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战“疫”》:抗击疾病中国人从不畏难
近日,五集纪录片《战“疫”》回顾了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这五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中国的防治历程,展现了伍连德、齐长庆、屠呦呦、苏德隆、顾方舟等在防控这五种传染病过程的杰出贡献,同时,纪录片邀请了赵铠、李兰娟、张伯礼、王辰、杨宝峰等院士共同回顾新中国以及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抗击瘟疫、为了人民健康所做的种种努力!

对抗疾病,中国人从未言弃
放眼中国的战“疫”的历史,不仅能让我们看见今日之昨日,亦能够恍然明白多难兴邦的家国内涵,更能够看到中国人对抗疾病的决心、勇气和贡献。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在与各类顽疾对抗的过程中,都在用行动彰显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如纪录片《战“疫”》第二集就讲述了中国人对抗天花的故事。作为曾经世界上最恶名昭彰的传染病,天花肆虐人类的数千年间,至少夺走了5亿人的生命。在人类消灭天花的过程中,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古代发明了对付天花的“人痘术”、九十多年前分离出了制作天花痘苗的毒株、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了用“鸡胚细胞”培养痘苗的方法等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又进行了三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两次接种,五亿多人口共发放了18亿剂疫苗,只用十一年时间就消灭了这一祸害人类数千年的病毒,比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的时间整整提前了16年。我们难以想象,天花如果继续在全球肆虐,那么人类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直以来,无数的流行病都试图向人类发起进攻,但中国人从来都没未放弃作战。我们战鼠疫、灭天花、抗疟疾、围歼血吸虫、消灭脊髓灰质炎等等,这些历史永远不能忘却。作为一种记录载体,纪录片《战“疫”》还原了中国人不言弃、不放弃的抗疫精神。
这些人,值得永远铭记
在中国面临疾病肆虐的历史上,多少人突遭生活的变故,多少人的生命又被挽救。在每一种严重危害国人生命健康的疾病面前,从来不缺少诸多杰出的抗疫英雄。在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中,我们也许知道有英雄的存在,但却不知道他/她姓甚名谁!因此,对纪录片《战“疫”》来说,它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向英雄致敬。当然,这也是纪录片人为历史上抗疫英雄鼓与呼的重要方式。在该片中,年仅32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出任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为了阻止瘟疫的蔓延,他亲手实施了现场病理解剖、提出封城隔离的防疫思想、向清政府上书请求“焚尸”消灭传染源、发明“伍氏口罩”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历时四个月,成功阻止了瘟疫的蔓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用“中国神草”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脊髓灰质炎开始横扫世界,中国也在1882年,出现首例脊髓灰质炎患者。“人民科学家”顾方舟和闻仲权、董德祥、蒋竞武等医学科学家于1960年成功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1962年又牵头将液体活疫苗改成固体制剂,成功制成糖丸减毒活疫苗。自此,我国“脊灰”年平均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使数十万名儿童免于致残等等。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对抗疾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该纪录片中采访了诸多与疾病打交道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等,让他们现身说法解读专业的事。这不仅能够让大众直接通过纪录片与抗疫英雄们对话,也凸显着纪录片本身的文献价值和专业价值。在《战“疫”》当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医学病毒学专家赵铠,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汤林华等作为嘉宾为观众讲述中国在抗击疾病面前的努力,纪录片也同时将观众带回那个疾病肆虐的年代,感受着那个年代的悲痛与艰难。回顾过去是为了缅怀、为了铭记,当纪录片观众听着这些真实的抗疫故事,没有人不会心生对中国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等的敬畏与尊崇。在此,纪录片的社会使命进一步得到了彰显,也进一步唤起了观众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以及对那些挽救他人生命者的感恩。
未来,继续大步向前进
在《战“疫”》里,纪录片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在防治相关疾病方面的努力,让观众直观了解了中国科学家们为了抗击疾病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让观众聆听了新中国以及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抗击瘟疫、为了人民健康所做的种种努力的故事。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也没有人不会为之缅怀。在此,该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已然得到了彰显。而作为真实的历史史料,纪录片作为文献的意义和功能还将继续被传承下去,作为后人缅怀的资料与文本,这不得不说也是《战“疫”》这部纪录片的历史价值和前瞻价值所在。

“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目前,新冠病毒已经全球呈现了大流行的趋势。中国人并没有为之而屈服,全国上下的情绪与力量全部为之而牵动。截至目前,我们以一种绝对不松懈的态度迎来了全国上下逐渐的复工复产,网友们高呼“‘热干面’又回来了!”中国又动起来了!相信未来,无论再遇见怎样的疾病与困难,中国人依然能够不言弃、不畏难,继续更好的向着美好未来前进!
© 本文版权归 纪录中国docuc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