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艺研习 | 艺术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知艺研习以沙龙式的专享研习授课,邀请知名专业导师浓缩精华内容,为审美趣味或者鉴赏收藏建立交流圈层。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从人文、美学、社会等多角度建立独特的当代艺术观看方式。通过有主题性和系统性的研习计划,串联起艺术史的衍变、具转折意义的艺术家及作品、重要的观念和流派。
知艺研习首轮推出的系列沙龙“如何阅读艺术品这本无字圣经”,先后邀请艺术家薛峰以“时间”为题串联了艺术史观看,画廊主吴洁以“收藏是学习之路”为题分享了收藏的价值与意义,第三场沙龙迎来了“收官之作”——由南方收藏家联合会会长子静带来的最后一场讲座。作为一个艺术生态的搭建者和推动者,子静从艺术整体生态的角度来为大家揭开了收藏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为观众们展示了一套如何有效步入收藏的“武林秘笈”。

提及当代艺术,很多人觉得是有距离的。我们了解当代艺术的途径,近几年最直观的可能是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再加上身边一些美术馆的展览。但相对来说离现实生活还是有一点遥远,继而说起当代艺术的收藏,它就更是小众当中的小众。
一个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的话题,我们今天在这聊的意义在于哪里?子静说道,当下发生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我们生活最高精神层面的呈现。当你了解之后,你会发现它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你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收藏,就是我们去了解它的一种方式。
收藏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说到收藏,这个话题可大可小。子静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为大家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问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收藏?
子静首先分享了一位她很尊敬的著名收藏家的故事。他的人生第一次收藏始于93年,当时他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10万块人民币,拿到分红回家的路上恰好途经过一个画廊,偶然走进去,看到一幅名叫《丰收》的画,他立刻被触动了,当即花了3000块把它买了下来。显然,这幅画正好切中了他当时事业获得回报的喜悦心情,他体会到了与作品间的共鸣,这就是艺术作品与人的精神之间最直接的沟通,这样的感动开启了这位藏家的收藏之旅。
人们在基本生活需求获得保障之后,往往趋向于追求更高层级的精神满足,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呼应我们内心的精神需要,因此艺术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收藏的几个方向
那么我们如何开始收藏?
子静将收藏家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兴趣型、专业性和投资型。在刚入门艺术收藏时,可以从打动自己的作品开始收藏,成为一位“兴趣型”收藏家。一副作品未必是所谓“美”的,但它会在你看到它的时刻与你产生交流。
例如不久前在香港苏富比拍出高价的常玉和奈良美智的作品,奈良美智的“背后藏刀“和常玉的“曲腿裸女”。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容易打动观众。子静说:“当第一次看到常玉的小象的时候,我的直觉反应就是很想流泪。这就是作品带来的刺痛。”



第二类则是专业型藏家。例如乌里·希克,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推手和藏家。2012年他向香港的M+博物馆捐赠和出售了150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他收藏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从八五新潮到现在非常多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他是当代艺术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收藏家,因为从他的收藏体系中,人们可以看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进程。

专业型藏家的特点在于他的收藏是有脉络的。比如有的人专门收藏影像艺术,有的人专门收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有的人专门收藏广东艺术家、中青年艺术家。当你设定了一个自己的收藏脉络,在选择作品时沿着这个脉络进行研究,你就会迅速地了解这个体系。
第三类藏家是投资型的,也就是将艺术品收藏作为金融手段,把收藏变成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因为在成熟的艺术市场中,有方法地进行艺术品投资确实能够获得有效收益。子静认为这是一个趋势,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更加成熟稳定,这个类型的国内藏家也会不断增长。

投资讲求的是升值回报。据Artnet2019艺术市场报告显示,全球拍卖中在战后艺术和当代艺术的销售额达59.5亿美元,该数字比2017年增长了15%。2018年⼀件艺术品拍卖的平均价—从2013年的43,000美元涨到59,500美元,增长率远超过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市场越来越大,同时艺术品是增值的。
跟随拍卖市场的销售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到时下受到追捧的热销艺术家的风格,他们的风格至少代表了这两三年人类审美的共性。比如这次奈良美智的坏小孩和常玉一样,为什么这种线条性的、戏谑的东西会被当下人所喜欢?其实反映了当下这个社会里,人们渴望简单的、轻松的、幽默的东西去平衡自己的内心。


同时,大热的艺术家还有赵无极。他的作品在今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卖到了一个多亿,从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是个金融产品。

感性认识上,如何了解背景知识与作品资料
那么,在感性认识之上,如何了解背景知识与作品资料?子静给在座的观众分享了比较直观的一套方法。
首先要了解作品。一个作品有三个层面,形式、技法和观念。

在艺术中,形式通常还称为媒介。传统的有绘画、雕塑,现在还有影像、声音等等。当代艺术有很多新的媒介,在广泛了解媒介的同时,横向比较不同艺术家使用同种媒介的方式,就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媒介的不同把握能力。
一些不熟悉当代艺术的朋友会觉得当代艺术就是“乱搞”。但当不停地去看展览,眼界开阔了,逐渐找到了欣赏当代艺术作品的入口,人们就会感觉到好的作品对于观念跟形式的完美平衡。

对作品本身有了了解,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看艺术家的成长历史。现在的艺术家有两类,科班出身和素人艺术家。从比例上来看,市场上科班出身的艺术家占据多数。大部分的知名艺术家有很好的艺术教育背景。

接着就是代理画廊,画廊会帮藏家做初步的筛选。当然,要选择专业的画廊。其次就是展览记录,如果一个艺术家参加过许多重大展览,那么他一定会列出来。再接着,就是学术评价。当艺术家慢慢进入职业生涯的时候,是一定有学术体系。如果是从金融的角度投资来讲,那么还要看看市场销售记录,看看这位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是否稳定,是否有在升值。如果还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看艺术家工作室,这是真切了解一位艺术家的根本渠道。

收藏为生活或生命品质带来什么惊喜
子静认为首先艺术是保存记忆的,所有经典的艺术品都是人类的共同记忆。莫奈的睡莲正是一种美好的记忆。

其次艺术是希望。为什么说它是希望?因为生活很普通,也很烦躁,因此我们需要艺术为我们带来希望。子静提到,911事件之后,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改变就是很多人走进了美术馆。“就是当我们觉得社会中有太多让人难过和崩溃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很多东西去唤醒希望。”
再次就是自我认识。很多人说看不懂艺术,子静认为在对当代艺术作品产生疑惑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对于作品以及作品背后思想的思考,产生疑问和思考,是学习的开始。

“其实成长跟自我认识是一样的,我们要不断地突破认知的边界,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有界限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形式突破认知的界限,但艺术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子静说道。
接着子静的话题,有不少的观众也分享起了自己和艺术的关系。

燕妮曾经在美术馆工作,现在进入到了地产行业,但她非常感谢自己的这段经历,让她有了一些艺术直觉的积累,让她意识到了艺术可以成为社群连接的重要媒介。

宋丽娜一直从事和美学相关的行业,同时也是艺术爱好者。她说,子静今天讲的完全印证了她在收藏这一块的经历。前几天拍卖市场上的大事件她也在关注,她发了一个朋友圈,标题是《从拍卖行情来看新消费》。她觉得这是一个新消费的引导,因为其中40%以上是很年轻的买家了,那么这是大有未来的。

而张彦谈到的则和孩子有关。她的女儿从私立幼儿园升到小学一二年级的过程中有些不适应,然而通过绘画提升了她的自信心,同时绘画也成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一种媒介。在她看来,艺术是有疗愈功能的。
最后发言的这位观众孙磊,本身是从美院毕业的,现在在做服装设计。他谈到自己从小时候爱画画,到考学阶段“恨画画”,再到美院阶段“沉醉”在艺术中,现在他觉得艺术太美好了。他在做的东西,就是将艺术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他觉得在商业中加入一些艺术的概念和元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首轮知艺研习的讲座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许多观众都感觉到迈入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鉴赏途径。而这也仅仅是一个预热,接下来知艺系列会继续给大家提供更多开启思维的通道,认识艺术的途径,希望和大家在艺术上一路同行。
编辑:Chloe Huang
知艺文化
知艺文化是一家艺术公共推广与美育传播机构,由具有资深艺术从业经验和丰富媒体经验的专业人士组织创立。知艺以艺术策展、收藏咨询、媒体推广、艺术美育等方式,为所有热爱艺术的公众打开广阔多维的审美世界。知艺倡导以多元的文化视野观看艺术,以通晓优美的解读打破艺术与公众的壁垒与界限。我们希冀从艺术出发,延伸成为一种全新的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