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园子评三色堇影集:生命的陶醉

八十六年前的四月,林徽因发表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儿子出生的欣悦。七十三年前的四月我出生,妈妈虽然没写诗,但同样欣悦地迎来二女儿。生于春天的我46岁那年出版影集《这一株三色堇》,请两百多人为照片题诗280余首。军旅作家雷铎写序推介,我已在豆瓣转载:
一切草木,皆有选择各自生存状态的自由 https://www.douban.com/note/755485025/
接下来将陆续选发推介文,今日转载四川作家漆园子的。上世纪90年代,我在《广州文艺》当编辑与她联系。1993年6月影集问世,1995年1月,漆园子在《重庆法制报》发表《生命的陶醉》。在当年数十家报刊发表的推介文章中,先生郑成波认为她这篇属上乘之作,我本人也很喜欢。《这一株三色堇》出版那年暑假,我和未满13岁的远涛从武汉坐船到重庆。在热烘烘的山城,漆园子请母子俩吃热辣辣的鸳鸯火锅。2007年她与我网络重逢:“阿坚,无意中进到你的空间里来,仿佛找到失散多年的朋友,很高兴。读了你的一些文章,也看到当时你放在画册上的照片,看到你引用我曾推荐你相册的文字,真是弹指一挥间啊!我非常佩服你的勇气,作为母亲,你对同性恋的宽容与理解也是非常可贵的,超越了一般母亲的概念。有人说‘同志源于不正常的母子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只能说他们愚昧和偏见。我的朋友中也有同志,而我所了解的,人家从小过继给亲戚,又很小就失去母亲,哪来‘不正常的母子关系’?这些信口开河的话,不理也罢。其实,在大都市,至少在我处的圈子,人们对同性恋基本接受,已经不以为意了。可是还有这些人在你空间吐口水,只能说是身处一隅,少见多怪罢了。劝这些人多读一点书,出门走走,长点见识,也不会如此大惊小怪了。”

转载:生命的陶醉
——记国内第一位普通中年女性的私人写真相册公开发行,并将此文献给即将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
作者:漆园子
1993年6月,《广州文艺》女编辑吴幼坚自行策划、自筹资金、由香港世界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一本私人相册——《这一株三色堇》。这本大16开的私人相册,共96个彩页,刊有她的生活照320余幅,海内外250位诗人和作家为她的照片配了270余首诗。
在广州城区制高点、越秀山的广东电视塔上,人们为这本独一无二的相册举行了首发式;
海内外各大报纸,如《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华商时报》、《文艺报》、《四川日报》、澳大利亚《华文镜报》、香港《新晚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等,计有50家以上的报纸刊发了这一消息;有无数作家诗人为她的照片题诗并为此在各地报刊上用随笔和散文的形式,礼赞她这一人生自信和敢于自我欣赏的创举; 《华商时报》特辟“三色堇茶座”就此创举展开讨论。
在我国,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普通女性出版个人生活写真集,以前所未有的坦荡和勇气,将自己的“生活档案”公之于众,是用得上“史无前例”这个重量级词语的。她这一个人行为的社会意义,折射出中国妇女在独立意识上的觉醒。
吴幼坚,笔名阿坚,现为《广州文艺》杂志社副主编。看过她这本相册的人,都免不了会误认为只有在蜜糖里泡大、生活优裕、处处受人宠爱的女人,才敢于出版这种私人相册,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虽然——凡是看过她这本《这一株三色堇》的人,都能从她那一帧又一帧照片中,看到她的安闲与自在,她的平实与谦和。在这本相册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阿坚不在镜头前作沉思状,不作痛苦状,不在她的眼中显示半分傲气与矜持。她给我们的只有笑容,以及感受大自然时的欣喜与惊讶。
新中国成立之前,阿坚的父母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他们一个化名“坚”,一个化名“强”并以此作为相互的爱称。在随时都有将生命交付给那个世界的年代,他们相约,一旦有了孩子,就要用这两个字给他或她命名。在阿坚出生之时,她的父母为她起了“幼坚”这个名字——希望她自幼坚强。阿坚中学毕业于广东广雅中学,一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888年的名牌中学。
那一年,红色风暴席卷全国,广东省军管会逮捕她的父母时,是年少的阿坚代表家属,在逮捕证上被迫签下自己的名字。阿坚的母亲在广东是妇女干部的佼佼者,与阿坚的父亲在“文革”期间同遭迫害,出狱时已身心俱损,精神失常,从此再也没有康复过;那一年,一位伟人说: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阿坚便到了大文豪韩愈当年遭贬时,叹为“天下之穷处”的粤北阳山县插队落户,与她们那一代“老三届”一道,开始了灵魂与身体的磨难;11年后,阿坚回到广州,在《广州文艺》做了校对,一丝不苟地干了三年,才做了编辑。写过小说,渴望成为作家的阿坚,在编辑工作中却兢兢业业,心甘情愿地“为人作嫁”,一干就是十五年。
琐屑的生活在她脸上留下了岁月的印痕,而她那双灵动顾盼的眼睛却告诉人们,在生活、工作、事业、家庭、亲情之间,她那不平常的毅力与魅力,和她那颗淡泊的平常心,却往往使她周围的人与事都充满着温馨。她说:“我是‘老三届’一员,‘老三届’这代人并非完美无瑕,但我们历经磨难不甘沉沦,是今日的社会中坚。我想借出版影集与大家互勉:让我们活得更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认为,如果艺术将生命苦难与沧桑往事滤尽之后,以美好瞬间呈现给世人,它就能化解一切辛酸。如果从她那在镜头前坦然而独特的笑容中去探寻阿坚的生命旅程的话,我们就会感受到,温柔与坚强都从她那笑容,从她那份从容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了。
通常,女人的花季是在十六岁到二十三岁之间,这么看来,一个步入不惑之年的女人是早过了花期的女人。但是,读这本相册,你会觉得,阿坚以她独特的方式,以她这一部折射社会生活的个人史,将她的花期留住并无限地延长了。
阿坚的丈夫,原是一名中学教师,过了不惑之年却迷上了摄影,“陪练”的自然是妻子。渐渐地,就有了许许多多生活照,于阿坚,是她逝去生活的瞬间写真,于她先生,就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凭这些作品,他受聘成为暨南大学的一名摄影教师。
阴阳合璧,夫妻互惠,在这些年里,阿坚的镜头感越来越好,成为了朋友们很不错的“摄影模特”。
在朋友们的鼓动下,阿坚将自己的生活照结集出版了,她说,一对中年知识分子想自费出版大型影集耗资之巨简直无法承受。幸而有各企业界朋友相助,加上不少朋友个人捐助,此举才得实现。然而,在个人行为规范很受约束的国民之中,在几千年来女性的谦卑被视为传统美德,在“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被诵读了几十年的中国,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大礼物大概就是心灵自由地赞颂自己吧。一个普通女人公开出版自己的私人相册,公开向世人宣告,她要自我欣赏与自我陶醉,这是需要很多勇气和想象力的。而且,相册所展示的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历程,揭示出国民(尤其是中国妇女)独立意识的真正觉醒。难怪有人要说: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档案”,也许比名女人更具有普遍的社会学含义。
敢于欣赏自己,还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她还必须有一种超脱而旷达,洁净而透明的心灵,不含任何杂质,还得有“纯真”这种个人品质作行为背景。
阿坚是美丽的。无锡一位周姓相册拥有者在给阿坚的信上写道,他那患肺癌的母亲,看了相册,指着P60页一组照片说:“我小时候也有这么漂亮。”他说,母亲的床头有了《这一株三色堇》相册后,他那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母亲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就安静多了,求生的欲望也强烈多了。阿坚是美丽的,她影集在高扬了自我意识的同时,竟也给一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妇女带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如今,她那眼中的秋色使她的美丽更显出一种成熟的韵致,而她那一份成熟的韵致,又在那位临终者的话语的照耀下,有了更深一层含意。
有位哲人说:“人,只有自己承认自己是软弱的,人才是软弱的。”同理,只有人自己承认自己的生命是辉煌的,人才是真正辉煌的。通过阿坚镜头前的笑容的提示,在我们心中,唤起了一种对自我生命的礼赞与自豪感;而这本私人相册,它终于以诗意的面容告诉我们,生命还可以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抒写陶醉。
刊于1995年1月28日《重庆法制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三色堇吴幼坚(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55485025/
后记:
关于《这一株三色堇》的自述:在天地间坦然开放 https://www.douban.com/note/748862204/
2006年11月,《在天地间坦然开放》成为新浪博客“三色堇吴幼坚”首篇。2011年2月,同性恋者“老花”评论:“读完您的这篇人生小结,我不禁潸然泪下。人生正当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活,然后无怨无悔、无牵无挂地死。您对人生的大器、从容、坚定,让我敬佩;您的美丽、庄重、优雅,让我仰慕。今天,您留下的爱中,不光有《这一株三色堇》,还有对年轻同志和家人的关怀。您所传达的对生命的信念我就恭敬地收下了,我相信您的大爱定会跨越时空,温暖更多的人。”2017年11月,同性恋者“沙舞劲”评论:“很感动,为吴阿姨骄傲。这是了不起的女性才能做到的突破和创造。希望这美可以永驻,永葆年轻的心。”2019年1月,26万字《彩虹——LGBT人生纪实》问世,我的跋题为:把爱留下。
注:1)彩虹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27227/
2)《这一株三色堇》印数2000册,尚剩少量库存有瑕疵,原价60元,现价50元(含邮费),若《彩虹》与《这一株三色堇》同购,则两书共计100元(含邮费)。欲购可发豆邮或来信:wuyoujian1947@163.com
3)我将陆续选发影集中的照片与配诗。
三色堇吴幼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香港艺术馆外即兴独舞 (7人喜欢)
- 美丽小花美味佳肴美好心情 (2人喜欢)
- 【回忆录】交谊舞(133) (9人喜欢)
- 五一前夜拉拉来信报喜 (10人喜欢)
- 转载:拿什么拯救同妻 (3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