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通常在中年还未到来的时候,人们最相信中年危机的存在。
在青年人特有的包含焦躁的行动力驱使之下,尽可能的作研究:
+ 看了《时时刻刻》。在拥有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之后,并不能真正的自由。中年之后,每日早上醒来,浮上心头的问题是,再也无法像是年轻的时候那样每天醒来都充满了新鲜感。
+ 看了多丽丝•莱辛的《好邻居日记》。在所谓“独立女性”的主张背后,怎样刻意的忽视了衰老的问题,甚至以衰老为耻。
+ 看了《倒数第二次恋爱》。45岁的千明,工作和经济能力变好,却不是25岁时幻想的那样,成为没有困惑,充满笃定的力量的女性。曾以为工作升迁,自己就会幸福;曾以为男友很好,自己就会幸福;曾以为结了婚了,自己就会幸福。如何能与“45岁还是老样子”的自己相处。
+ 去知乎搜索问题,选择丁克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略带紧张的分析和记录不婚不育的生活的真实。
曾经的焦虑还那样鲜活,当时的我一定想不到,有一天我会这样充满平和及幸福感地记录,我到中年的过渡期。
中年的界限,并不是按年纪算的。而是从打破对世界的幻想开始。
一切外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绝不辉煌璀璨。但是我从未如此拥有力量。
过去的30年,从形成自我(ego),被Ta驱使地,我开始伪装自己,然后塑造自己,用外部的材料填充自己。那时,以为我看的电影能描述我的思想,服装的款式能描述我的外貌,看的书能重塑我的语言,去过的地方能定义我自己。
步入工作,真实的把眼光从自己移开,投放到现实。对自己的责任感开始对自己有所要求:规划你的空余时间,要保证精神粮食的输入,快去作自我提升。仿佛内部生出一个教官,指导我哪里不够好,可以做得更好。情绪随教官考核的结果起舞,偶尔很低潮,偶尔又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信心。
直到有一天,遇到我的亲密关系。以他为镜子,我才开始真正地对自己好奇,去看到自己。
那曾经看到的自身的局限,或许过去曾自卑或者想要隐藏和改进。现在我可以说,“i am enough.”
曾经被我妈的言语刺中的地雷,现在被刺到的时候可能也会痛。但是我可以邀请多一点同理心给自己,然后平和下来,再温和坚定的去跟她表达我的感受,你这么说让我很难过。
曾经追求的那种优秀和进步,现在对我来说的意义不一样了。不再对自己提要求,我知道即使达标了,我现在的烦恼还会在,它并不是带给我快乐的那个。真正让我感受到幸福的东西和事情是什么,我要将更多的生命分配给它。
在疫情席卷而来的这个当下,压抑的集体认知,喷涌的个体意识,个人的经济风险,科学事实和社会性认知的冲突,大家都压抑了那么多的情绪,被卷入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时,我发现好多自己思维的盲区,开始探索每个立场后面的背景和原因。当去掉看世界时的理想化滤镜之后,就不再生那么多气了,每发现一个新的视角就觉得很开心,又能多理解一些人,又能多读懂一点人生。
人到中年,越来越能处理自己和世界的摩擦,越来越能和自己相处,不再挑剔自己,喜欢上自己。不同于热恋时候那种充满幸福的微醺感,而是每天都很平和的,充满力量,充满希望。
未来还会迎来各种体验,甚至灾难,拥抱它,希望在向死而生的旅途上,能获取更多的智慧和安宁。