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愁进最高楼
寅恪先生到重庆受到蒋委员长的接见,后有感写下下边这首诗:【他的祖上是维新时的陈宝箴】 自笑平生畏蜀游, 无端乘兴到渝州。 千年故垒英雄尽, 万里长江日夜流。 食蛤那知天下事, 看花愁近最高楼。 行都灯火春寒夕, 一梦迷离更白头。 尤其是“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是本诗的痛快之句。翻译成白话就是:一个井里的青蛙怎会知道风云变化的世界和他的潮流,我今天也算见到大人物了,可是不见还可以,见了之后,尤其是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见了之后,那心里是哇凉哇凉的。 为什么呢? 因为在最高层的竟然是井底之蛙,这怎不让我为这个故国忧虑呢? 我想起曾国藩见过两宫太后后的评价。 国潘初次与慈禧会面后,失望地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两宫(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 皇上冲龄,亦无从测之。” 而执掌重权的军机处诸大臣中, 曾国藩认为恭亲王奕訢人虽然极为聪明,但受慈禧猜忌,“晃荡不能立足”; 文祥人很正派,“而规模狭隘”,不知道广纳贤良辅助自己; 倭仁操行尚好,特立独行,“然才薄识短”,其余的人就更是庸碌不值一提了。 所以曾国藩慌恐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危如此,只欠一死! 为什么呢?因为死的迟了,他还能被人称为中兴功臣吗?谁都回天乏力。 我们怎么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呢? 我们解读他的石头如何的好且大吗? 我们解读那石头上人物雕得如何的好吗? 我们解读那上边的人物是一比一的比例所带来的震撼吗? …… 是的,这些都该记录。 然而我们还得记住谁绘的那些连枝莲还有云纹。【是林徽因】 我们更应该记住那114个字的凝练的碑文,它是一部近代史。 【毛泽东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读到这一段我们会想起许多人,许多事! 想到陈毅元帅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想到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读到这一段,我们从五四运动开始, 想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会想到南湖红船, 想到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想到井冈山挑粮的扁担, 想到那句“齐声唤,前军捉了张辉瓚” 想到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想到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想到有人泣,为营阵阵何所及! 想到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想到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 想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想到飞起玉龙千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想到陈毅元帅的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想到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想到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想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还看今朝。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百年风云与风雨】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一段我们还可以作更远的畅想: 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想 不使人间有涕痕! 想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想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想 满街狼犬,几家能够? 想 吾作此书时,吾还是阳间一人,汝收此书时,吾已是阴间一鬼! 想 碧血横飞,风云为之变色! 想 成功几无可能,成仁必有把握! 想 死的其所,不亦伟哉? 想 毛泽东挽诗《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汤沙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 我们怎么会不想这些呢? 我真的给一个朋友真诚建议过,我对他说:做事怎么可以不读书呢? 我真害怕在这里重复他的回答,他说:你看古今那个皇帝爱读书。 我无语, 劝吕蒙的孙权不读书吗? 写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曹操不读书吗? 唐太宗写下那么好的《赋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他不读书吗? 武则天写明朝游上苑,务使东风吹,她不读书吗? …… 即便不用做那么大的事,装出读书的样子也该为后代作个表率吧。 有了信仰,有了方向,还得有实现执行的能力不是? 毛主席说:我们现在不是政治恐慌,也不是经济恐慌,我们是本领恐慌。 他号召学习再学习。 这还不够深刻吗?
——武士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