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爷爷》用3种方式+5个彩蛋,为孩子讲述长达19980年的人类发展史
先说明下:小葵书屋是我的今日头条名称,我没盗用图片。图片我懒得换水印了,折腾一次好累......
我小时候,我妈望女成凤地给我买了好多科普类书。《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年前》都是她当年花大价钱给我买回来的。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完完整整地看完过其中任何一本书。
《十万个为什么》包含很多科学原理,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不容易理解,看不懂就算了。可《上下五千年》这套书讲的都是历史故事,只要认字就能看懂,但我还是翻都懒得翻,看几页就觉得索然无味。现在这套书在没在书架上,我都不确定。为此我一直愧疚不已,觉得浪费了家里很多钱。

我一直以为,我不喜欢看这两套书是因为我不喜欢读有营养的知识类图书,只喜欢读娱乐性强、内容轻松的书。但当我看完德国作家迪特·博格和插画家博尔德·莫尔克-塔瑟尔共同创作给小朋友的历史书——《猛犸爷爷:写给孩子的人类简史》之后,很想对当年6、7岁的我说:你不喜欢读这些书不是你的错。几十年后等你看到《猛犸爷爷》就会发现,知识类图书与内容轻松并不矛盾。《猛犸爷爷》就可以把历史知识讲的生动有趣,让人手不释卷~

谁是《猛犸爷爷》?
《猛犸爷爷:写给孩子的人类简史》是一本专为儿童创作的历史类书籍。猛犸爷爷是这本书中为孩子讲故事的爷爷。
猛犸爷爷名字中的猛犸虽然是一种古时候才有的动物,但猛犸爷爷却是人类哦,猛犸爷爷的后代当然也都是人类啦。 大家可不要把猛犸爷爷误会成类似于大象的那种史前动物。 书名之所以叫《猛犸爷爷》是因为德文书名是“Opa Mammut”。(opa=爷爷,mammut=猛犸)

《猛犸爷爷》讲述的历史,历经8个时代,时间跨度长达近2万年。
书中涵盖了从公元前17920年到现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伟大发明,包括:
法国大革命、国家的形成;
蒸汽机、电视机的发明;
校园生活、智能手机的时代等。
但不论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发明在书中都只占两页,每一段历史都是独立的故事并配有插图。书中50段历史无一例外,似乎表明无论多重要的事都终会成为人类发展途中的沧海一粟。

《猛犸爷爷》与其他历史类书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书中出现的大部分历史人物都是猛犸爷爷的后代。书中讲述历史的方式都采用猛犸爷爷给孙子、孙女讲家族故事的方式进行。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猛犸爷爷一家的家族发展史。
《猛犸爷爷》这本书很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中唱到的: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只不过《猛犸爷爷》中讲故事的人是名叫“猛犸”的爷爷,他也不是在谷堆旁边讲故事,而是在篝火边。
你仔细看《猛犸爷爷》的封面,画的就是猛犸爷爷坐在篝火边。猛犸爷爷身后的多种图案就是他讲述的一段段故事。

猛犸爷爷把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与猛犸家族的发展史相结合,把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转变成自己和亲戚听到、见到的大事小情,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看了《猛犸爷爷》后我才发现,原来历史可以用这么生动、轻松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猛犸爷爷》有两位创作者
想出这种绝妙写法的是文字作者迪特·博格。
他1958出生于德国,毕业于汉堡应用技术学院,目前也工作与此,是学校设计学院的艺术总监。他的作品曾被提名“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为《猛犸爷爷》配图的是德国知名的插画家博尔德·莫尔克-塔瑟尔。
他1964年出生与德国,与文字作者迪特·博格是校友,毕业后也曾在学校工作,担任书籍插图专业教授。他的插画作品曾获得“创新图画书插图特别奖”、“特罗斯多夫图画奖”,也被提名“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这两位“一文一武”,已经合作了20余年。

接下来,我就来具体说说,这两位“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提名的作者是如何让“猛犸爷爷”把历史讲得生动又轻松的。
1.虚构历史细节+如实讲述历史事件
提到人类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悠久、漫长。确实如此。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5万年到40万年。当时人类的脑容量已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能用兽皮做衣服,能人工取火。
不过,《猛犸爷爷》并没有把人类的诞生作为这本书讲述的起点,而是从猛犸爷爷自己生活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17960年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了2020年。虽然猛犸爷爷在公元前17920年去世了,但他却好像一直在天上看着后世子孙一样,洞悉他们的一切,给读者讲着他自己和后代发生的、或者听到、看到的故事。猛犸爷爷在讲述这将近2万年的历史时,既有所虚构,又尊重史实。
猛犸爷爷讲故事会虚构历史细节,以增添生活气息
有所虚构指的是,猛犸爷爷讲的所有历史都与自己家族的后人有所联系。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你瞧,猛犸爷爷在书里提到:
他的孙子孙女发明了弓箭; 他的亲戚参与修建了巨石阵; 他后世的孙子给宫廷画师调过咖啡。

尽管没有证据证明他的这些亲戚没有做过这些事,但猛犸爷爷的后代不可能成为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见证者。但这些虚构的历史细节不仅不会干扰读者对史实的理解,反而为触不可及的遥远历史增添了生活气息。这会让小朋友感觉历史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生活的普通人,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猛犸爷爷讲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尽管作者迪特·博格虚构了历史事件的细节,但是《猛犸爷爷》并不是一本虚构的历史小说,而是如实反映历史事件的正统的历史科普书。
书中讲到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书中提到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建筑、事件和发明,包括:
巨石阵 鼠疫 法国大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过,为了便于小朋友理解,猛犸爷爷没有长篇大论、事无巨细的讲解这些历史的各方面内容,而只是粗线条、简略地陈述事实。书中的每段历史都是独立的小故事,最多只有三小段,不到600字。
讲到鼠疫时,猛犸爷爷没有具体说明感染鼠疫的病人发病时的惨状、鼠疫的致病原理,甚至没有说出鼠疫这种疾病的名称,只称其为“一场瘟疫”。 因为小朋友的理解能力有限,只需要了解:“这场瘟疫是由老鼠身上跳蚤一类的微小生物传染给人的,导致了很多人失去生命。”

虽然猛犸爷爷省略了很多琐碎的历史细节,但他没有省略对历史的看法。猛犸爷爷可能希望所有读到这些历史的人都能以史为镜,思考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这些看法包含了:
对冲突争端的反感:
“我没能赢得了那些恶人,只是因为我没他们高、没他们壮、也没他们声音洪亮罢了。实际上,我也想静静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没有人能完全实现他想之所想,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呀!” ——《猛犸爷爷》33页
对人类残忍行为的批判:
“我们那时候每一次打猎都会有流血、都会有牺牲,但却从未把这种行为当成对抗无聊的把戏。” ——《猛犸爷爷》69页
对平等正义的理解:
经过这一番折腾,不管皇帝想还是不想,他都得给这小贩解决点实际问题了。这件事让老百姓意识到,所有人生而平等。自此开始,他们便再也不惧怕皇帝了。 ——《猛犸爷爷》103页
对战争的反思与厌恶:
这之前不久,这座城市还是整洁又漂亮的。可不幸的是,人们之后就被卷入了战争……这之前,有人信誓旦旦地鼓吹、清清楚楚地告诉然,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为了人类的……从那次战争之后,她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爸爸。 ——《猛犸爷爷》115页
2. 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前后一致的叙述角度
《猛犸爷爷》书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猛犸爷爷的亲戚,为什么作者迪特·博格要让猛犸爷爷一大家子齐上阵,“扮演”各种历史角色呢?
因为这会让历史人物的关系简单明了,叙述角度前后一致。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作者要刻意简化历史人物的关系? 因为复杂的人物关系会干扰阅读。
豆瓣曾经有人发帖说:读不下去《红楼梦》,因为把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捋一遍就失去了阅读兴趣。可见如果人物关系众多且复杂,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半途而废。其实,让人阅读虎头蛇尾的除了人物关系之外,还有人名。

我到现在都对欧洲历史敬而远之,因为别的不提就只说亨利某世这个系列:亨利一世、亨利二世、亨利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七世、亨利八世。这八个“亨利”就够让我头大的,就别提其他的了。

所以作者迪特·博格才会让猛犸爷爷一家子去承担各种历史角色。这样就极大地简化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他在写作时还省略了人物的真实姓名,这就更便于小朋友理解了。
你不用担心《猛犸爷爷》里会出现一长串的历史人名,干扰你的理解。因为《猛犸爷爷》整本书里只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猛犸爷爷的名字:猛犸。书中其他所有人都无名无姓。不论他是众人叩拜的神还是普通人,是皇帝还是平民,统统没有名字。
或许在猛犸爷爷眼里,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他们都没有真实姓名。 猛犸爷爷讲到这些人时,只称其为:我的孙子、孙女、表兄弟、亲戚们;女孩子、小伙子、年轻人;医生、骑士、皇帝、士兵。
可能对成年人来说,故事里的人都没名字,读起来会一头雾水。但这对小朋友来说可是件大好事!因为他们不用记故事里的人到底叫什么,也不用管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反正他们几乎都是猛犸爷爷的家人。家长们也不要再费心考小朋友,故事里讲的是谁的故事。反正这些人都没名字。我们就让小朋友忽视人物,只关注历史本身吧。
历史人物无名无姓还有另一个好处:历史故事的叙述角度单一,小朋友更容易理解。
《猛犸爷爷》中的所有故事都是以猛犸爷爷第一人称的角度,讲给大家听的。我们会听到他讲:
我说的这个贸易商人很会换东西,他用阿尔卑斯山开采出的铜来交换产自波罗的海的琥珀; 中世纪有个小姑娘,八岁就被父母送去修道院了; 我们家族的小家伙去探索海洋了。
但不管故事的主角是谁、内容如何,讲故事的人始终是猛犸爷爷。这样小朋友就会很快就能熟悉故事的叙述方式。
3.口语化的语言+大面积的配图
《猛犸爷爷》通俗易懂不只由于故事本身贴近生活,人物关系简单,口语化的语言也功不可没。
书中有些故事的内容简单到,家长就算一字不差地直接念给小朋友听,他们也能轻松听懂的程度。再加上口语化的用词,让这本书更像是历史故事录音的文字版本,甚至有时候觉得讲故事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你看,猛犸爷爷正在对你说:
“我的小孙子,你看到了吧,在我们的社会里,进步可是从未停止呢”; “嘿!那边树上的那个小伙子有点儿心急绷不住了!”; “孩子,我现在要讲的这件事,是关于‘斗兽’的,真是有些少儿不宜。啊呀,多么可怜的人们啊!多么可怜的动物啊!”
“我的小孙子们、嘿、孩子”这些词不仅拉近了我们和猛犸爷爷的距离,也让我们感到历史并不是冷冰冰、遥远世界发生的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而是活生生的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除了口语化的语言之外,《猛犸爷爷》中的插图也为整本书增添了更多色彩,丰富了文字难以叙述的历史面貌,让历史更栩栩如生。
以巨石阵为例。
提到巨石阵,成年人毫不陌生,但小朋友却不一定知道。而不论语言如何形容巨石阵的庞大,都不如看图片来的直观、形象。《猛犸爷爷》的插图就为读者如实细致地呈现了巨石阵的面貌。

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插图估算出巨石阵某一块石头的长、宽、高。我大致推算了一下,下图一群人中间那块卧倒的石头高度约为4米,长度约为2米,厚度约为1米。由于计算过程有点复杂,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文章最后。
那么,巨石阵的石头到底有多大呢?组成巨石阵的石头其实大小并不一致。巧合的是,我的推算和维基百科关于巨石阵的数据几乎一致。维基百科的信息显示,巨石阵的石头每块高约4米,宽约2米。
《猛犸爷爷》的插图除了精确呈现史实之外,也与文字内容配合一致。
在《贸易往来》这个故事中,猛犸爷爷提到了一个拄着拐杖的商人。这个商人在拐杖最下面安上了一个青铜的马掌。你可以看一看这个故事左边的配图,那只拐杖下面是一个类似于心形的东西。这其实不是心形,而是马蹄的形状啦~(下图中真是的马蹄照片是我加的,书上没有)

《校园生活》这则故事中的图片细节比《商贸往来》更醒目。这个故事中提到,一个戴着蓝帽子的小女孩照顾了一只生病的小猪崽好几周。你能在图中找到这个照顾小猪崽的小女孩吗?

其实呀,除了这些故事里的奥秘,《猛犸爷爷》这本书还没开始讲故事,就留给了大家5个彩蛋,你发现了吗?
我接着讲给你听。
彩蛋1:
为什么环衬页要用剪影的方式画牛、羊、马?
你先看看下面这幅由摄影师Sissie Brimberg拍摄于法国拉斯考克斯的照片,照片中的画作创作于旧石器时代(下图)。

接下来,再请你看一看《猛犸爷爷》第17页的插图(下图)。

这两幅图是不是很相似?因为书中插图讲的就是拉斯考克斯的洞穴画呀!插画师为《猛犸爷爷》画的插画与真实的法国拉斯考克斯的洞穴画很相似呢~
好,你接着把这两幅图与环衬页的图片放在一起看,发现相似之处了吗?是不是感觉环衬页的这些动物很像洞穴画里的动物?因为环衬页的动物不是源于剪影,而是源于洞穴画呀!

《猛犸爷爷》的故事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所以环衬页的这些动物来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经典艺术形式——洞穴画。不过,环衬页的惊喜还不止于此!
彩蛋2 :
环衬页中心最大的动物——牛的奔跑方向
你看~前环衬页中心的牛向右边跑,而后环衬页的牛向左边跑。

你想过没有:
为什么这两头牛的奔跑方向不反过来? 前环衬页让牛跑向左边,后环衬页让牛跑向右边? 或者都把牛画成向一个方向跑呢?
因为牛奔跑的方向与我们的阅读顺序一致,并暗合了阅读时历史故事的时间顺序!
假设我们从前环衬页开始看书,我们的阅读顺序是向右的。这与前环衬页,牛向右的奔跑方向一样。 此时书中历史故事按年份顺序,从古代到现代,呈正序排列。 在图画心理学中,右侧代表未来。这正暗合了向右边跑的牛,领着我们阅读时,从远古奔向现代。

假如我们从后环衬页开始看书,那么我们的阅读顺序是向左的。 这与后环衬页上,牛向左奔跑的顺序一样。此时,书中的故事按年份“倒叙”排列,是从现代到古代的顺序。 在图画心理学中,左侧代表过去。这正暗合了向左边跑的牛,领着我们从现代跑向过去。

彩蛋3:
扉页前一页为什么要用红色、黑字两种不同颜色字体,这一页的数字又是什么意思?
还没翻到扉页时,你是不是就被有一整页的“曾”爷爷的“曾”字惊呆了?

另外,你发现了吗?
有的“曾”字是红色的? 有的却是黑色的? 还有的是加粗的黑色的?
还有,为什么这一页的右边还要写一串数字,而且数字也是有的是红色字体,有的是黑色字体?
我先解释一下右边的数字。
这些数字不是数字而是年份。你可以把右边的数字与目录页的年份对应着看。你会发现每一个目录页上事件所对应的年份都能在这一页上找到。我们可以把这一页的年份看做《猛犸爷爷》整本书的时间记录。
不过,奇怪的是16720这个公元前的年份我没在书中看到,不知道为什么这一页要印上这个年份。我也查阅了这本书的德文原版页面,也有这个年份,而且也没有出现与这个年份有关的故事。这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疑问。



彩蛋4:
为什么扉页前一页右边的年份不是紧挨着的,而是“无规律”排列的?但左边的“曾”字却是紧挨着的?
嗯~其实这些年份不是“无规律”排列,而是大致遵循数轴中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需要我们展开想象,把《猛犸爷爷》中的历史看做一条长达19980年,以公元元年为原点的历史数轴。(公元前有17960年,公元后有2020年,总共为19980年)

书中历史故事对应的年份,只是这条长达近2万年历史数轴上的一些时间节点。根据数轴的规律可知,年份之间的空间距离=年份之间的时间跨度。
所以,这一页年份之间的空间关系也是如此:
年份之间的空间距离近,代表年份之间的时间宽度短; 年份之间的空间距离远,代表年份之间的时间跨度长。
你看~
17960、17940、17920这三个年份相隔20年,它们之间的距离一样,而且20年在这近2万年的历史数轴上,只是短短的一瞬。因此,这三个年份之间的距离很近。而6120与3720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因为这两个年份之间相距了2380年。
至于,左边的“曾”字为什么始终紧挨着排列?
因为这代表猛犸爷爷的后代在这19980年中的每一个年份里都生活过呀~
插画师在扉页前画了满满一页的“曾曾曾……”爷爷与年份可能是为了让大家在翻开正文之前,就能感到即将翻开的《猛犸爷爷》中包涵着近2万年的故事。
彩蛋5:
为什么猛犸爷爷的历史细节是虚构的,但是却要标出年份?
虽然猛犸爷爷担心讲太多真实复杂的历史细节,小朋友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当小朋友长大了,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记得猛犸爷爷讲的故事时,你们就会可以发现猛犸爷爷讲的历史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年份与真正的历史事件也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可以从这些年份入手,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这50个历史故事的年份就像50把揭秘历史的钥匙,当小朋友长大了,可以用这50把钥匙去解锁更丰富的历史细节。希望你们长大之后,可不要忘了带给你们这些宝藏的《猛犸爷爷》呀~
小提示:你知道《猛犸爷爷》103页讲的大革命(公元1789年)是什么历史事件吗?
------------
关于巨石阵石块长、宽、高的计算
计算原理是:根据站立状态趴在卧倒石块旁的男人身高,推算石块厚度(厚度=宽,长、宽、高在图中的位置见下图)。再根据石块厚度在图片中与长度和高度的比例,推算长度和高度。

你仔细看,这幅图右侧中间,有一块卧倒的长方形石块。在石块一侧有一群人,另一侧只有一个人。

我们以石块只有一个人的那一侧的人为参照,进行计算。
这个站着趴在石头的人,石块的厚度几乎和他的腋下持平,因为我们能看到这个人的手臂是水平状态搭在石块上的,没有向上倾斜,也没有向下摆放。一个人从腋下到脚的高度,差不多等于一个人身高的三分之二。所以,我们用这个人的身高可以估算一下这块石头的厚度。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资料显示距今大约2-3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数据约为1.65-1.68米,这与当时欧洲人的平均身高相比差不多,或者稍高一点。另据英国牛津大学2017年的研究显示,英国人在公元200-410年时变得更高,平均身高从167厘米上升到170厘米。
而《猛犸爷爷》中描述的巨石阵是公元前2280年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时英国人的身高一定不到167厘米,但也不会太矮,大致在165厘米上下。我假设这个人身高为164厘米。他腋下到脚的高度约等于身高的2/3=164*0.66=109厘米左右,也就是大约为1米
我们仔细观察图片会发现,如果用这块石头的厚度与石头高度比较,会发现:最长的边长≈4倍石头的厚度。所以,这块石头长大约是4米。(厚度与高度的大致比例关系见图片)

那这块石头的另一个边长呢?由于透视关系,我们看这块卧倒的石头会觉得,石头厚度和宽度差不多。就像我们看下图中的建筑物,视觉上好像楼的长度与厚度差不多,但实际上楼的长度要大于楼的厚度。

我们可以根据这幅图中后部的其他石块,会发现:这些石头的厚度约为石头长度的1/2。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块石头的长度约为2米。

我们现在根据石头旁边的男人身高推测出,巨石阵的石头高度约为4米,长度约为2米,厚度约为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