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自豪感」VS「负累感」

20200403 星期五 多云,夜晚雨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Panda Ponders(ID:Ponder_Panda)
刚刚结束与两个马来西亚华人朋友的聊天。
成年人的世界里,各有各的忧虑。
远在异乡的我,来到这里以后,几乎没有多少朋友。文化迥异的现状,让融入变得相对艰难起来;久之,人也有了惰性,便多少丧失了拓展交际圈层的欲望和勇气。所以,自己的圈子也就越来越小,无甚波澜。
我想,多数华人来到西方世界,大都应该经历了很多类似的境遇,所以,中国人总是抱团在一起,社交在一起;旁人看来,或许我们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也不太能加入得进来。
西方人的距离感,通常还是比较有分寸的,不会太多参与到你的生活里来,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穿着“铠甲”,手拿“长矛”,一副时刻待命、一致对外的面孔。
多数的人,并不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中国拥有着如此特殊而略显奇怪的文化形态。
可是他们虽然不了解,但其实也并没那么好奇。我们看到的“他们的好奇”,往往来自于关于中国的负面信息,都让他们大开“眼界”,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以为自己找到了“中国人”的真谛,而这些信息的真相程度如何,似乎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乎;殊不知,总认为中国人坐井观天的这些老外,才是真正的在坐井观天。
身为中国人自豪感,并不是空虚的、无由头的。
很多人移民的选择,来自于,尚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暂时还无法对现阶段生活需求的足够保障。这个毕竟是客观的事实,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很多社会层面亟待解决的矛盾,而这些问题的彻底改观,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历程,但是人的寿命毕竟有限,大家都想生活在更加优渥和有保障的环境里,也无可厚非。也有本身家庭条件不好的人,选择来到这里,也只是因为,同样的一份门槛很低,在国内没什么尊严可讲的工作,在这里的收入会异常之高,通常还不会被人带有偏见地鄙夷。所以,移民族的组成实际略显极端,一面是在国内家庭条件优渥、收入水平高、或是社会地位比较优越的”社会高阶者“,一面是没有什么学历或背景、家庭或个人的社会地位偏低的一族。
不止中国,包括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等在内的亚洲国家来的移民,多数都符合这样的特点。
但是,现实又略显可悲的是,这样的一个圈层生活在这里,生活确实优越许多,但普遍都没有太大的安全感。这份不安,既来自于与外界的不融合,也来自于内部的防备心。所以,大家选择抱团;也所以,尤其是近十几年,很多一代移民拿到PR(永久居民)后,选择终生不转国籍,表面上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论国内的人如何看待这些海外华人,他们始终想要把自己的根跟祖国尽可能多地绑在一起。
因而,在电影里《战狼》《红海行动》里看到的那些情感,并非虚构,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
网上总有网友在喷这些移民,不论是出于酸涩的想法还是置身事外的看热闹,他们在并没有经历这些遭遇的前提下,凭空臆测,或酸言酸语,或冷漠视之。
不亲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听听他们自己或者其他国家的人对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言论,你很难想象得到,他们真正经历了什么。
所谓,有得,就必有失。在他们获得了优渥的生活的同时,也得承受来自于不同社会圈层的可能存在的歧视、敌对、甚至言语或人身攻击。
在这里,中国人的勤奋,让其他种族的人失去了工作,他们会骂你;中国人对于商业机会的敏锐和执行力,会被视为投机和不正当竞争;明明没有做什么相关工作或是做出出格的行为,却得承受着各种关于”中国制造粗劣“、”中国威胁论“的奇奇怪怪的无端指责。
甚至,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华人和华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鄙视链关系。他们会感到委屈,明明是对国家的敌对情绪被转移到了民族上,而让自己莫名受到牵连,毕竟他们虽然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客观上又和现在的中国没有什么关系。
而这里,澳大利亚,在种族矛盾方面已经算少之又少了;很难想象,那些诸如在美国等国家里的华人们,他们所处的境遇为几何。
我很难过,我不知道,作为个体的我,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
泛东亚人,都有着天然的含蓄特征。面对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以及无端指责,大家并不善于表达和反驳。
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足够的当地生活经历,如果采取反攻的态度,很难掌握其中的程度,说弱了,没有意义,改变不了什么,说强了,容易被贴上民族主义和激进分子的标签。所以,大多数人在遇到不公或者不解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选择沉默。
我们中国有那么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那么多美丽的风景名胜、有着那么丰富多彩的饕餮盛宴,几十年里,我们输出了那么的人,可真正了解甚至只是知晓的外国人,仍然只是凤毛菱角。
而误解,往往就来自于不了解。种族矛盾的存在,恰恰更多的来自于偏见和误解。
中国的力量愈加强大,关于中国的负面,也就被愈加地放大,而中国的声音,依然薄弱。
吃完饭的这一段对话,让我觉得愤懑而无力,充满了不适感。
明明外界的认知和理解,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可我却反驳不出来什么,我很难过,我想要做些什么。
▲END
历史文章:
墨城日记(壹)· 无处安放 墨城日记(贰)· 落尘的孤独 墨城日记(叁)· 永不会消失的善意 墨城日记(肆)· 我想说说我可能有的心理问题 墨城日记(伍)· 种族歧视下的自由主张 墨城日记(陆)· “被歧视”下的社会群体意识 墨城日记(柒)· 请给“我”选择,请允许说No
澳洲疫情日记
COVID-19澳洲确诊情况(截止至2020年4月3日3:00pm ):
澳大利亚全境新增217例,合计5,350例;维多利亚州新增49例,合计1,085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