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要# 《体验宗教》之“理解宗教”
何为宗教?
宗教 Religion
拉丁词根 re- “再次” lig- “参与”“联结”
宗教就是指把我们自然的和人类的世界与神圣世界联系起来.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术语“宗教”是在西方文化中产生的,当应用在跨文化的语境时,恐怕不完全恰当.
用灵修方法Spiritual path来指称别的宗教体系,也许是个更恰当的名称.
宗教体现的八个要素:
信仰体系belief system: "世界观“
团契community: 群
核心神话central myths: 故事
礼仪ritual: 仪式
伦理ethics: 确立人的行为的法则
独特的情感体验characteristic emotional experiences: 惧怕、 内疚、敬畏、神秘、皈依、“重生”...
器物表达material expression: 雕像、绘画、音乐作品...
神圣性sacredness: 对神圣和世俗界作出的区分,通过语言、衣饰和建筑等.
神圣者
人们以不同方式来体验和解释神圣的实在性.
一神论monothesim: 只信一个上帝,上帝是全能者,是超越的—从世界和一切普通的实在物来看是无限的.
泛神论pantheism: 万物皆有神性,神圣的实在不被视为拥有人格化的属性,是某种内在于宇宙的东西,宇宙不仅处在创化之中,而且也是神圣本性自身的一种显现.神圣者是可在有形世界及其过程中发现的,“自然本身就是神圣的”.
多神论polytheism: 一些宗教以相信有许多共同存在的神灵的方式崇拜神圣实在.
无神论atheism: 否定任何上帝或神灵存在.
不可知论agnosticism: 上帝的存在不可能得到证明.
非有神论nontheism: 没有明确立场.
宗教象征主义
通常认为宗教是象征性地表达了真理.
象征(符号)是某种相当具体、常见且普遍的事物,能够表达并帮助人类强烈地体验到某种更为复杂的东西.
象征性解释之所以重要,因为宗教象征符号会指示潜藏于所有宗教之下的某些结构.
宗教象征、神话和词源学有时意指一种所有的宗教都在言说的普遍的象征性“语言”.
对宗教起源的思考
泰勒(英国人类学家): 相信宗教植根于灵魂崇拜之中. 他指出宗教是多么频繁地把”诸多灵魂“看作控制了自然界的力量,多么普遍地把死去的人们—祖先们—看作是进入了灵魂世界.
弗雷泽(苏格兰人类学家): 把宗教的起源看作是人类早期试图影响自然的尝试,并且把宗教看成是魔术和科学之间的中间阶段.
弗洛伊德: 把对上帝和诸神的信念理论化了,认为那是出于成人在儿时所经历的持久的影响,他们的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后这些成人就把自己对父母的感知投射到他们对上帝或诸神的形象上. 他还主张, 既然宗教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类在一个不安全的宇宙中感到安全,在人类获得了更大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安全感之后,宗教就变得不必要了.
奥托(德国神学家): 主张当人们体验到本质上是神秘的实在的内容时,宗教就出现了. ”令人畏惧和着迷的神秘“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
荣格(弗洛伊德早期弟子,后决裂): 因持根本不同的解释方式与弗洛伊德决裂.他把宗教描述为某种生自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东西,他称之为“个性化”.他将许多宗教标志(圆环、十字架等)称为 “通达中心和个性化的道路”.对荣格而言,宗教是人对实在的深度及其复杂性的体面的回应.
万物有灵论animism: 一种把自然中的所有要素看作是充满了神灵或许多精灵的世界观.
有些学者经反思认为宗教是从万物有灵论自然地“进化”到多神论,然后到一神论.
宗教中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 聚焦于信念和实践
圣礼取向: 强调定期和正确地举行礼仪和仪式活动,这是通向拯救的途径.
先知取向: 强调通过正确的信仰和遵守道德律,与神圣者的接触就得到了保证.
神秘取向: 寻求与一个比自己更加伟大的实在的联合,例如与上帝、自然过程、宇宙和整个实在的联合. 技巧比如(席地冥想)
第二种模式: 世界观和人生观
神圣实在的本质: 超验的/内在的 人格性/非人格性 是否“神圣者”只存在于我们之外,或者如果只把神圣者说成是人们“认为是神圣的一切”,要更好一些.
宇宙的本质: 有理智的、人格化的创世主/永恒的,没有开端和终结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二元论(相信实在是由两个不同的原则[精神和物质]组成;相信两种[善和恶]是相互冲突的)自然是粗野污秽的,其与非质料性的灵性世界相对而立/ 自然是神圣的/ 中间立场,世界源于神圣的行动,但是人类被要求继续塑造它.
时间: 线性的,从宇宙开端懂啊结束,都遵循一条直线, 不可重复/ 循环往复, 时间不是重要的或“真实的”,因为最终时间没有进入到某个最后的终点.
人的目的: 人类是一个伟大神圣计划的一部分,人类处于舞台的中央,善恶两种力量在他们之中运作,人的行为很重要/ 人只是自然宇宙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强调个人与整体的和谐一致
言词和圣书: 成文/讲说/重视静默和无语的冥想
排他性和包容性: 神圣者不同于世界,分享神圣性意味着分离(回避某些食物、地点等)/ 强调社会和谐,语言的不足,或者真理的相对性,他们的信仰中接纳了许多神灵.
第三种模式: 男性观和女性观
许多流行宗教中,男性的意向和控制力似乎是决定性的.而最重要的女性神灵与繁殖和母性有着特别的关系.
比较宗教的研究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过去的许多宗教中,女性神灵受到了崇拜,妇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宗教研究中的多学科方法: 心理学、神话学、哲学、神学、艺术、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文学理论
重要的批判性问题
1. 学者们几乎没有远行,研究基本上仅限于自己的阅读范围之内.考古学和人类学刚刚诞生,不可能被用来提升学者的研究和结论,那些不得不依赖这种方法的学者有时被叫作“扶手椅学者”.
2. 没有成文的经典. 圣徒言行录在讲故事,部分或全部细节是虔敬的虚构.
3.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主张把宗教看作一种服从于社会法律的团体现象来研究,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创教者”的创造.,是社会而非伟大的创立者创造了宗教.
4. 结构主义 (致力于寻找构成语言、心智活动、神话学、亲属关系和宗教基础的普遍结构,这种方法把人类的活动看作是主要由那种潜在结构决定的) 斯特劳斯:主张一种根植于人心灵里的潜在的结构产生过程,它有助于人类把有意义的形式赋予各自的经验和语言.
5. 后结构主义 (仔细观察文化现象里的个别因素). 福柯,主张对普遍结构的推崇不仅限制着理解,也因此限制着新思想,而且它也能被用于为囚禁和压迫行为辩护. 德里亚, 试图超越对文本以及其他文化要素的一般阐释,他开始拒绝任何可以设想到的解释——这就是一种被称为解构的技巧.
6. 野外调查, 信息客观吗?道德层面是否出于尊重,还是一种新式的殖民主义?
7. 铁板一块的世界宗教概念应被抛弃? 一说,宗教外表下,活跃的是更加古老的宗教内涵,宗教间由交融性.另一说,宗教的最终形式是个体.个体的宗教体验各不相同,取决于各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或历史阶段.
为何要研究世界的主要宗教?
洞察各宗教传统、洞察宗教的分享、洞察人心、对差异的宽容和欣赏、理智的质疑、洞察日常生活、艺术鉴赏、旅行的享受、洞察家庭传统、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宗教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