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感
面對強大的、異民族的、近代化的殖民者,日據時代臺灣上層人士有三條路線:
1.認同中華文化,表現為延續私塾教育、組織漢詩文社,不剃髮(詞誤,應為剪辮)不易服以表示對大清的忠誠。
2.拋棄中華文化,擁抱日本文化,這類人極少,而且多在皇民化運動時期出現。
3.不接受日本文化(Culture),但認同日本文明(Civilization),認為這代表了現代(西方)文明,有部分人希望據此吸收現代文明,建立獨立於日本中國之外的臺灣文化。
上述第3種人所代表的思維對現代臺灣影響最大。人類對現代化工業化生活的憧憬,因為日據臺灣造成兩岸不同的歷史過程。大陸方面,即使國勢凌弱,仍有代表全中國的政府 ,現代化工業化表現在推翻舊政府建立一個科學、民主、獨立的新中國,代表現代化工業化的西方列強或蘇聯,並未完全殖民中國,是可以學習或批評的對象,而不需要全面推翻或全面服從。臺灣方面,代表現代化工業化的對象是日本殖民政府,傳播到臺灣的現代化工業化內容也經過日本文化無意識的改造,更經過日本殖民者刻意地改造。接棒日本政府的外來政權國民黨,延續日本人強將「文化」等同「文明」的觀點(對日本人而言,中國文化無法現代化,很多中國人也這樣認為),持續宣傳教育島內居民,讓人們認為大陸等於落後野蠻,中國文化不配擁有現代文明。
另一方面,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國民黨歷史教育不斷宣傳臺灣的重要性、獨特性、進步性,國小、國中、高中,全面教育島民:從清末到日據到國民黨政府時代,臺灣是全中國「文化最優越、科技最領先、經濟最進步」的省,臺灣是安和日麗搞建設、人民溫文儒雅,大陸是飢荒、戰爭、義和團、政變、各種政治運動搞破壞、人民痛苦殘暴 。這樣數十年的教育,絕對不是影響現在的年輕人而已,而是老、中、青、少、童,相對大陸的全面優越感,不論他的政治立場是藍是綠,藍的吹捧國民黨時代、抨擊日「據」時代,綠的吹捧日「治」時代、抨擊國民黨時代,但他們對大陸的立場是全無二致的:鄙夷、嘲笑、歧視、仇恨、利用。島民在優越感教育之下,完全不知道二戰後「Made in Japan」是劣質品代名詞,80-90年代「Made in Taiwan」是劣質品代名詞;完全不知道經濟起飛初期的日本觀光客在歐美國家是沒水準的代詞,完全不知道經濟起飛初期的臺灣觀光客在歐美日國家是沒水準的代詞。
從日據時代的內地延長主義時期開始,到國民黨時代,到民進黨時代,島內菁英島內群眾,懂得階級分析的人被日本人和國民黨接力殺光、放逐光了,其他人多數習慣於從民族性來解釋歷史、解釋發展落差,不論這個民族是從哪裡來,是歷史事實還是歷史想像都可以,學術是被權力用來建構自己的臺灣民族的,反正都以民族作為分析單位。
臺灣島內有大文學家,習慣以抒情的文字教導大陸民眾要有「文明」,這滿滿的優越感背後就是兩岸分隔從1895年至今(1945-1949的中華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陳儀,區隔臺灣與大陸的經濟聯繫),125年的歷史偶然、125年的發展落差,以及125年的教育宣傳。到2020年的今天,臺灣老、中、青、少、童世代,沒辦法用經濟及科技來獲取優越感,現在最好用的就是文明優越感,而且還是以「中國文化=野蠻落後」,「臺灣文化=現代文明」這種沒腦子的二分法強制連結。這個時候,去歷史事實的民族主義論述 ── 安德森式建構民族主義,是最好的工具,只要掌握了政府與媒體,又立基於日本人與國民黨仇中教育的良好基礎之上,這種有後現代味道的建構民族主義,當然可以被當權派拿來利用。但是歷史發展長期看的是下層建築,這樣好用的意識形態工具勢必不免被未來的統治者方便利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島民真是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