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小记:习惯是死亡的一种形式
回忆这个三月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几乎整个三月我都处在一种持续性的焦虑和烦躁之中。
刚开始的时候还幻想清明节是不是至少能在国内转转,上班摸鱼的时候看看机票都好便宜啊……谁知道后来连这种微末的乐趣和希冀也没有了,每天就只剩下想要翻白眼和骂人的冲动。
如果这场瘟疫没有发生,这个三月我应该是在巴黎的。
去年底就订好了机票,准备去巴黎出差一个月。所以原本现在我应该已经结束工作跑去南法的海边晒太阳了。没想到春节过完,公司就要求取消一切去中国和从中国出发的差旅。当时法国老板还在说没关系啊,机票改签一下,六月再来。三月的巴黎凄风苦雨,到六月则可以享受漫长的夏日夜晚,本来是件好事。万万没想到等我改签完机票,轮到法国人也在家办公了。不过法国人还是很乐观:“我们大概也就在家呆上四个星期吧,顶多六个星期,你六月份还是可以过来。”
我在心里默默吐槽,我们当初也是这么想的来着。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确曾经热烈地讨论到底什么时候是拐点,春节假期要延长几天能等到拐点到来,元宵节之后一切是不是就能恢复正常。如同刚开始在家办公的时候,公司管理层每周都要开会讨论什么时候可以去办公室上班。然而自从三月开始,大家每周不过是象征性地去一天办公室,再也没有人提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
我怀疑大家可能已经不再需要“正常”了。或者说,只要时间一长,大家很快就会形成新的习惯,把原本的“不正常”看作理所当然:小区封闭的大门永远也不会打开,口罩成了固定装束,走到哪里都要出示一个暴露个人隐私的手机码证明自己的健康。荒诞被冠以“特殊时期特殊做法”堂而皇之地赢得人们的理解甚至拥戴。
从此以后,我们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正常”。
读完加缪的《鼠疫》,更加让我觉得这种怀疑和恐惧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历史的佐证。其实相比《鼠疫》,收录在同一本书里的《局外人》更好读。《局外人》对荒谬和无意义的刻画更直接,《鼠疫》则颇费了一番工夫去试图在这种无意义之中为人类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后者难免显得冗长并且缺少戏剧性。然而那又是必须的。在绝大多数人忙着为自己寻求和建立新的习惯之时,总还有一小部分人在试图进行艰难的抵抗。如果从结局上看,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徒劳无功的抵抗,不过它能够令人暂时忘记死亡带来的恐惧,如同格朗和里厄医生在月光下的海水里自在畅游的那个夜晚一般温暖人心。
如果没有这场瘟疫,我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在温暖的海水里游泳?
可惜这世上并没有如果。事到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只有鼓励自己,不要向不正常屈服,不要习惯这一切,不要忘记我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为什么人生不需要过度努力502篇内容 · 20.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299.2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143篇内容 · 139.8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54篇内容 · 20.6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98篇内容 · 28.6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电影节5642篇内容 · 4.1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3.4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474篇内容 · 856.8万次浏览
只是不能出去而已啦 我脚受伤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 是不是突然觉得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