆牛乳,三分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