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金刚》:巨型音乐剧所面临的重重考验

85年前,一部黑白影片《金刚》以融合动画、真人表演及模型为一体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特技电影的先河。影片最后,一只十几米高的大猩猩,攀上纽约帝国大厦的楼顶,对着呼啸而来的战机,挥拳捶胸,大肆咆哮的场景已是影史不可磨灭的经典。而今年11月,历时数年打磨的音乐剧《金刚》终于回到纽约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百老汇剧院正式上演。它的归来不仅将观众带回了美国“大萧条时期”,那个纸醉金迷,追名逐利的历史环境,也因舞台上所呈现的这只6米高的机械巨兽,重新唤起人们对“巨型音乐剧”(Mega-musicals)的关注。
在国内,我们对巨型音乐剧的说法已不陌生。从上世纪70年代兴起,到80年代达到鼎盛,《猫》《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等为人熟知的巨型音乐剧,背靠着科技进步给舞台演艺带来的巨大变革,成功突破了舞台空间的想象局限,将更为复杂的故事、场景,更为精致的服装、道具和更加庞大的歌舞、视觉场面呈现出来。再依托极具商业意识的全球化经营管理理念,将成熟的作品不断向全球复制推广,挖掘了原有舞台演艺从未企及的巨大商业价值。但随着音乐剧巨型化的不断探索深入,为求得巨大商业利益的背后,也背负着巨大的风险。1988年,当时投入800万美元巨资(是当时前期投入最大的音乐剧)打造的惊悚题材音乐剧《魔女嘉莉》(Carrie)遭遇惨败。仅仅5场正式演出之后,便因为一系列技术等原因难以维持下去,草草收场使得700多万美元瞬间打了水漂,也让《魔女嘉莉》成了百老汇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商业败作。
自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20年里,仅有迪士尼戏剧公司制作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以及《日落大道》《妈妈咪呀!》《坏女巫》等少数巨型音乐剧真正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直到2010年,《蜘蛛侠:关闭黑暗》的出现,再次将巨型音乐剧推向了风口浪尖。也正因为这部剧,让原本早就已经计划去百老汇上演的《金刚》被搁置了5年之久。
音乐剧《蜘蛛侠:关闭黑暗》刚刚上演的时候,很是轰动。因为它是投资7400多万美元的百老汇史上最贵音乐剧,也是当年被一众剧评人和托尼奖评审们嗤之以鼻的烂戏。随着上演之后演员受伤事故不断,首演日期一再推迟,《蜘蛛侠》渐渐陷入各种负面信息之中。虽然它也创造过290万美元的当时百老汇最高单周票房纪录,但由于超高的前期投入,苦营3年后仍无法实现盈利,被迫下档。有报道称,其损失达到惊人的6000万美元。
如今再看,《蜘蛛侠》的巨大投入和巨大损失,直接或间接引发了两个结果。一是让音乐剧《金刚》的百老汇计划搁浅。这部2013年诞生在墨尔本的巨型音乐剧,原计划在2014年登上百老汇的舞台,所选定的剧院正是原本《蜘蛛侠》驻场的福克斯伍兹剧院。二是,百老汇随即进入了一种追求快速回本的状态,大型或巨型音乐剧渐渐失势,前期投入少于1500美元的大中型作品逐渐成为主流。
有人曾统计过,百老汇音乐剧每年仅20%的作品可以最终收回前期投入成本,而这些作品回本的时间一般要3-5年,但在2011年之后,这一回本周期开始迅速缩减。首先打破记录的是前期投资仅500万美元的《报童传奇》(Newsies),2012年底该剧仅耗时7个月便收回成本,成当时最快回本的音乐剧。而在此之后,音乐剧的回本速度不断变快,2015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悲喜交家》(Fun Home)用了8个月收回525万美元前期投入;2016年首演的《甜派小姐》(Waitress)用了10个月收回1200万美元前期投入;2017年上演的加拿大音乐剧《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仅用了不到8个月就收回了1200万美元的前期投入;而最近一部小成本话剧《乐队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更是仅用11周的时间收回350万前期投入,迅速成为百老汇的热门头条。
做演出不求大,而求快速回本的心态,展现了当代制作人回归理性,严控风险的积极一面。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金刚》暂缓登上百老汇显然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而制作人也着力在这长达5年的等待时间里,寻求着不断提升作品,降低投入成本。
制作人先后邀请了多位音乐或剧本创作人加入对《金刚》进行改进,包括曾担任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音乐总监的 马里尤斯·德·威利斯(Marius de Vries)担任音乐创作,去年凭借《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获托尼奖最佳话剧奖的编剧杰克·索恩(Jack Thorne)进行了一版全新的剧本创作。该剧的舞美设计彼得•英格兰(Peter England)在采访中解释说,如今的百老汇版与5年前的墨尔本版已有很大区别,它更贴近原电影的故事,在音乐和情感的处理上也比之前更清晰、更有趣了。
剧中最大的明星“金刚”是由来自澳洲的环球机械生物技术公司(Global Creature Technology)制作的。这个高约6米,体重将近1吨的庞然大物,原本需要由30个人同时操作。在经历了5年的改进之后,如今已缩减为10名台上机械偶操作人员和4名幕后操作人员。但尽管操作的人数少了,可它该有的表情、动作和情绪依然表现得十分出众。剧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克里斯提尼·皮特斯(Christiani Pitts)曾说,当金刚安静下来时,你会发现它的表情,它呼吸的动作都是如此真实,好像立刻就会真的活过来一样,让她时常不由得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
环球机械生物技术公司是当今机械制偶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他们所创造的巨型机械恐龙等长期应用在各类主题乐园、展览、舞台表演等。索契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的巨大吉祥物,以及在奥兰多环球影城开设的游乐项目“骷髅岛:金刚的统治”,都是该公司制作打造的。舞台演出方面,除了这次的《金刚》外,还有《与龙同行》(Walking With dragons)《驯龙高手》(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等巡演秀。在他们的创造下,这个外表看起来笨重的巨兽体内实质是有超过1500个接头和300米长的电线连接起来的。其头部藏有15个机械马达以提供动力和16个微处理器创造各种各样的表情。其骨架由太空钢和玻璃纤维架起,炭纤维制成的头骨,均由装有充气袋的肌肉纤维包裹。因此,它能让人看起来结实坚韧,动作又能轻盈真实。而无论是打斗、跳跃还是对着众人咆哮,金刚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十几位机械偶操作员们的通力协作。
除了金刚本身,在整部剧的舞美设计方面,彼得·英格兰也力图重造“大萧条时期”纽约建筑所呈现的冷酷感。大量投影的运用,有效地将机械偶金刚与整座纽约城融为一体。而投影中的画面也并非实景的照片,而是类似手绘的图像,以期还原老电影中所呈现的画面质感。
和许多巨型音乐剧一样,虽然在舞台技术、机械偶的操控方面都给了观众极具震撼效果的感官体验,但对于故事本身仍然很难让一众苛刻的剧评人感到满意。纽约时报这次罕见的派了两位剧评人对《金刚》进行点评,但两位都用了相对不雅的语气词,抨击了《金刚》在戏剧和音乐的处理上不成熟的一面。在他们看来,故事、音乐、舞蹈这些音乐剧必要的元素,在剧中都沦为了机械金刚的配角。它们穿插在机械金刚的表演中间,更像是为金刚的出现在做铺垫。
但即使剧评人给出了负面意见,但我们仍可以在剧中看到如今的新时代,给这个老故事也带去了些许改变。回看电影版《金刚》在上世纪30年代横空出世,展现了大萧条时期人们“逃避现实”的心理需要。剧中女主角安,以往总是以金发碧眼的美丽形象示人,她代表了人们心中渴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是人们摆脱现实纷扰,寻求内心安慰的港湾。但这次的音乐剧版里,主创们却在有意识地扭转这一角色的形象。通过黑人女演员克里斯提尼·皮特斯的演绎,这个长存于人们心中的完美形象有了更加独立的表达。在她的一首主题曲“纽约女王”(Queen of New York)中,安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是男人的财产”,可谓是对其原有形象的颠覆。
我们看到《金刚》的官宣前期投入为3500万美元,比《蜘蛛侠》低了不少,但也比近期其他百老汇作品要高出不少。高昂的成本,不看好的剧评人,周围快速回本的剧目,似乎都在向巨型音乐剧施压,示威。可抛开那些理性的条条框框,站在观众的角度,我们无需排斥巨型音乐剧。我们中的许多人也都是因为巨型音乐剧的全球化属性,而接触到并爱上音乐剧的。而回头看看过去的10年,过于政治正确的百老汇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了,而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过于求稳的百老汇,也很久没有这种豪气盖天的冲劲了。所以现在,是时候让巨型音乐剧回归了。
作于2018年11月,发表于《文化广场》杂志2018年,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