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查看话题 >学术研究中,如何给无穷无尽的文献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核心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复杂的内容。 把大的文章切分成小的段落,把每个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再把这一句话浓缩成一个词。
这个世界上,有谁不会做笔记?
年前和朋友聚餐,聊起小时候老师布置过的作业,我们都有抄写《新闻联播》的经历。
记得我动作慢,抄到一半,电视上那一行蓝底的提要已经不见了,所以家人都要上阵。要么帮忙记住剩下的一半,要么干脆就拿过笔来直接写。
播新闻的人很忙,我们抄起来也很忙。
有位朋友的经历更奇特,老师让他们要学会使用电码。敌人随时会打过来,我们的计划让人偷听去了怎么办?比如会让他们记“爸南买”这样简洁的三个字,敌人再怎么狡猾,也不会知道个中奥秘。
其实三个字缩略的是“爸爸明天要去南京出差记得让他顺便买回雨花石!”——非常隐秘地,我们就把雨花石给买到手了,敌人一点办法也没有。
佛经传播也有类似的情况。僧人从印度带来经典,通通记在脑子里,可是经典那么多,又那么长,背错、背漏怎么办?
于是有了「摄颂」,从每部经典抽取一个关键词,拼起来变成一首偈颂。记住这首偈颂,就等于记住了一大片经典。
《杂阿含经》卷1有「无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无知等四种 及于色喜乐」,看起来是一首完整的偈颂,其实象是「正思惟」、「色喜乐」等短语,各自对应着一部完整的小经。
所以这个世界上,谁都会做笔记。
我认为,做读书笔记的核心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复杂的内容。
把大的文章切分成小的段落,把每个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再把这一句话浓缩成一个词。
我在准备博士论文以前,用这种方法写了12万字的读书笔记,自我感觉很有用。当然,读了这么多年书,每个人都有自己做笔记的方式,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一、文档编排
读书笔记是用来帮助我们管理那些庞大的知识,所以并不是写成文字的才叫笔记。我认为对文档的编排是做读书笔记的第一要点。
1. 不同主题建立不同的文件夹
再普通的一篇论文,也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分支,比如虽然研究的是华严思想,但有可能会涉及到唐代的历史背景,敦煌写卷的校读等等。
佛教研究,总是不可避免要横跨很多不同的领域。
最好的方式是,给每个领域,都开单独的文件夹。这个步骤看起来不起眼,但其实是做笔记的基础工作,因为做了这个简单的分类,其实就等同于给自己设立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让自己分清主次,不会让量杂乱的信息干扰自己的主题。
不同的文件夹表示不同的读书需求。
我的的读书笔记,分为以下几类:

2. 每个文件夹建立不同的文档
有了不同的文件夹之后,继续分类,建立不同的word文档。可以按照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子题来建档。
我读了几本学界的典范著作,因此建立了「1 模板阅读笔记」。这个文件夹里面的内容长这样:

3.每个文档建立不同的一级标题
有了不同的word档之后,继续分类,设置不同的一级标题。
如果阅读的是同一本书,则书的章节设为一级标题;如果阅读的是同一个作者,则将该作者的不同文章设置为一级标题。
我阅读了Jan Nattier所有跟支谦有关的论文,因此文档里的一级标题是14篇文章的书目信息:

在文档中记录不同的论文,有个小技巧,可以配合zotero,直接导出文献的完整书目信息,然后设置为标题。上图中的目录,都是我用Zotero的APA格式导出的。可以看到,作者、年代、篇名,三个关键信息都具足。这就够了。
4. 小结
先作简要总结,做读书笔记的第一个步骤是,先分类。
分类最大的好处是,不会把所有的材料都放到同一个文档下面。本来做读书笔记就是要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但是都放在同一个文档,只会让自己更加混乱。
看到一个文档里面做了好几万字的笔记,心里会很满足,因为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脑袋会发昏,因为越做越多,理不出主要的线索,压力很大。
完美解决这个难题,就是要分类。
只要将不同的类别都开一个单独的文件夹,或者开一个单独的文档,就会发现,真正跟自己主题相关的材料其实很少,就不会有自欺欺人的心里满足。
还会发现,每次做笔记,只要应付新开的那个文档就可以了。同一时段只处理一个主题,脑袋不会发烧。
不论是使用Zotero搜集文献还是平时做读书笔记,我认为分类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只有不断将手头的材料分类,才能见木又见林,看出自己哪里的材料不够。
下一篇文章我打算分享写论文的一些心得,分类依然是重点。将大的主题逐层分类下去,会发现哪些类别的材料特别多,哪些类别的材料只有一点点。
比如我做支谦译经研究,不分类的话,会感觉读书笔记做了好几万字,很有成就感,但是分类下来发现,我最关心的文本解读,其实只有几千字的读书笔记。这样的话,很可能意味着我偏离了主题,并且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填充背景知识上。
当然,也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有哪些分类,这是在边做笔记的过程中边进行的。发现材料太多了,就要适时地开始分类。
二、撰写正文
不论是全文精读还是部分精读,我的每条笔记主要有下面四个内容。
1. 标题
上面提到建立文件夹、文档、一级标题的三个步骤。下面要做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贯彻这种不断分类的思路,拆分每一篇文章。
拆分文章的最好方式,就是下小标题。
这时候要岔开一个题外话,就是推荐使用wps或者word中的文献引导模式。这个模式其实就是给文档设置标题,并且让这个标题出现在左边的目录树之中。
我现在不论写什么文章都会打开这个模式,左边是目录,右边是正文,随时都知道自己写到哪里,不会迷失在几万字的文档里。
举例来说,读Nattier (2009),有4点对我比较有帮助,于是分别设置成为文档的二级标题。
其中,讨论「方法」以及讨论「研究支谦的意义」这2点很重要,于是再往下拆分,发现这2点中又各自谈了4个小点。4个小点均设为三级标题。
如图:

如此,即便不看Nattier的原文,也不看当初做的笔记,只要有这个目录,就可以马上知道这篇24页的英文论文中,哪些需要重点关注。
标题要怎么下呢?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采用原作者的章节名称来当作标题。
另一种情况是,有时候原作者的分章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因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和我们不一样。比如他讨论思想讨论得很开心,但我们只需要他处理历史文献的那几页而已,所以这种时候,就可以自己给读到的内容下标题。
从上面的图片也可以看得出来,凡是自己下的标题,我都用方括号做标记。方括号也是我在所有读书笔记中的固定标记,都用来表示自己添加的内容。
2. 正文
正文是读书笔记的核心,同样也应该贯彻统一的原则,不断分类,用最精简的内容来呈现。
所以我的读书笔记,都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尽量用一句话来表述作者的主要观点。
有同学曾经问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果理解错原作者的意思,那怎么办?是不是把原文贴过来,比较科学。
我是觉得,如果理解错了,即便把原文贴过来,甚至把原作者请过来,也无济于事。读书笔记,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己消化。只把原文贴过来,其实是一种逃避。
因此,读的那一段内容不论是英文还是日文,我都会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来。其实也不用压力太大,没有语言老师站在我们后面,只要大概把作者的意思表述出来即可。
这里有个小技巧。
我们常会发现论文的一页里面有好几个观点,或者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原作者是在写论文,所以需要把很多不同的材料都组合起来,写成一段完整的话,但是我们刚好相反,是要把一段完整的话,拆分开来。
因此,可以列1234点,每一点一句话,每句话概括原作者的一个观点。
这也是贯彻同样的原则,将大的内容拆分为小的条目。
3. 关键词
写到这里,我对读书笔记的主要观点,已经很明显了。
我们的目标是用最精简的语言来概括最复杂的内容。但是,精简到什么地步,才最容易吸收呢?关键词!
我们已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了作者的某一个观点,那么可以继续浓缩,将自己的话变成一个关键词。
我常用的关键词有:
【风格】表示这部分内容谈论了译经风格。
【术语】表示讨论到了佛学术语
【音译词】表示讨论到了我关心的佛经音译词
【发现】表示这个观点是原作者独到的发现。
关键词也是自己添加的内容,所以我也加了方框。
设关键词,没有固定的规矩,也不用每条记录都费心去想,只设在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就可以了。
如果关键词足够多,其实就等于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数据库。
好比我设置了【发现】这个关键词,其实是日后做研究综述的时候用的。我只要检索文档里面的这个词,就可以把原作者所有独到的发现,都找出来了。
4. 自己的话
总有一些话不吐不快,表示自己比作者高明。
按理自己的话也要加方框,但是一段话加了方框,前框和后框会隔很远,等于没加。所以这时候我会设置一个小标题,或者另起一段,并且写一个“我”字。比如
“我:作者写什么,完全看不懂,难道是我的智商问题?”
或者可以写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写自己的疑问:
“我:‘咒’和‘祝’在不同版本间有互换的例子。按照那体慧的逻辑,如果经文真的是祝愿之意,为什么不用愿?而用祝?”
下次我引用到这篇文章,就知道当初曾经产生过质疑,不会贸然引用。
当然了,用“我”,好像显得没什么文化,高兴的话,可以变成“孤独君子按:……”“万卷楼主曰:……”等等。
三、读书笔记的两种目标
做笔记很重要,但是也不用心急。要紧的是先明确,我们读一篇文章,到底是要做什么?
我个人认为,所有文章,只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全文精读,一种是部分精读。
当我们要踏入一个新的领域,那么领域内的经典作品就需要全文精读。当我们只是要使用到某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那么只需要部分精读。
说起来抽象,举例比较好懂。
1. 全文精读
有段时间,我打算写梵汉对音的文章,但这是个有百年历史的领域。我的“梵”只学了2年;“汉”,只跟着竺家宁老师学习了1年多的音韵学。
要进入这个领域,我选择从最基础的文章开始全文精读。选择的是储泰松先生1995年的《梵汉对音概说》。
全文精读,再怎么精,还是有些地方很难理解。不论查什么工具书,都无法解决。这时候怎么办呢?
也不急,继续读第二篇文章。
等到我读了第四篇、第五篇文章,发现读书笔记越做越轻松。
为什么呢?
第一篇文章会花时间,是因为有很多陌生的概念、陌生的方法。到第二篇、第三篇论文,会慢慢发现有很多重复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显然是这个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到了第四篇、第五篇,笔记就越做越简短,因为自己对基础知识开始比较熟悉,也可以看出作者的长篇大论中,哪些是他的突破性发现,哪些只是在重复前人的话。
武功再高强,也不能每一招都是自己独创的吧?
所以这时候,笔记就比较轻松了,做关键部位即可。
因为越做越轻松,就不会被这个有百年历史的领域给吓到,甚至做出乐趣来。于是一口气读了下面的近三十篇文章:


不断给同一个领域的文章做读书笔记,总会发现一些知识点常常出现。
2. 部分精读
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文章要全文精读,哪些要部分精读?
这其实取决于我们研究主题明确与否。
如果研究主题不明确,还处在找题目的阶段,那么可以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全文精读。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如何找出那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可以参看我上一篇介绍Zotero的文章。
如果研究主题很明确,那么对大部分文章只需要部分精读就可以了。
读书笔记并不是写越多越好,而是要越关键越好。论文那么多,怎么可能读得完?选择部分精读,才有时间去读其他更好的论文。
如果不是要紧处,很多小细节也没有必要做笔记。抓住主要矛盾,其余等有需要再慢慢查。
每一篇学术论文都是一部工具书,不必从头读到尾,就像谁会从头到尾去读字典呢?
选择部分精读,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凡是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内容,即便再怎么吸引人,再怎么觉得以后会用到,还是得舍弃,否则会一直沉迷在自己的笔记里。
四、读书笔记未必有用
笔记,归根结底是工具,我们做笔记到底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能服务于我们的研究。下面是我在2018年1月3日写的日记:
早上去斋堂比较迟,还差五分钟就要收摊了。吃饭的时候校长走过来,问我待会有空吗,五分钟就可以?
我心想校长看我来得这么迟,不会是我早上都没吃饱,要拿吃的给我吧。我心里在盘算待会估计推辞不掉了。
到了男众寮门口,校长提到昨天晚上的笔记问题,他说不大清楚我困惑在哪里,所以想再了解看看。原来如此,他是希望把昨天说到一半的说完。所以今天校长传授的,主要是笔记2.0的功夫。
我问:“做了笔记还是写不出论文,那怎么办?”
校长:做了笔记起码是第一步,以后不用再从零开始,但是不要依赖,就像医生开刀的时候不会一边翻笔记一边开刀一样。笔记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我们没法产生价值,是因为根本不熟悉。
使用笔记之前,心中还残留什么?你能记住“介音”,这就是你对文献的掌握程度,知道文献里面有谈到这个问题;你脑子里没办法跑出更多内容,这就是你对文献的生疏之处,无法熟练运用文献。
所以,笔记是第一步,熟练是第二步,想要熟练就要反反复复地使用。
熟练之后也不要被熟练所制约,要有突破,就像寺庙里面每天都做早晚课,都是同样的文句,但是要提醒自己,要产生新的关注点。”
五、总结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呢?如果不做读书笔记,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献内容,那大可不必多此一举。
对我等凡人来说,做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有助于写出逻辑严密的论文。其实这对于心理健康也有个好处,那就是:
1.拆解前人庞大的学术观点,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地方,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2.记录下对自己有用的材料,脑袋可以随时清空。要用的话,去检索就好了,不用费心神记忆。
读书的时候,读一点就做一点笔记,再多的资料也有消化完的时候。原先看起来堆积如山的资料,慢慢也没那么可怕了。所以做读书笔记,也是个心灵减压的过程。
最后,重复一遍本文的核心观念。
如果是我来给自己这篇文章做读书笔记的话,只有一个词:
分类!
12万字的读书笔记,存在我的计算机里面,对我没什么帮助了,还不如贡献出来,给大家批判用。
我上传到了网上,
Google云端硬盘: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RBQWEBK1XpRjZigUMgGPW-winpgCllHk?usp=sharing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sdj3PtnkPn9-LTgLeFeew 提取码:5u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