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文章转自公众号 建筑青年说,作者建筑青年说


建筑青年说|吴建师&孙艺潭00:0028:00采 访|刘 捷编 辑|梁隽瑶
本期人物



孙艺潭 吴建师 2016 eVolo竞赛一等奖得主01
重塑地平线






2020年,孙艺潭和吴建师已经搬离了四年前,这个在他们的设计构想中一度被彻底颠覆的中央公园,或者说——NEW YORK HORIZON纽约地平线。「自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纽约的城市发展越发蓬勃,经济发展与空间限制、人造与自然 、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矛盾被不断放大,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加亟需关注和解决。」无论是纵横几十个街区的中央公园,还是备受争议的哈德逊广场,这些前卫的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们广泛的讨论,但仍不可否认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深受纽约人民喜爱的地标性景观,中央公园在160多年前被建造之初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平等的绿色空间与景观享受。然而随着密集的摩天大楼一幢幢拔地而起,中央公园的全景似乎逐渐变成了少部分人的私人景观。「身体真正能接触的公园,是对每个人都平等的。但是眼睛能接触到的公园,就没有很平等」,吴建师说道。「这就不像原来摩天大楼建造的初衷那样,你应该看到一个更远的景色,现在反而可能是对面的另外一个摩天大楼。」孙艺潭认为,这些仅仅服务于penthouse中少部分人的摩天大楼,是纽约城现在不得不直面的矛盾之一。21世纪的摩天大楼是什么?这些大型建筑的历史、背景、社会、城市和环境责任是什么?为了让建筑中的每一个空间都能成为penthouse,那时刚刚从RISD毕业的孙艺潭和吴建师选择了以乌托邦视角去解读这种矛盾。颠覆了纽约传统的摩天大楼给人的刻板印象,“纽约地平线”一举拿下2016年eVolo比赛的一等奖。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层建筑设计大赛之一,eVolo致力于讨论摩天大楼与自然、社区、城市之间的关系,认可那些通过运用新技术、材料、程序、美学和空间组织重新定义摩天大楼设计的杰出想法,以及对全球化、灵活性、适应性和数字革命的研究。孙艺潭和吴建师没有建造另一座高耸的大楼,而是向下挖掘中央公园的人造土地,复原公园建造前崎岖的自然地形,同时在其周围建造一道连续围绕的镜面幕墙,为居住空间提供一览无遗的新地下公园景观。这个将新公园四面环绕,总长7英里、深300米的类墙体巨型结构将会在30米的厚度中创造18平方公里(80倍于帝国大厦)的可用室内面积。在包含如公寓、店铺、博物馆、图书馆等功能分区的同时,保证了无论层高和朝向,所有室内空间和自然景观都有平等的视觉联系。
*部分设计陈述引用自吴建师, 孙艺潭. 纽约地平线——畅想未来曼哈顿天际线[J]. 景观设计学, 2016(4):72-81.



整体生成过程,Storyboard「我们的目标是颠覆景观与建筑之间的传统关系。」建筑不再是动态景观的服务对象,而是成为了反映自然的镜子。孙艺潭和吴建师在曼哈顿混凝土丛林的中心创造出一个永无止境的自然幻觉,向纽约居民提供了一种不受公园物理边界限制的景观视角。这个设计再一次强调了eVolo竞赛的宗旨,是向公共和私人空间创造变化的垂直社区,是对新的栖息地和领土的探索和适应,也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能够通过自身系统的自我调节智能增长。同时,这也正是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落地纽约的原因。多年的纽约生活除了为二人带来竞赛的灵感,这个城市特有的氛围也时刻影响着他们。「近二百个国家的人住在纽约,这么多人都能很平衡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孙艺潭表示,生活在纽约,永远有新的东西在吸引自己、刺激自己,让自己不断学习。「这儿确实是多元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城市了」,吴建师说道,「也是我们愿意留在这儿的,可以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02
别让建筑成为束缚






多元,是始终贯穿孙艺潭和吴建师设计道路的话题。建筑之外,两人延展了许多不同的设计方向。交互设计、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甚至是护照设计,「探索自我是我想追求的一个课题」,孙艺潭这样说。在她的个人官网中,甚至有许多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的手绘icon系列。来自孙艺潭个人网站 | www.yitansun.com「一个设计师他可以做很多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东西。如果让我们以后做的话,我们也会想说去往这个方向发展,毕竟这个方向更好玩一些。」吴建师提及了日本Nendo设计工作室的创意领袖佐藤大,「他做了很多可以上米兰设计周的项目。在他的网站上,打开一个菜单,建筑、室内、平面、工业设计,他全都可以做。有一个团队去帮他做,全都是在他的理念体系下。」来自nendo官网 | www.nendo.jp这样的想法,或多或少也与二人毕业的学校有关。「RISD是一个跨学科的艺术学校」,吴建师说,在一个只有十几人的studio中,时常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别的专业甚至别的大学。「我们学校真的是有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经历的各式各样的人、艺术家」,孙艺潭回忆,曾经有过在摄影课上和来自布朗大学生物专业的人一起去以他的角度去看摄影的经历,「我感觉是让我更深地理解关于艺术多样性这件事,同时也是很开放地去面对各种不同media的艺术形式。」 摄影、雕塑、景观、电影、时尚、陶艺、工业等不同的课程,为两人打开了更多扇门。「可以更全面的去理解艺术这件事情,而不是说只是建筑这件事情」,孙艺潭说道。孙艺潭 吴建师 | 脱欧后的英国护照(竞赛作品)孙艺潭 吴建师|鸟时钟 (交互作品) 「建筑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切入点。就像用一个锅一样,你拿什么进来炒,最后出一个什么菜,炒菜这个过程可能就是建筑本身。」吴建师认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呈现一个结果,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一定是“一个”楼,甚至不一定是一个“楼”。」
「整个设计行业它有一个趋势,总是从尺度上去分学科。就是我做建筑的,我就是建筑师;我做椅子,我就是一个家具设计师;我再往小了做,我就是工业设计师;然后我再往大了做,我就是景观设计师。其实没有分得这么细了,现在这么多设计师之间分工合作,太常见了。跨学科,它并不是一个跨行,更多时候反而是注入一些新鲜血液,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不断学习和了解设计的过程让孙艺潭更加明确了自己喜欢的方向,「我理想的生活是希望能一直进行一些创作,然后挑战自己。」

03 放开那个中央公园
理想化的生活与设计在设计师看来,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在部分人看来,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甚至破坏。
区别于常规建筑构思的eVolo获奖给孙艺潭和吴建师带来了诸多媒体采访,其中不乏对两人创意的褒奖。作为触及社会议题的项目,身处混凝土丛林的人们乐于讨论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但同样的,当被改变的景观变成了某个权威的地标时,人们的声音便不由产生了变化。
建筑家居网站《inhabitat》称纽约地平线「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和对景观建筑及历史的憎恶」,认为这样的方案「对进入公共绿地的通道和视野做出了妥协」,反而违背了中央公园使人们亲近自然的初衷。

《inhabitat》文章
《New York》杂志则更是从基础建设、商业规划、经济成本和城市生活多个方面抨击纽约地平线的可行性,甚至用「cheeky」一词来形容这一项目。

《New York Magazine》文章
就连福布斯都指出——「中央公园是逃离混凝土丛林的地方,而不是陷阱。」更遑论各个新闻下的评论中,始终不乏质疑的声音。

比起了解设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认知范围内的信息整合成为了部分持反对意见的人们讨论的倾向。「比如说中央公园可能地下有很多管道或者是地铁的一些线路,或者是说还有一些人会质疑玻璃幕墙,鸟类的保护者可能就觉得是不是对鸟不好,就这样的很多很practical的问题问到我们。我们就觉得也是一个可能做比较大的概念性的作品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东西」,孙艺潭说。
然而,「Never mind that the wild, winning idea will never be constructed 」,就像一篇采访中讲的那样,比赛中的概念设计很难在实际生活中落地。「但是我也觉得说是可以学到的一点是,原来很多人是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项目的。同时我也觉得我们的standingpoint不能因为一棵树而丢失整个森林。」面对舆论的质疑,孙艺潭非常理解,这是许多概念性的设计面向社会公开后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和二人始终追求的多元化理念一样,在吴建师看来,参加竞赛「更多的可能是让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建筑的人,在一个他天天会刷的网站上,突然看到我们这个项目,他可能就会想很多他平时没有想过的事情。然后同样的,编辑就会问一些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就这样反而会认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也让我们知道,比如说从编辑的角度,他是怎么看一个建筑项目的,他是怎么对待一个建筑竞赛。」
离开舒适圈,这大概就是二人始终坚持的方向,「要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而不只是建筑师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圆其说。」
最后,就像福布斯最终在采访中对纽约地平线表达的态度一样,「理念永远是伟大建筑的基础——即使它没有机会实现。竞赛和效果图打开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对所展现的可能性感到惊讶——即使它不切实际。年轻的建筑设计师们带来了无数精彩的的想法,而大多数这些想法都是从“如果”开始的。」
帮助建筑设计师理解世界的同时,竞赛也在帮助世界理解建筑设计师。
期待更多的如果。

UDL欢迎大家进行经历投稿,欢迎联系小编微信yzx1180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