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点阅读笔记。
最近在重读《荒野侦探》,就逻辑跳跃且随意地记录一下感受和不解。但对拉美文学与波拉尼奥的了解都实在不多…会有不少错误的地方。
《荒野侦探》这个书名其实就极为有趣。最字面的解释便是依着情节来,人物犹如侦探般在流浪中寻找先辈诗人。(隐喻。指向拉美诗坛的历史与未来。)我却更愿将此视作对读者的提示:阅读的体验即像探案,需要在文字间找寻答案。
这个“文字间”更多指的是形式上的。传统叙事所要求的空间时间人物情节四者的统一与一致被完全消解,这是拉美文学多有“迷幻”感的一层基础。在这点上,如果说科塔萨尔用的是时间放缩,波拉尼奥就完全是把时空分离:《荒野侦探》的一三部分其实是联结的,但他在以“加西亚·马德罗”为主角的主观视角日记体(一三部分)中,穿插了数十位叙述者的独白(第二部分),由此拼贴展现出了不完整的事件。这种叙述上的置换完全打破了正常时间线,让读者直到第三部分才抵达真相——塞萨雷亚的死亡。此时方才醒悟,原来第二部分中利马、贝拉诺的20年流亡是在继承先辈的勇气精神。初读时第二部分会显得散乱,毕竟第一部分日记体中的“回忆”与“现在”并行的叙述实在是美妙沉醉,一下子被抽离出来进入稍显琐碎、不知所云的独白(人名太难记了,一时间回忆不起哪位是哪位,就只好翻笔记),难免打乱了阅读节奏。但一旦再度进入文本,直到第三部分完毕,就只有失语式的沉浸!!时间置换让这种失落(一直在寻找的塞萨雷亚轻易地走向死亡,及此背后的喻指)仿佛不是终点,而重回起始。既是在回溯历史,又指向未来,达成了宛如圈叙事般的无尽无休!太激动了,无法描述,只能无言地感慨…
同时,他的小说情节并不完整,应用类开放式的结局与人物行为模式,将“搜寻”变为吸引读者的视觉焦点。人物在“搜寻”一位诗人,读者便跟着人物“搜寻”因果。这种阅读体验是互动性的。
上面一点暂时没法说清,直感式的阅读体验要变成文字太难了。想想其实可能只是其文本的外延性与内含性高度融合下导致的错觉…就再提两句我眼中波拉尼奥和马尔克斯的区别吧。不过好像完全扯远了。
波拉尼奥的小说有种全景式的触感,这点马尔克斯也有,他们有些相似,却绝对不同。马尔克斯重新构造的历史始终在封闭的空间,比如百年孤独就是马孔多,人物就在那一个地方,是纵深的感觉。(这点上胡安鲁尔福也有如此之感)而波拉尼奥却是完全铺展开的。同时,他作品中的叙述者似乎更处在底端里,以“参与”的状态进入生活,而非观察者,也没有那种乌托邦感。或者可以说他是比魔幻现实更现实的那种吧。(不过据说波拉尼奥本人不屑于魔幻现实?)
流亡也是他作品里重要的元素。他本人曾参与智利社会主义革命,后就被迫逃到墨西哥发展先锋诗歌去了,虽然流亡,他本人却对故土似乎没有多少留恋。(对比一下同样出走的俄罗斯侨民作家们,可以说是完全坦然接受)。他的流亡,其实一定程度上更像是“自我放逐”。这点也许可以跟乔伊斯对照着来看。
本来是想着哪怕是笔记也最好客观冷静些,但跟朋友聊着聊着就难免开始激动…越到后面越变成类似于随想的情绪产物,恐怕下次再看一点参考价值都没了。先记到这里,等暑假读完《2666》再接着记。原先准备最近把2666看掉的,不过长篇读起来总会忘了时间……连着几次上课迟到就有些荒唐。还是先继续看些芥川的散文或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