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空城计
三国时诸葛亮智施空城计,吓退强敌的故事真是家喻户晓。面对曹魏几十万大军,手下仅有几千人马的诸葛亮却下令打开城门,自己登上城楼弹琴唱歌,反而使兵强马壮、胜利在望的司马懿疑惑重重,不敢前进,终于丧失最好的战机,反胜为败。诸葛亮的大智大勇,让亿万中国人敬佩了千百年。 其实,在公元前666年,中国人就使用过空城计,这比诸葛亮要早整整九百年。 当时,南方的楚国已经强大起来,并开始和北方的诸侯国相互来往。楚国的令尹(宰相)子元野心勃勃,既想扩大楚国的土地,又想娶到美丽贤惠的文夫人。文夫人是已故楚王的妻子,对死去的丈夫很忠诚。所以,尽管子元施了许多诡计,却总也不能如愿。 这一次,子元为了引诱文夫人,竟然在王宫旁边盖了一处漂亮的宅院。他住了进去,天天扯着嗓子唱歌。可是文夫人仍然不动心。子元又急又气,抓起干戚(兵器)舞弄起来。文夫人听到了,不由得又伤心又气愤,眼泪刷刷流下来,抽抽搭搭地说:“先王舞弄干戚,为的是振国强兵,防备敌人。如今令尹不去找敌人报仇雪恨,却在我寡妇门前胡闹,这像什么话!” 子元听到文夫人的话,不禁脸红了,说:“是啊,文夫人一个女流之辈,却没有忘记仇敌,我作为楚国的令尹反而忘记了。我确实太不像话了!”于是,他下决心要做出一番大事来,好让文夫人看看自己是有出息的。 可惜,他心中的这件大事是以强欺弱,率领大军去袭击郑国,而且没有任何理由。 这年秋天,子元带领六百乘兵车的强大队伍,北上进攻郑国。他们一路上气势汹汹,很快就打到了郑国都城的近郊。 楚国大军压境,郑国人自然慌了手脚,因为郑国不但兵少力弱,而且毫无防备。郑文公急急忙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向楚国求和,多送些金银财宝,楚军可能会退去。有人却说求和太屈辱了,只有坚守,等待鲁国、齐国的救兵到来,这才是良策。还有人主张撤出都城,暂时到桐邱躲避。谁都觉得自己的意见最合理,一时间七嘴八舌,争得一塌糊涂,吵得郑文公头昏脑涨,更不知该怎么办了。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大夫叔詹终于开口了:“臣有退兵之计。”话音刚落,众人一齐住了口,都把目光转向他,好像刚想起还有他这个人似的。 郑文公站了起来说:“大夫快讲!快讲!” 叔詹不慌不忙地说:“楚国第一次动用六百乘的强大兵力,说明子元是怀着必胜的信心而来的。正因为一心要求得胜利,所以他最怕失败。这样一来,楚军必定是处处小心,步步谨慎,越到后来越不敢冒险。我们不妨就弄一个险,让他们不知虚实,怎么来的还怎么回去。”然后,叔詹详细述说了自己的计策。郑文公一时也没有别的主意,只好让叔詹指挥军队,依计而行。 楚军的大批战车很快就抵达城外。郑国人心惶惶,文武大臣都沉不住气了,许多人都在收拾东西,准备向桐邱逃奔。只有叔詹稳如泰山,他首先把军队全都埋伏在城内,使楚军看不到一兵一卒,然后让人打开城门,令老百姓像往常一样自由来往,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露出一点害怕的样子。表面看上去,郑国都城秩序井然,人民安乐自在,根本没有大敌当前的气象,或者说根本没把六百乘兵车的楚国军队看在眼里。 楚国的先锋部队来到城门前,一下子被郑国人搞糊涂了。四门大开,也不见一兵一卒,楚军却不敢迈进城门一步。这太不正常了!背后必定隐藏着可怕的阴谋。我们只要一迈进城门,马上就会落入郑国人设好的陷阱。不能进去,说什么也不能冒冒失失地冲进去!还是先报告主帅吧!这样想着,先锋官赶紧派人去见主帅。 子元听到报告来到城门前,面对此情此景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亲自登到高处向城内眺望,只见城内秩序井然,百姓照常买卖,一派安定和平的景象。但是,在飘扬的旌旗后面,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点点寒光,想必那是埋伏的军人手中的武器在闪光。那么,郑国不但是早有准备,而且还有必胜的把握,要不怎么敢这样大大咧咧,根本不把我楚国大军当回事呢?想到这里,子元害怕了,万一失利,那就前功尽弃了呀!于是,他命令部队在城外驻扎下来,等查明情况再决定是进还是退。 这时,鲁国、齐国和宋国的救援大军正向郑国进发。子元害怕腹背受敌,又不敢贸然杀进郑国都城,只好望着那平静得让人心慌的城门,恨恨地咬了咬牙,然后,连夜率领楚军悄悄撤退了。他心里非常恼恨,但看见部下垂头丧气的样子,他还是打起了精神,很神气地安慰说:“我们已经打到了郑国的都城,这就是巨大的胜利啊!”当队伍临近楚国都城时,子元命令军士高唱凯歌,并派人向楚王报捷请功。这支空劳往返、一事无成的军队倒也喜气洋洋的。 郑国那些准备逃跑的人听说楚军撤退了,真是一百个不相信。叔詹却只是微微一笑,登上城楼,让他们看楚军营地上寻食的乌鸦。那乌鸦千百成群,在楚军营地上自由自在地一会儿飞起,一会儿降落,兴奋的鸣叫声远远地传进城来。直到这时,大家才缓过气来,相信不费一兵一卒也能“战”退敌兵。 智慧和计谋抵得上千军万马。

(转自许嘉璐《智慧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