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觉醒
FEMINISM女性与觉醒
全球疫情持续中,关注的博主谈到她所在的国家的有关疫情的相关信息:
@林毛毛3月28日 20:25 来自微博 weibo.com
新闻里使用了一个标题,奥地利女部长: "Frauen halten jetzt das System amLaufen(女性目前正在保持系统运行)"。
德国采访了若干普通女性医护及其它工作者,结论简而言之就是,要给钱,歌颂不如给钱,给钱,给钱。
朝野作用不同,上面的女性要发声,下面的女性要接招,发声的和接招的,目的不是把女性集体摆上圣坛歌颂,而是要权要钱,这才叫女性共同体。
上面的女性不发声,下面的女性一盘沙,主流媒体一旦把这次抗疫的功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模式归于男性(比如有些地方宣传画上,大量出现的男性抗疫英雄形象,我都懒得提了),女人白忙活一顿,最后怎么样?
还要被绑架,拒绝钱和权(比如有的女性医护宣誓不要应得的补偿,媒体一片赞扬,我都没脸看),这是在搞什么搞,有的地方的操作真令人费解。
这段话表达了几个意思:
1,疫情中,女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
2,德国女性对于其参与疫情工作的要求是:给钱;
3,女性在公众事务中有发声权,话语权,且能上下齐心,表现出女性命运共同体,保障女性应有的权益。
网友评论@红花独行侠: 女权的崛起需要女性拥有权力,拥有权力后才能为自己说话。
博主回答:
问题是,女性获得权力,是在拥有强大的女群众基础后才能实现的,拥有权力的女性不是从火星上掉下来的啊,而是女群众往上拱,拱出来的。所以女群众不能寄希望天上掉馅儿饼,而应一代代一个个往上拱。
人类从母系进入父系,在遭受数千年的父权压迫后,女性开始逐渐觉醒。在《欧美女权运动的历史和现状》(刘爱华著)中,作者指出:
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人权观念开始,欧美国家的妇女就在为争取应有的权利进行抗争。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不久,女权运动就开始了。
在欧美女权运动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称第一次浪潮(The First Wave),或者/妇女普选运动。这是在承认现有政治、法律体制的前提下寻求法律保护,争取妇女享有参政权、受教育权、争取与男子同等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
欧美女权运动的第二次高潮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至今,称为/第二次浪潮0(The Second Wave),或者/妇女解放运动。
这次女权运动的斗争内容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等诸多方面。
这次女权运动的目标集中指向各种无形的、潜在的对妇女的奴役与歧视,她们提出的口号是:私人的事务也是政治的。这个观念大大扩展了民主的内涵。它在唤醒妇女的自觉意识,争取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和使妇女获得平等参政机会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唤醒女性的自觉意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女性的崛起》(王政著)作者说道:
我生长在把“男女平等”写入宪法的社会主义中国,到了美国才知道还有性别歧视(sexism)这一说法,并且对美国社会中许多性别歧视现象感到吃惊和愤慨。因而很同情受到歧视的美国妇女,甚至还有种优越感:我是来自一个妇女已被解放了的国家。但是,这种优越感随着我对美国妇女运动的深入了解而逐渐消失了。首先,我发现美国妇女对性别歧视的敏感度比我高,她们剖析批判的许多性别歧视现象中国也存在,只是我以前不觉悟罢了。其次,我看到她们的每一项社会进步都是她们自己斗争得来的,而我却没有为自身的解放做过多少努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觉悟。
之前看美剧时,对于里面的女性对自身权益十分敏感感到十分不能理解:男人对她说个黄段子,女人都可以sue他是“性骚扰”;父母对于女儿尤其要小心,不然不小心就侵犯了她的权益:喜欢谁/跟谁恋爱/ooxx是她的权利,学习/工作是她的权利,选择怎样的人生,结婚,跟谁结婚,跟什么性别一起生活是她的权利,父母可以建议,但不能干涉和强制。
这些日常生活琐事,对于我们太司空见惯了,男同事,男性熟人/朋友,跟女性说个黄段子,在女性身上毛手毛脚,摸一把,撸一把不很正常?你要认真,那你就是不懂人情世故,情商低,不随和。
女性遭到性侵犯,人们总会说:肯定是你自身的原因,不然为什么他不骚扰别人只骚扰你?你自己应该好好反思,是不是衣服穿少了?
至于家庭层面,婆媳剧表现了一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
“大家都是这样的”,“传统就是这样的”,就像清王室要求子女臣民恪守“祖宗家法”一样,一代一代地训戒教化。你不能反对传统,不能反对祖宗,哪怕祖宗是个loser。
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女性地位差异那么大?
王政在《女性的崛起》中写道:
费孝通称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为差序格局,即以亲属为核心、以人伦为基础的差等关系网络。在这种由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和实际利益结成的社会网络中,人不是具有抽象意义、被一视同仁的一个个单体,而是处于各不相同的人伦位置、按各自名分要求行事尽责任的具体家庭成员。就其本质来说,中国传统社会是靠差别、等级的人伦关系来维系、运作的,这种差序具体表现在性别、年龄和辈分的不平等关系中。换言之,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规定好了的,而“平等的”个人权利既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本身无法产生,又是与这社会文化相冲突的概念。
”人不是具有抽象意义、被一视同仁的一个个单体“。这句也可以解释德国的医护直接要求以钱来结算她们的付出并且有律法能保障她们的权益,而在其它地方发生的事,使我想起一件往事:
以前在一家企业工作,有一个特别部门,专门负责收各种费,团费党费捐款员工亲友丧事人情费。有次我拒绝捐款——这种捐款没有来龙去脉,就是捐款,收费的说:别人都捐了,不能你一个人不捐。
这就是集体群体团体给我的印象,这个里面,没有个人。
每个个体不努力,不去争取,结局是大家都陷在泥坑里。
悲哀的是:有部分个体去抗争了,其他人还在阻拦——别人都这样,你不能一个人那样。
最可悲的是,母女都不能女性命运共同体,母亲拒绝支持女儿,不给女儿继承权,要求她去夫家争夺权益——大家看婆媳剧都觉得真实,真实就对了,女性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在泥坑里打滚互害的。她们看不到利益受损的根源是父权的压迫,她们在轮回里循环,把幸福寄予运气/命运。当现世得不到幸福时,就寄希望于下世。她们吃着别人的人血馒头并津津乐道。她们宁愿被剥削被压迫,也不愿意起来抗争。因为她们的基因里已经被刻上了“身为女性,你须顺从,你须讨好,你须牺牲,你须奉献,才得轮回/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