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践行极简消费主义的?
查看话题 >极简是因为穷和懒
对,说的是我自己。我太穷了,所以只能选择极简主义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其实选择极简的另一个原因是懒,So I guess穷和懒是非常充分的导致像我这样的一些人过上极简生活的理由。

先说吃。因为和爸妈住在一起,而且平时在家都是我妈煮饭,买菜,买米,买面,买水果也都是他们出钱——他们非常体谅我的穷,导致我在这方面几乎没什么开销。由于我妈酷爱烹饪,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各种菜谱和烹调技法,结果就是几乎每顿饭我都能吃到撑,进而连补充零食的需要也省了。说起来我还真不喜欢市面上主流的那些满是添加剂的所谓零食。Meanwhile我对甜食也没有特殊喜好,诸如蛋糕、冰淇淋、巧克力、布丁等这些让很多人戒不掉的美食对我都构不成吸引力。超市的零食区应该是非常不欢迎我这样的顾客的,因为我通常都是空车去空车回:甜的不喜欢,添加剂多的不喜欢,多重加工的不喜欢,制作过程不卫生的不喜欢,排除以上条件的可能又很贵,所以也就算了。
再说穿。因为研究生读的是时尚方面的课程,所以对所谓服饰、时尚还算是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令我失去了消费时尚的兴致。时尚的一个重要属性是communication,是一种个体或群体精神外在的expression,是展示identity的工具,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在社会和人群中起到一定的财富和文化的区隔作用。总之结果就是,我很少买贵的服饰。很多高街品牌的产品已经可以满足日常需要,当然在选购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知道哪些是值得买的,哪些是雷。伴随买得便宜的是买得少。现在的衣服很少有穿破的,既然不破当然可以一直穿。我很多H&M、Zara的衣服都穿五六年以上。当然现在选择更多了,已经不太买这些品牌了。不少人觉得时尚是每季、每年不断变化的,所以要不断买买买,但我对此持相反的立场。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懂得祛魅时尚的这一具有迷惑性的trick。卖得少的另一重考量是环保。高街品牌一直被诟病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因为价格便宜导致消费量和浪费惊人。其实生产和销售都是跟着消费走的,但凡消费者能够理性一些,也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可怕局面。
时尚这个词的外延和内涵太丰富了。它集合了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很多要素,而这些要素又通过互相交织的复杂联系产生了许许多多新的解读方式和空间。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时尚体系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种business,没有商业运转,很难维系。
Interestingly,具备时尚品味的人总是可以以极少的花费获得远超投入的效果,相反,缺乏这个sense的人,往往花了大价钱却还是免不了被批评为暴发户。这也是时尚好玩的地方。
下面说住。我不买房子,也就没有房贷负担。因为和爸妈住在一起,所以这方面也没有开销。做一个快乐的啃老族就是我的快乐所在。
然后是行。我没有车,出门就是公共交通或走路,所以花不了多少钱。疫情没有对我造成什么影响,因为没有疫情的时候我平时在家也是过着类似隔离的生活。

最后是文化消费。以前我还挺喜欢买书买杂志的,上海书展每年必去。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买实体书和杂志的需求也降低了。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我几乎不看,因此进电影院的机会也很有限。在国外留学时还会为了看展专门从伦敦跑到巴黎去晃两天,但国内能打动我这样做的展览寥寥,免费进可能都不值得我洗个头出门,更别提买票去凑热闹了。貌似这方面最大的花销是旅游,不过最近这疫情,只能家里蹲了。对了,还有数码产品,whereas问题是苹果的产品太耐用了:一部iPhone用五年了还能正常使用,一台macbook pro用七年了,和新买的时候没啥区别。你说,钱要怎么花?

倒是约会离不开消费,因为要一起吃饭什么的,但不会吃很贵的,所以也还好。至于健身啥的,我一直不懂的是明明都可以在家里做为什么要花钱办卡。一对哑铃、一个瑜伽垫能花多少钱?
说来说去,我真的没有太多要花钱的地方。银行卡的钱只进不出,慢慢也就成了所谓的极简消费主义者。

看到别人吃大餐我不馋,看到别人开豪车我不羡慕,看到别人秀恩爱我无动于衷,看到别人欧洲游我心如止水。你说,我不极简谁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