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成为自己 | 亲子
缘起
一大早起来在 WeLens 的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81岁意大利老人,过着神仙般的隔离生活》。
这位意大利老爷爷三十年前离开意大利大陆,试图脱离现代社会,开始新生活。机缘巧合,又以守护人的身份生活在布代利岛,成为这座小岛唯一的常住居民。
我有点像在牢房里,但这是我为自己选择的监狱。

又想起蔡志忠先生在自传《天才与巨匠》里说,自己四岁半便立下志向:
只要不饿死,我要一生一世永远画下去,一直画到老、画到死为止。
无论是普通的意大利老爷爷还是智商 200 以上的漫画大师,他们在做自己,并过喜欢的生活这条路上坚定的前行——没有因为孤独放弃,没有因为成名停下,没有因为财务自由放飞。
相反,他们乐在其中,并收获着属于自己的成功。
当我感到无聊时,我会拍摄海滩,来打发时间,然后编辑照片,在我的社交账号上和大家分享。”莫罗开心地说,“我收获了不少粉丝。”
蔡志忠先生钟情于漫画,但也热爱桥牌,50 岁开始与物理谈恋爱,闭关十年后继续自己钟爱的事业。

于是当我问自己,在过去的“21 天持续复盘力线上训练营”中的收获有哪些时,我想首先是“坚定地做自己”。
1
什么是“做自己”
做自己,就是更好的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在探寻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动态变化,小的时候相当“某某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变得现实,更接地气,毕竟当下评价一个个体的成功最重要的指标任然是拥有财富的多少。
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时刻: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找不到持续的动力。尤其是在虚无感和焦虑感的相互作用下,过着没有滋味的日子。

陈嘉映老师给了一个浅显易懂的答案:
找到一件爱做的事,可以把你的努力、才能、社会关系等等全都拢在里头。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细想,身边那些找到目标的朋友真的都是行动果敢坚定,例如团队小伙伴,赵师傅,罗老师,蔡蔡同学……
于是问题来了,我最爱做的是什么?或者说,我现在想的最多的事儿是什么?
或许是因为遗传,或许是因为过往的经历,或许是因为当下每日必须面对的现实,我发现自己对儿童教育最感兴趣。
因为小朋友比较顽劣,我自己性格急躁,虽然花了很多钱,上过很多课,但总也达不到我以为的最低标准。
自助者天助 ,为什么我不自己琢磨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原本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性的孩子学一样的课程,全都在同一制式的小学、中学里受教育,学语文,学算术,学好多其他科目,就一件很奇怪的事儿。
孔老夫子提出“因材施教”,我也可以尝试着,教不了别人,我还帮不了自己吗?如果合适,没准能帮助到更多朋友。
这是其一。

其二,我希望在自己不断探索“做自己”的过程中,也能带着孩子找到他的方向。
其实无论我们学习多少东西,最后也只能那一把刷子混饭吃。
科学研究证实,成就与选择目标的年龄成反比。越早选择人生目标,成就就越高。
与其每天把有限的精力耗散在“与作业斗”,“与考试斗”,“与起床斗”的战争中,不如一起读书,一起疯跑,一起探索人生目标。
2 为什么要“做自己”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在他人眼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如果你曾经问过自己这些问题,那么相信你一定体会过由身份引发的焦虑。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常常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之上,又或者是社会评判标准之上。明白这一“悖论”,你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因追逐名利和地位产生的焦虑,本质上是对尊重和关注的渴求。但是,从他人眼中看自己,永远无法终结焦虑。
假如我们不能停止忧虑,
我们将会用最珍贵的光阴为不值得的错误而担心,
这才是最痛心疾首的事情。
又例如,我们现在希望孩子学习好,考个好成绩,上好中学、好大学,最终有好工作。可问题来了,什么是好工作,好工作就一定能带来幸福感吗?
十年前,没有滴滴,没有抖音、快手,B 站,没有移动支付;十五年前,没有微信,没有美团,没有京东……我们现在目光所及的好工作真能持续到小朋友毕业找工作吗?当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学历还是否是最好的证明材料,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否还是真知?
这些年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细胞医疗的发展令人惊叹……科技就是生活,就是正在悄然发生的未来。
中科院类脑智能研究院的小机器人已经可以识别镜子中的自己,能识别自己的手,它已经有了类脑网络,运用了多种神经元……也许我们需要跟孩子一起了解这些信息,思考这种变化对世界、自己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正在到来的未来。

人类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周期大约一百年,一个行业的周期大约二十年。今年的疫情更是提醒我们,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
正如花老师所说:
当外部环境变得非常差的时候,只有一个方法帮你,就是自己救自己。”
3 怎么“做自己”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答案不会是标准而唯一的。
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
开放、理性、包容的谈话空间。
它不靠家长的强制,而是靠成长中的爸爸妈妈的影响,引导他们对这个世界发生兴趣,产生反思,自己去追寻答案。
而这本身将是一个 教学相长 的过程。
乔治·艾略特说:
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接纳自己的平凡,接纳孩子的平凡,但是陪伴他们思考,鼓励行动,接纳失败,持续学习。
莫罗说每年冬天就没人来岛上了,陪着他的朋友们就是书,于是他不停地阅读,沉迷于希腊哲学家和一些文学家的智慧中。
它们不会背叛你,相反,书让人成长……躲在家里几个星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反而是个自我沉淀的机会。最美丽、最危险、最刺激、最令人满足的旅程,就在你的心底,无论你是坐在家中的客厅,还是身处布代利岛。……便利而充满挑战的生活让大家上瘾。

一位了不起的书写者,思维者,一生的时光加到一起可能只留下八本到十本书……用百十来块钱就把一个人一生最精华的东西都学到了,难道不是很值得吗?
当然,读书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书中的答案去思考,会有助于解决问题。
《管子·内业》: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意思是:不断地进行思考,使智商有所提高,然后重新思考问题,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不断地良性循环。
正所谓,想得透才能打得透!
唯有持续独立思考,才有机会坚定的做自己,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凑热闹,心急火燎的随大流。
4
最后
项飚老师说:
也许,当站在更长久的时间轴上,透过事情的表象思考其本质,会发现这个日新月异、热闹异常的时代并没有提供真正的新东西。
——————————————————————————————————————
一百句错话引发您一个有益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